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藍海”還是“死海”,九死一生的生鮮電商

“羚羊如果跑不過最快的豹子,肯定會成為豹子的美餐”。優勝劣汰,是自然界最正常不過的生存法則。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市場競爭,尤其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如果品牌無法在同一品類中做到數一數二,就需要考慮重新洗牌。

是“藍海”還是“死海”,九死一生的生鮮電商

電商領域最後一片藍海

近幾年,隨著電商行業遭遇天花板,生鮮電商這塊電商市場“最難啃的骨頭”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2013年,可以稱作國內生鮮電商發展元年,當年的交易額達到了130.2億元。並且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都保持著高速增長。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便利蜂、每日優鮮等新晉品牌異軍突起。相關數據顯示,僅2015年新成立的生鮮電商就有260家,生鮮電商市場迎來了風口論。儘管如此,據相關數據統計,2018年,生鮮商品的線上滲透率僅為3%,遠遠低於服裝等其他快消產品30%的線上滲透率,被媒體和投資人稱為電商領域最後一片藍海。

是“藍海”還是“死海”,九死一生的生鮮電商

盈利難,生鮮電商的困與惑

時至今日,生鮮電商大戰已經進入下半場,一切看似即將塵埃落定。大品牌開始了最後的衝刺,小玩家要麼夾縫求生,要麼被併購,更多的只能遺憾死去。雖然在前景看好的情況下,生鮮電商市場看起來依然一片繁榮,但實際來看,真正能夠實現盈利的品牌卻寥寥無幾。眾所周知,生鮮電商的成本非常高,倉儲冷鏈和物流體系的投入以及供應鏈的打造等硬成本支出給盈利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更別提還要面對高額的損耗了,生鮮電商的利潤率非常低,這塊骨頭確實難啃。一組公開數據顯示: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有95%虧損,其中有7%是鉅額虧損,有4%實現賬面持平,只有1%實現了盈利。 在2016年的那場寒冬,很多生鮮電商沒有撐過那波“倒閉潮”,含恨告別市場,“藍海”一時間變成了“死海”。


是“藍海”還是“死海”,九死一生的生鮮電商


生死局中的掙扎:放緩線上佈局,期望線下求生

但是面對數千億的市場預期,誰也不願輕言退出。在玩轉過一遍B2C、C2C、O2O的眾多模式後,生鮮電商品牌發現線上目前仍然難以突破,似乎還是線下更靠譜一些。於是,很多品牌將目光重新投向線下,曾經的線上流量之爭一時間變成了線下門店的擴張之爭。

阿里首先單刀直入,大力扶植盒馬,不僅把盒馬鮮生的品牌改成了盒馬,還在今年7月完成了在22個城市開出171家門店的全國性佈局;超級物種緊隨其後,在全國開設了80餘家的線下門店;京東7FRESH小試牛刀,放言未來3-5年在全國鋪設超1000家門店;就連蘇寧旗下的蘇鮮生也躊躇滿志,宣稱到2020年,完成300家線下門店的佈局。


是“藍海”還是“死海”,九死一生的生鮮電商


然而線下的流量大餅真的有那麼容易吞入腹中嗎?現階段來看,這種“門店+電商”模式的落地過程,可謂困難重重。用戶的習慣需要培養,而且還是一個不短的週期,而目前的絕大部分生鮮電商還處於燒錢培育期,據不完成數據統計,2018年國內的22家生鮮電商企業共融資近120億元人民幣。僅僅是2019年的第一個季度,生鮮電商企業已經融資13筆,融資約3.9億元人民幣。可以說目前的生鮮電商,還是一個資本角逐的時期,舞臺上只剩下大品牌的較量,小玩家甚至失去了參戰的資格。而在高額的消耗下,大品牌是否能有足夠的耐心等到“花自盛開,清風自來”的那天?也只能邊走邊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