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醫生遇害之後,十三位名牌大學醫學生的表態讓人看一次哭一次

蜂叔很喜歡一部紀錄片《人間世》,一直追著看到第二季,有一集講“培養一名臨床醫學生有多難”。

它非常真實地還原了一名醫學生從讀書到走出校園,到規培,到正式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所經歷的重重考驗。在這一過程中,也展現了很多面的包容,輪值時科室負責人的悉心指導、第一次上手實操時病人的諒解、遭遇挫折後小夥伴的加油鼓氣...

可以說,一名優秀的醫學生,身上承載的是十幾年的寒窗苦讀與人民的培養。

然而就在三天前,發生了楊文醫生被殺的事情,又一位優秀的醫生倒在了病人跟前,蜂叔還能說什麼呢?

然後,是一陣又一陣的輿論狂潮,罵聲、討伐聲、懷疑聲,來的像一陣龍捲風,去的也像,不過,蜂叔不願意評判這些聲音背後的東西,只是想說說被這些聲音掩蓋掉的,更亟待解決的一些事情。

比如,醫學生。

蜂叔會想象他們此時此刻的心情,是不是在為自己選擇的醫學道路感到不值,感到失望?!還會不會繼續堅持學醫、治病救人??因此,蜂叔採訪了十三位來自名牌大學的醫學生,問了問他們對於楊文醫生被殺害的事件的看法,以及對自己未來的一些想法。

下面的內容也許有點長,不過蜂叔期待你能認真看完,或者順手把它傳播出去,因為這是最為勇敢而大無畏的一群人,這是他們屢屢受傷後的心聲。

更因為,他們就在你我身邊。

楊文醫生遇害之後,十三位名牌大學醫學生的表態讓人看一次哭一次

01

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zsy
“醫術,不是巫術”

女醫生被傷害,這件事最初看起來真的很寒心,感覺從根本上來講還是醫生與患者心中的判斷值不相等造成的。醫生逐漸被神化,患者家屬認為將患者送進醫院就理應出來一個活蹦亂跳的人,但是這終究是醫術而非巫術。

信息不對稱造成了醫患矛盾。更有一些人,自認為懂一點醫學常識,在旁邊指手畫腳,不信服醫生的診治方案,到頭來卻又心懷怨懟,令人寒心。再說,感覺現在對於醫生的保護體制不是很健全。雖說剛剛出臺了針對於醫生的保護法,但是對於某些連憲法都不放在眼裡的人來說,又有什麼用呢?

02

天津醫科大學,臨床大二,學生甲
“希望,這不是醫生的獨自憤慨”

對於醫生被傷害的事情,醫學生是心涼的,也是害怕的,不知道自己以後會面臨什麼樣的情況,每次這樣的事件發生,總是醫學生和醫生的獨自憤慨,朋友圈裡在表態的永遠都是一群醫生和醫學生,其它行業的人所表現的永遠都是生氣為醫生感到不值,但卻不會為了以後醫生該怎麼被保護而發聲。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居然還有人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醫生有錯,所以才會被傷害...說話者永遠在自以為的最高點看待整個事情,我們都希望能夠加強對醫護人員的保護!律法能夠落實!

03

首都醫科大學,大二臨床醫學,魚小胖
“不是不想救,是確實救不了”

醫生不是神,他們的角色是幫助患者擺脫病痛,但有些疾病暫時無法被治癒,這是由醫療水平決定。不是醫生不想救,而是實在救不了。另一方面,治癒的條件都是由患者主觀決定的,比如經濟條件、患者對療效的預期...因此醫生治得好與治不好,一方面可能與醫生水平有關,一方面由可能由患者與醫療環境決定。

這麼看,醫生治病結果的好壞完全不涉及人性的問題,尤其當下醫改後以藥養醫的現象減少,醫生在其中出的錯誤越來越少。反觀患者傷害醫生,這毫無道理,更不用說殺醫事件完全是思想和人性的極端邪惡的體現。患者傷害醫生的一列列事件,說到底是患者素質不高,沒有理性的認識,完全是內心不正常心理的外向投射。

在這一點上,管理角色必須做好工作,保護好雙方的權益。我認為當下還急需在醫院設置類似於地鐵站裡面的安檢機器,這在新疆已有先例,效果很好。

04

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大三,MxM
“解決醫患衝突的根源,在於醫療行業的充實和改革”

偶遇人渣,制度有缺。只要是與人打交道的職業,都免不了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好人也有窮兇惡極的人,比如這次殺害楊醫生的孫某。醫生也是普通人,救治病人是天職,這件事情最戳到我的痛處的是衛健委和醫院領導的反應。醫者本身安全的保障法律有空缺、傷醫事件的後續處理保障制度有空缺,我更希望能夠看到更完善的制度建立來震懾有不好念頭的人、維護也只是和每一個普通人一樣上班的醫療工作者的權利。

