关于《双子杀手》,我们聊点更新鲜的

关于《双子杀手》,我们聊点更新鲜的

要说本周国内影迷最关注的大事,一定包括李安的新片《双子杀手》上映。

自《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李安蛰伏三年,没有带来媒体爆料的《马尼拉之战》,而是和威尔史密斯合作了堪称“电影技术革新”的科幻动作片《双子杀手》。

电影今晚零点就要上映了,提前看过片的玛妮也简单聊聊,为准备进影院的小伙伴提供一点参考(良心无剧透,放心大胆食用)。

《双子杀手》

关于《双子杀手》,我们聊点更新鲜的

口碑疑云

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影迷们对安叔的新作有多期待,《双子杀手》的第一波口碑就有多糟糕。

上个月,派拉蒙举行了一场《双子杀手》的特别试映会,会上播放了18 分钟的电影片段,效果惊艳全场。

然而在北美口碑正式解禁后,正片却“勇夺”好几项尴尬记录:29%的烂番茄新鲜度和 33 分的 MTC 评分创造了李安导演口碑的新低。

紧接着,一向和北美影评人对着干的法国人再次不负众望,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普通观众,都对影片大家赞赏,称其为“跨时代的杰作”。

那么,这部充满争议的新作到底成色如何?

玛妮有一个不太准确的比喻:这是一部非常《卧虎藏龙》的《疾速特攻》。

《双子杀手》的故事其实不复杂:威尔·史密斯扮演的美国情报局老特工亨利,在杀掉最后一名“恐怖分子”后即将退休,却意外遭受另一个杀手朱尼尔的追杀。

关于《双子杀手》,我们聊点更新鲜的

这位杀手年轻力壮,训练有素,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追杀与反杀的较量中,亨利意外发现朱尼尔竟和20年前的自己长的一模一样——朱尼尔和亨利到底有什么关系?幕后的主使者到底有何阴谋?

真相扑朔迷离,两人的命运也陷入无尽深渊……

从梗概来看,《双子杀手》就是一个“穿越”的故事,退休特工遇到年轻20岁的自己,背后牵连出一场巨大的阴谋——

不新鲜。

故事不够新颖,估计是北美观众怒打低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它是“《卧虎藏龙》版的《疾速特攻》”呢,因为安叔在片中对特效的使用非常克制,除了一个“克隆”的元素,影片整体呈现出一种相当写实的影像风格,所有的场景都会让你觉得这就是现实生活,而不会认为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未来世界。

同时,故事的重心又放在了人物的情绪转变和成长上,加上安叔惯有的文艺气质,缓慢和柔情就成为了电影的整体基调(此处可脑补《卧虎藏龙》的若干经典片段),和北美观众预期中的“科幻动作大片”大相径庭。

李安是出了名的爆米花粉碎机作者导演,连漫威都栽在他身上,《双子杀手》又如何幸免?

故事常见+反大片,玛妮觉得这就是《双子杀手》出现口碑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关于《双子杀手》,我们聊点更新鲜的


第二次豪赌

前面泼了不少冷水,但我还是想向你推荐《双子杀手》。至于原因,首先一点就是——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说,《双子杀手》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进阶版,后者是世界上第一部3D/4K/120帧的电影,推开了影像新世界的大门。《双子杀手》在此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在高帧率的技术上运用的也更加成熟。

3D和4K大家应该比较了解了,至于帧数,则是电影艺术的终极奥秘。

传统来说,我们的电影都是24帧的,也就是每秒钟播放24张画面,因为视觉暂留效应,我们的眼睛会把这24张画面自动连到一起,形成具有动感的影像画面。120帧就意味着每秒播放120张画面,相比24帧,每秒钟的信息量翻了5倍。

反映到影片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更加清晰明亮的视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就有网友这样形容观感:

整体的感觉,像第一次把DVD机买回家,然后发出“好高清”的惊叹;或者新买了90吋的高清电视,站在它前面的包围感。主观视角则像你刚刚找到适合自己的近视眼镜,有非常真实的贴近感。

《双子杀手》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电影开场是一个火车过境的超广角畸变镜头,那清晰明亮的质感就仿佛火车在你眼前飞驰而过,真实感扑面而来,给人的震撼不亚于电影诞生之初的《火车进站》。

