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鬥力聞名天下的烏桓,為何沒有成為匈奴之後的草原霸主?

匈奴、鮮卑、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自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後的2000多年裡,中原帝國總會受到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一個被打退了,馬上又有一個新的撲上來,可謂是“

前仆後繼”、“無縫銜接”,中原王朝幾乎沒有一絲可以喘息的機會。

以戰鬥力聞名天下的烏桓,為何沒有成為匈奴之後的草原霸主?

匈奴王及匈奴人

不過,凡是皆有例外,從公元1世紀末匈奴帝國崩潰開始,直至5世紀初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前後300多年間,竟沒有出現一個能與中原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草原帝國。

按理來說,匈奴衰亡以後,北方草原可以說是“山中無老虎”,“猴子”也能“稱大王”才是,尤其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中原陷入了長期的混亂與內耗,基本無暇他顧,此時正是遊牧民族崛起的黃金時機。

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北方草原幾乎一片沉寂

難道匈奴潰散之後,長城之外空無一人了嗎?

當然不是!

自商周以來,這裡一直生活著多支遊牧民族,匈奴只不過是其之一。

而且,兩漢時,另一支戰鬥力十足的遊牧民族已然進入中原王朝的視野,他們的騎兵軍團,曾多次擊敗匈奴,其殺傷力堪稱獨步天下。

這個民族,叫做烏桓。

一、烏桓的來歷

烏桓,又被稱為“烏丸”,其祖先是先秦時候的東胡,曾一度對晉、趙、燕諸國造成巨大威脅,強盛時期據稱擁有“控弦之士二十萬”。

公元前206年,冒頓單于殺父自立,爾後一統匈奴眾部落,匈奴實力迅速提高,接著,匈奴利用東胡人的輕敵之心,一舉擊敗東胡,東胡隨即分裂潰逃一支逃到烏桓山(今內蒙古赤峰一帶),一支逃到鮮卑山(今內蒙古通遼市境內),前者發展成為烏桓,後者發展成為鮮卑。

以戰鬥力聞名天下的烏桓,為何沒有成為匈奴之後的草原霸主?

鮮卑與烏桓起源地

遊牧射獵,隨草而居,是烏桓人最早的生活狀態:

“俗善騎射,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宅,皆東向。日戈獵禽獸,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魏書》)

在社會組織方面,烏桓正處於原始公社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從上到下分為邑落

落,是最基本的組織單位,類似於中原的“戶”,一落大概在10人以內;若干個落組成一個邑落,每個邑落各有一位“小帥”,負責管理邑落內部的行政事務;數十個邑落自成一“部”,部的首領換做“大人”,往往通過選舉產生,除了管理部落內政,大人還負責對外貿易與掠奪。他們的權利通常很大,並享有極高的威望:

“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部眾不敢違犯。”

“其約法,違大人言者死。”

“其亡叛為大人所捕者,諸邑落不肯受,皆逐使至雍狂地。”《後漢書》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大軍擊敗匈奴左賢王部,致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以戰鬥力聞名天下的烏桓,為何沒有成為匈奴之後的草原霸主?

霍去病雕像

東北的烏桓部族也因此擺脫了匈奴的控制,在漢朝廷的招安下,遷徙至上谷(今河北張家口)、漁陽(今北京密雲區)、右北平(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遼西(今遼寧義縣西)、遼東(今遼寧大淩河以東)五郡,為西漢監控匈奴動向。

在西漢的幫助下,烏桓迅速發展,不斷髮展壯大,雖出現過幾次反叛,但在西漢絕對的軍事力量下,未濺起太大的水花。

二、烏桓的壯大

直至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新朝的一系列錯誤政策,不僅使烏桓與新莽政權徹底結怨,還引得天下大亂、時局動盪,烏桓趁機脫離中原朝廷的掌控,聯合匈奴、鮮卑等族,多次南下侵擾中原,北方邊境各郡損失慘重,“百姓流亡,邊陲蕭條,無復人跡”。

烏桓藉著戰爭發跡,實力得到顯著提升,待到東漢初期,已然成為可以與中原王朝抗衡的軍事力量,東漢朝廷屢次派兵討伐,卻是敗多勝少,終不能克。

公元46年,匈奴遭遇旱蝗災害,赤地千里,人畜死傷過半,烏桓乘虛而入,迫使匈奴向北遷徙數千裡,漠南基本落入烏桓的掌控之中。

以戰鬥力聞名天下的烏桓,為何沒有成為匈奴之後的草原霸主?

如果繼續按照這個態勢發展下去,烏桓很可能成為繼匈奴之後的新一代霸主,雄踞北方,成為中原朝廷的心腹大患!