此外,中國目前的國情,似乎民眾和醫生之間的相互誤解也不淺。改革40年來,我們飛速發展,但是有一些領域相對滯後了,問題與矛盾也被相對放大。上面所談的醫害制度完善不過是治標,在我看來解決醫患衝突的根源還在於醫療行業的充實和改革:更豐富的醫療資源、更合理的醫保資金體系、更高質量的醫療從業者、更合理的醫生工作量與相應的壓力和收入水平。

05

川大口腔醫學,大三,路人丁
“我更加希望改觀是學校的保研、考研率(笑)”

說實話,這件事給人一種信仰坍塌的感覺。自己想學醫也是想救死扶傷,但是由於膽小(害怕醫患關係),選擇了相對更安全的口腔醫學。但是我覺得在這件事上,所有醫學生應該都能感同身受,不管他是學口腔的或是預防或者是影像什麼的。然後這件事情,一開始傳播基本上僅在我們醫學生和醫生的群體之間,感覺很痛心,也無奈。

我學醫期間最印象深刻的是做動物實驗,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兔子給弄死了。前幾天有一個麻醉醫生髮了一個給他父親寫的信,好像還是以中文形式刊登在了《柳葉刀》上。而動物實驗裡面最害怕的就是麻醉,因為個體差異性,有的動物打了一半的麻藥就死,有的動物打了幾倍的麻藥,它還沒有被麻倒,中間隱藏的不確定性太大了,所以我本人對麻醉科的醫生有非常非常崇高的敬意。

從這件事上,我希望對醫生更多一點保護,法律也在完善,公民素質也在慢慢提高,希望有所好轉。更希望改觀的是學校的保研、考研率(笑)。各大三甲醫院都要求博士生,然後保研考研率極低。(前天晚上寢室的同學們還在商量要不要轉專業)

06

川北醫學院,口腔醫學大二,菅田太太
“儘管醫生靠治病賺錢,但我還是希望生病的人少一些。”

就國內來講,醫學院的收分普遍較高,但根據醫學院的好壞參差不齊,一本二本專科都有(就像華西口腔的分和清華差不多),本科5年、碩士3年、博士3年,如果是學術方面的的話,出來進醫院還要規範化培養3年才能成為正式醫生,但也有一些醫學生畢業後不願幹臨床相關去研究所做基礎醫學研究,甚至還有一些直接選擇轉行。

按目前的形勢,一般三甲好醫院起點招研究生,有的直接收博士,所以大部分醫學生會考慮讀研讀博,這樣醫學生的學習週期就會很長,我覺得工作得等到大概30歲左右吧,而且實習和規培的工資很低。未來如果我選擇當醫生的話,應該想要當一個負責的醫生,人的身體開不起玩笑。我是口腔方面的,希望自己不僅僅能治病還能讓更多人重視日常預防,儘管醫生靠治病賺錢但我還是希望生病的人少一些。

07

廈門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大二,小愛
“我以後不想成為醫生,能為醫學做點貢獻就好”

廈大的醫學是單列招生,臨床去年的最低分是641,這是我高中最想去的學校、也是最想上的專業,但我以後不想成為醫生,原因大家都懂,我能為醫學做點貢獻就好。

08

清華大學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大六,昭珏
“醫生確實處在無端被害的情形中,害他的是他們所愛過的人。”
“人有一個無法逃脫的力量——死亡。”

聽到這件事情我挺難過的,我們整個宿舍正在為出科考熬夜複習。室友們沒辦法繼續複習,哭了一頓,覺得很委屈(一邊擔心自己被害,一邊努力學習)。

我想先清楚地界定一下這次殺醫事件:第一,就我瞭解,沒有證據表明老太太不是處在正常規範的醫療流程中。第二,患者家屬的行動是一個明確的殺人事件,是刑事犯罪——無論他自己覺得在怎樣合理的情感裡。事實上所有的殺人犯都會認為當時的情感是可理解或者合理的。在沒有精神問題的前提下,怎麼會有人無緣無故去殺人呢?

