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之死,到底是谁谋杀了这个女人?

前几天重温了经典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记得最初接触松子的时候是B站的一道题,——松子死前手里拿着的是什么?

——名片

松子之死,到底是谁谋杀了这个女人?

影片由松子的死而展开,而作同样面对人生低谷的松子的侄子笙被父亲拜托收拾松子的遗物,在整理的过程中,笙逐渐的了解到松子的一生。

因为妹妹体弱多病,而从小缺乏父爱的松子,发现只有在自己做鬼脸的时候才会逗父亲开心,美丽而敏感的松子便将这种“讨好”式鬼脸刻入骨子里,之后的生活中一旦遇到紧张,或造成对方不愉快的时候便会用这种鬼脸缓解对方的情绪。

松子之死,到底是谁谋杀了这个女人?

松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讨好别人获得关爱,她努力的想要做好想要得到别人的爱,但命运好像总是在跟她开玩笑。因为包庇偷钱的学生而被学校开除后,终于将自己的情绪都爆发在妹妹身上,从而与家人断绝了关系。

失去了父爱的松子遇上了作家男友,而励志写出畅销书的男友却因难以承受精神的压力在松子面前选择了自杀。而后松子成为了同为作家却总是败给前男友的那个男人的情妇,而后却在对方妻子发现两人关系后而告终。

松子之死,到底是谁谋杀了这个女人?

那时的松子又一次失去了爱,她选择自暴自弃做起了浴室女郎,却因失手杀了之前的同伴而选择了逃亡。在逃亡中她遇见了理发店的老实人,两人度过了一年平凡幸福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在警方的到来之后结束了。

松子之死,到底是谁谋杀了这个女人?

监狱中松子因为觉得外面有人等她,这种被爱着的感觉促使她重新活了过来。可在出狱后却发现那个老实人早已娶妻生子。松子开了自己的理发店,遇到了曾经的狱友两人相伴共同赚钱。直到遇到曾经偷钱的学生两人以为可以相伴在一起,却没想到因为黑道关系学生入狱,因为爱松子,糟糕的他选择远离松子,出于那天等在监狱门口的松子那么干净单纯,可他还是选择了逃走。

松子之死,到底是谁谋杀了这个女人?

放弃了被爱的松子,找了一处跟家乡很像的地方独居到53岁,终于又剪刀曾经相伴的朋友,朋友给给了松子一张名片希望能她一些帮助。这样的相遇让松子十分羞愧,她将名片扔掉可当松子一个人躺在家里的时候,她意识到不想再要这样的生活,可就在她回去刚找到那张沾上污垢的名片时却被一群孩子嫌弃死于乱棍之下。那一刻我才懂松子死前握着的不止是名片,也是她对生活的希望。

松子之死,到底是谁谋杀了这个女人?

影片的导演中岛哲也,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人,他的影片总是会通过多视角叙述,和华丽色彩等特殊的表达形式来衬托平凡故事背后的悲凉。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不仅堪称日本主流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成就了中岛哲也在当代日本影坛的重要地位。

作品中多次提到“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最早是诗人寺内寿太郎创作的的,而后太宰治在《二十世纪旗手》中作为副标使用了一次,当代文学作品中,基本上没有哪个文青会不知道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太宰治与他作品中的角色一样,一生都笼罩着浓郁的悲剧色彩,“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最后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用生命诠释了这句话。

松子之死,到底是谁谋杀了这个女人?

也许日本文学基因中多少都包含着一种绝望,仿佛长期背着巨大的压力没有释放的出口,细腻的感情和极度敏感悲凉的角色总能映射到许多人。

电影并没有可以的渲染这种悲凉绝望的氛围,而在很多事情发生的时候松子其实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松子的一生都在努力的爱,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爱,正是因为她的渴望让她逐渐变得卑微绝望,当她一次次失去爱的时候,她却也开始选择不爱自己。

松子之死,到底是谁谋杀了这个女人?

很多时候角色同我们一样,总是在遭遇挫折时选择逃避,也总是在难以面对的时候选择钻牛角尖,但其实问题总是有很多面,松子到最后其实一直被人爱着,在她离家之后父亲每一页日记都是松子。作家男友因为不想因为自己控制不住的情绪而再伤害松子而选择死亡,那个理发店的老实人,或许真的想照顾她一辈子。那个偷钱的学生总是通过一些不成熟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松子的爱。

松子之死,到底是谁谋杀了这个女人?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部致郁的片子,有人觉得松子的遭遇很可悲,可我却觉得她的一生都在盲目追求,才使她逐渐走向了可悲。

像松子一样渴望被爱的人有很多,但请在爱别人时,多爱自己一些,我们都不是松子,也都还有机会,请活成自己的样子。

松子之死,到底是谁谋杀了这个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