还有主角用狙击枪瞄准的主观镜头,瞄准镜里是一辆高速行驶的火车,狙击对象就在这辆火车上,他需要抓住时机、一击即中。

在普通24帧电影中,高速运动的火车一定会形成拖影,但在高帧率技术支持下,火车清晰得如同你肉眼看到的那样,一秒将人带入狙击手的真实视角。

关于《双子杀手》,我们聊点更新鲜的


除了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高帧率技术还是对电影空间的艺术革新。

场面调度一直是电影导演的试金石,而《双子杀手》中的追击和枪战动作场景,在景深的层次感和位置关系上都有显著创新。

片中有一场极精彩的长镜头楼梯枪战戏,让所有人看得捏了把汗。秘诀就在于画面的纵深和布光上,亨利躲进了一个废弃楼房,朱尼尔寻着踪迹追上来。

亨利靠着墙体的遮掩躲避、偷袭,朱尼尔则利用楼梯间镜子的反射观察敌方位置,伺机击杀。很快,他锁定了亨利的位置,扔来一个手榴弹。亨利的反应也很快,迅速捡起手榴弹扔出去,下一秒,手榴弹当空爆炸。

整场戏都从亨利的主观视角出发,观众跟着他观察环境、思考逃生方案,还要留神突袭的子弹和手榴弹。在观看的时候甚至会有一种“即将引爆的手榴弹就握在自己手中”的紧张感,这种临场感和“命悬一线”的紧张气氛,是在别的电影中从未有过的。

关于《双子杀手》,我们聊点更新鲜的


李安的探索

大概很多人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李安的电影创作观,在近十年呈现出了180°的大翻转?

我们印象中的李安,是深谙东方神韵和情感内核的导演。

从最早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他的电影都在聚焦中西文化碰撞、家庭伦理关系等极富东方文化气质的主题。

但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他变得越来越实验,越来越先锋,越来越不“李安”了。

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作为“全世界第一部3D/4K/120帧电影”,它巨大的投资额和惨淡的票房收入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他仍然坚持在《双子杀手》中使用高帧率技术,且在技术的运用上又往前了一步。

早已功成名就的李安为何还要冒险,来趟这浑水呢?

说小了,是留住观众,说大了,是拯救电影。

前几天喷马丁·斯科塞斯怒喷漫威的事大家估计已有耳闻。

在接受《帝国》采访时,老马丁称漫威电影不是电影(cinema)

老实说,我觉得它们能让我想到最接近的就是主题乐园,它们制作精良,演员在这种情形下也尽自己所能。但那并不是人们尝试向其他人传递情感上与心理上体验的电影。

先且不论漫威电影到底是cinema还是film,但毫无疑问,漫威电影做到了大部分电影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把观众带进电影院。

随着Netflix、亚马逊等流媒体的势如破竹、攻城拔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看影剧,他们不再依赖电影院:

当Netflix出品的《罗马》在奥斯卡上风光无限,当从“美国电影新浪潮”走出来的马丁·斯科塞斯,也投向Netflix的怀抱时,我们如何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可行的答案之一,是带给大家在电视、电脑上都无法看到的,高频率电影所带来的视听美感、真实的触感。这也是安叔这十年在做的事情。

在大多数观众眼中,电影只是消遣娱乐的工具,他们需要在两个小时时间里做一个逃离现实的梦,而在专业电影人眼中,电影是属于电影院的艺术,只有回归这座“电影殿堂”,电影本身才能绽放出最纯净的视觉经验。

从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公开放映了《工厂大门》算起,电影诞生已有百年历史,希区柯克认为默片是最纯粹的电影形式,但也无法阻止它被色彩淘汰;

戈达尔说“电影是24帧的真理”,彼得杰克逊和李安证明了高帧率也有独特的美感;北野武评价3D“只有在拍黄片时有用”,卡梅隆却一手把3D搞成了电影标配。

暂且不论这些技术革新是好是坏,但它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为未来的电影创造了更多新的可能,十年后的电影,到底是继续VR化还是回归24帧我们不得而知, 但只有继续探索,电影才不会枯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