其次,關於患者的動機,暫無證據的情況下,我比較傾向於相對善良地理解他們的情緒。人不能勝過死亡,凡寄希望於醫生的,必然失望。這個家屬對醫療效果的期待其實是超出醫生的能力範圍的,醫生無法做到他們期待的 “老太太下床、走路……”,而且他們的期待到現在還沒有變化。在這種期待下,家屬覺得醫院不作為,能理解。

醫生確實處在無端被害的情形中,害他的是他們所愛過的人。

當然我們可以說醫療體制有許多問題,但在目前國情下也發揮著實際的作用。目前體制怎樣、怎麼改觀,這涉及到比較複雜的問題,國內現在的公共衛生領域也正在摸著石頭過河,我作為臨床大夫,其實只懂怎麼看病,這些事我不願意妄加評論,這不是我的專業。可以期待和等候公衛同學們的努力和結論。

我自己覺得,醫療現狀就算在體制上都改變了,也不是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因為人有一個無法逃脫的力量——死亡。醫療中,人竭盡全力和死亡摔跤,但這是一種註定全部的人要在每一場摔跤中都失敗的摔跤,但人就是在竭力做這件事,爭取一些局部的和暫時的得勝。

現代醫學給人很多希望,看上去很有力量,人也迫切的想要脫離疾病,這裡面的張力是很難調和的。尤其是讓未經訓練的大眾接受現代醫學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退回6年前,我沒學醫的時候,我也打死不能理解為什麼兩個看上去差不多的人,一個經過一小點治療就“起死回生”,另一個醫生也說不出原因、也治不了;為什麼看上去能“起死回生”的現代醫療,實際上是面對疾病和死亡完全沒有力量的。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會承擔更多的壓力。原先醫療水平差的時候,要麼啥事兒沒有地活著,要麼死了,痛快。但現在問題來了,疾病被更早地被發現了,也有更多的方法了,但又常常無法完全“解決“發現的問題。這時候,患者的壓力也來了。尤其是,無法承受疾病的不確定性,這意味著,死亡對我來說如影隨形,雖然目前沒有傷害我,但總是潛藏在我左右。這其實是一件讓人難以承受的事情。

09

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大二,熬夜複習的周同學
“病人需要我們的幫助,而醫生的職責就在於此。”

志願填報了醫學院,踏入了五年本科,以後更是長路漫漫。說實話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大多數像我的人都是奔著做醫生這條路來的。醫學生大多數都是想做醫生的,只是出了這件事後對自己以後的就業觀產生了很大改變:我們都想更努力學習進安保措施更好的私人醫院了。或者更有條件的,逃離國內醫療體系。還有的,以後找關係進醫院高層。就是不想當一線受苦受累的醫生了。所以我覺得醫患關係還得不到解決的話,像我們這種想法萌生的這麼激烈,以後一線醫生的數量會不會減少,普通人看病就醫會不會更難,醫患關係會不會惡性循環。

但對於醫學本身,我是非常崇敬的,因為醫學專業經常會遇到一些與人相關的印象深刻的事情。我這學期去了我們學校附屬大學城醫院當志願者,本來報的是其他科室,但學校志願者協會將我安排在心理衛生中心病房當志願者,說好聽點叫這個名字,其實就是精神科病房了。

後來在長達七週的志願者服務中,我見識了用四條鏈子綁在床上的年輕女孩,那鏈子還用皮帶加固。見到了在病房發狂摔東西被保安摁著打鎮靜劑才安靜下來的男患者,有半夜唱歌嚎叫的精分患者,還有因為工作壓力住院的中年大叔,因為學業壓力住院的中學學生,幾歲就神經衰弱的小朋友,七八十歲神志不清的老爺爺老奶奶...

我偷偷觀察他們,這些患者流露出的痛苦真的讓人感到非常同情,有時候你很難不去產生一種幫助他們的強烈願望。人的精神和健康有時很脆弱,他們需要得到專業的幫助。這是我從醫院志願者服務得到的最直觀最強烈的感受,我們需要幫助他們,而醫生的職責就在於此。

10

天津醫科大學,藥學大二,學生乙
“每一個醫學生都有一位大體老師”

我們學校裡有一個生命意義展廳,裡面記載著許多捐獻遺體給醫學事業的人們,也就是我們所稱作的大體老師。一份份遺囑都承載著他們的偉大,對人類醫學的貢獻。

每次去感受那些,都會讓人熱淚盈眶。醫學有時很普通,就是為人治病而已,有時你又會覺得它不那麼平凡,它更多的是愛,是希望。總之只希望最近的事能引起大家共同反思,不然像醫學這麼苦,真的怕寒了更多人的心,以後就真的只有醫隱了。

11

UCSI,臨床大三,Johnson陳

“在馬來西亞,不存在醫生被患者殺害的情況”