然而,歷史卻在這裡拐了一個彎,烏桓非但沒有走向輝煌,反而逐漸銷聲匿跡了

三、烏桓的“消失”

公元49年,烏桓首領在東漢朝廷的重金收買之下,接受了漢光武帝的授封,復歸漢朝:

“遼西烏桓大人赦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眾向化,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

“是時,四夷朝賀,絡驛而至,天子乃命大會勞饗,賜以珍寶。烏桓或願留宿衛,於是封其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內,佈於緣邊諸郡,令招來種人,給其衣食,遂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

自此之後,烏桓雖然“叛服無常”,但始終沒有對中原政權構成重大威脅魏晉之後更是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烏桓為何會在極盛時期選擇歸順?

或者說,烏桓為何沒有成為第二個匈奴?

答案當然不是烏桓首領被“重金收買”這麼簡單。

烏桓的“消失”,有外因也有內因。

一、烏桓內部鬆散,就像一盤散沙。

以戰鬥力聞名天下的烏桓,為何沒有成為匈奴之後的草原霸主?

與匈奴相比,烏桓組織結構比較分散,始終沒有出現一個能統一烏桓諸部的強大軍事首領,眾“大人”各自為政、各自為戰,稱其為“一盤散沙”也不為過。

例如,漢靈帝初年,烏桓眾部落首領紛紛稱王:

“烏桓大人上谷有難樓者,眾九千餘落,遼西有丘力居者,眾五千餘落,皆自稱王;又遼東蘇僕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延,眾人百餘落,自稱汗魯王。”(《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

之後,前中山太守張純也自立為王,併成功打入烏桓內部,成為諸部的最高統帥,在他的率領下,烏桓入侵青州、幽州等四州,直接對東漢王朝造成巨大威脅,然而,在朝廷重金懸賞勇士割下張純的首級後,來勢洶洶的烏桓大軍很快就潰散了。

二、中原的分化政策。

烏桓人受財利的誘惑,對中原王朝的“招安”來者不拒,與此同時,工於心計的

中原朝廷充分利用烏桓每一次的歸附,不斷分化之,把每次內遷的烏桓人分散開來,頻繁地對各大小頭目進行冊封,甚至有過一次性冊封三個烏桓單于的豪舉。

就這樣,通過重利以誘之,通過冊封以分治之,中原朝廷成功分化了烏桓人,阻止他們凝聚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治共同體。

三、烏桓獨特的軍事技術使之成為中原勢力拉攏的重點對象。

烏桓人身上最令中原政權覬覦的就是他們的騎兵技術。

以戰鬥力聞名天下的烏桓,為何沒有成為匈奴之後的草原霸主?

傳統騎射

以往的騎兵,無論是漢軍還是匈奴,往往只能遠攻,不能近戰,而烏桓騎兵卻不同,他們除了擅於騎射以外,還能組成一支強悍的近戰隊伍——突騎,通過利用戰馬與人的力量,快速衝擊步兵方陣,徹底打破敵軍陣形,並能通過長型兵器,把敵人的騎兵斬於馬下。

烏桓突騎以其獨特而極具殺傷力的作戰技術,聞名天下,被譽為“天下精兵”。

從兩漢到三國,幾乎所有勢力都想擁有這樣一支騎兵,竭盡所能將其招致麾下。

漢光武帝借留作宿衛的名義,收編了大量的烏桓士兵,組成一支“烏桓胡騎”;

袁紹通過和親,與烏桓結成軍事聯盟,從而擊敗了公孫瓚;

曹操大敗烏桓之後,徵調其精銳為己所用,這支烏桓騎兵也成為了曹操南征北戰的一大利器。

以戰鬥力聞名天下的烏桓,為何沒有成為匈奴之後的草原霸主?

曹操像

隨著中原勢力對烏桓軍事資源的不斷開發,大量烏桓人漸漸從被羈縻的外族變成編戶齊民,其原有的政治形態徹底被打破;並且,為了方便徵調與管理,烏桓士兵及其家庭,與漢人雜居一處,幾代之後,徹底融入漢文化圈中,再也不分你我。

總而言之,在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烏桓人逐漸喪失了民族與政治的獨立性

因此,儘管比之匈奴,它的戰爭技術更為先進,比之鮮卑,它也更早地突破長城防線,但它卻沒有成為第二個草原霸主,反而如流星般一閃而逝,早早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范曄(南朝),《後漢書》;

-王慶獻,“烏桓鮮卑勢力消長”,內蒙古大學,1991.4;

-成永娜,“烏桓民族關係探析”,煙臺大學,200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