在馬來西亞,醫生社會地位高,受人尊敬,收入客觀。而且家庭都以孩子學醫為榮。

像這種醫生被病人殺害的情況在我身邊沒有聽說過。不是沒有醫患糾紛,但是大家會採用起訴等方式,有專門負責打官司的律師團隊。沒有聽說過如此極端的做法。

但是,這件事並不會讓我放棄自己的專業,因為醫生是我真正熱愛的職業。而且中國不是有句老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2

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大三 ,謝司楠
“大三上了臨床才真的有那種看盡人間百態的感覺。”

其實我是有點吐槽我們學校的整合課程的,因為感覺每一項內容學不清楚,但是我又很感謝我們學校能很早的把我們帶入臨床,老師反覆給我們說你問病人的情況的時候,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問題,同時又要有自己的思維,幾句話可以把病人的問題問明白清楚這才是最好的,還有隨時要考慮你開的這個藥的費用問題等等。

我學醫過程中最有感觸的一件事,一天下午,去我們學校附屬醫院見習,那天問診一位肺癌患者。那個患者是一位52歲的男性,小細胞肺癌,做了三次化療,病人在和我們聊天,說覺得自己三次化療下來感覺氣兒都要好很多了,沒那麼嚴重了。問完診我們回教室,帶教老師給我們講肺癌的發病機制病理分期治療等等等等,最後有個同學小聲問了一句“老師,剛剛那個病人情況現在怎麼樣。”老師沉默了一下,輕輕說“那個病人,化療了後病灶更大了。”大家都不說話了,那次回來的車上我就特別難受,生命脆的跟一張紙一樣。

還有一次上見習課,剛好那個病人要做一個CTA,做完了後老師拿著結果給我們講片子的時候,一看片子是個主動脈夾層,馬上丟下學生去搶救那個病人了。因為主動脈夾層是種很嚴重的臨床致死的疾病,救的時間晚了人說沒就沒。

大三上了臨床才真的有那種看盡人間百態的感覺。

13

濱州醫學院,康復學畢業,聖楠
“病人的死亡,讓我重新審視人生”

給大家講件事兒吧,之前在心臟外科時候,遇到過一個40多歲的男病人,他從浙江專門到北京來做手術,術前跟他溝通的時候,感受到他是一個很真誠很有擔當的男人,他對我說等他做完手術就要回去繼續工作,這樣他能夠給家庭一些支持,特別是他的兒子。我也見過他兒子一面,猜測大概是剛畢業沒多久的樣子,一家人雖然不是很富有,但是給人感覺很溫馨。

手術很順利,常規正中開胸,週五是他術後第一天,我去看他,他跟我說,魯大夫,我覺得傷口很痛。我覺得很不應該,因為這種切口不應該像小切口那麼痛才對,馬上我用小靈通給麻醉師老師打了電話,孟老師答應我等她忙完就去看病人,我也跟上級大夫吳老師說了他的情況,之後時間不早了,我臨走前又去看了他一次,他問我可不可以吃香蕉,我說可以,看的出來他的表情很痛苦。我知道我再待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只好回家,邊為他禱告,邊想他疼痛的原因。

沒想到週一一大早迎接我的就是他的死亡討論,後來聽說他在週五那天晚上心跳血壓突然都沒有了,緊急推到手術室,領導接到通知立即從家裡趕回來,也沒能搶救成功。他老婆不能夠接受他去世的事實,哭到暈厥過去······這可能是我經歷的第一個死亡的患者,雖然再也沒有見到他的家人,但至今我還能想起他跟我說的話,他的表情,他的一家人充滿期待計劃未來的樣子,這也讓我常常思考生命、死亡以及人生。

楊文醫生遇害之後,十三位名牌大學醫學生的表態讓人看一次哭一次

聽了那麼多學醫的朋友的心聲,蜂叔真的挺感慨的,想到要不是當年高考差了幾分,被醫學殿堂拒之門外,蜂叔今天也就會是醫學生裡的一員了,也會像他們一樣勇敢地發聲。

醫學生長大了,就會變成醫生,然後窮盡一生為病人解除病痛,醫生與病人之間,本應是最融洽的關係,攜手並肩,共同對抗死亡的侵襲。

然而今天,病人卻變成了死神的幫兇。
也許不止醫生,還有司機、教師、律師群體,他們也長期處在高危的工作環境中,生命安全沒辦法得到保障,人格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我問文中的一位朋友,醫生這麼危險又這麼辛苦,你還要堅持學醫嗎?然後他告訴我了答案:

楊文醫生遇害之後,十三位名牌大學醫學生的表態讓人看一次哭一次

蜂叔還能做什麼呢?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

他們的聲音需要被更多人聽到!!


楊文醫生遇害之後,十三位名牌大學醫學生的表態讓人看一次哭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