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差2分落榜清華,母親不信去查試卷,看見試卷後母親陷入沉思

提起林徽因,中國人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像金嶽霖曾這樣評借林徽因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她與梁思成可謂是一對才子佳人,兩人為中國的建築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及保護了無數即將消失的故土遺蹟,極大程度上減少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損失。

高考差2分落榜清華,母親不信去查試卷,看見試卷後母親陷入沉思

這兩人都曾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但是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在高考時卻少2分落榜清華,母親林徽因十分震驚,她不敢重查試卷,結果捲上的11字令她清醒

梁從誡:遵循父母命,建築與為伴

在1932年,梁思成與林徽因的第一個兒子在北京呱呱墜地,夫妻兩人欣喜若狂,給兒子起名為梁從誡,希望兒子能繼承他們的志願。

於是,梁從誡自幼時起便受到父母的循循善誘,林徽因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夠繼承自己與丈夫的事業,為中國的建築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梁從誡兒時的玩具並非尋常小兒所玩之事物,而是被父母教導用泥土捏出一座宏偉高昂的建築;梁從誡從小接觸的第一本書也並非普普通通

的童話書,而是一本有關於建築的話本。

高考差2分落榜清華,母親不信去查試卷,看見試卷後母親陷入沉思

但是,梁從誡對建築並無好感,甚至懷有一股淡淡的厭惡之情。但是,梁從誡從小便親眼目睹了父母為了中國的建築事業而四處奔波,不惜費盡心思為此操勞,年紀輕輕便早生華髮

而現在時態紊亂,戰火紛飛,父母為了四處躲避敵人而不得不四處躲藏,輾轉各地,梁從誡不希望父母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心生悲痛,況且那個時代的主流觀點便是“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梁從誡選擇將自己的心思隱藏起來,強迫自己表現得對建築百般喜愛。

梁從誡進入小學後,由於父母皆是鼎鼎大名的建築學家,而母親林徽因更是赫赫有名的作家,周圍的同學們都

毋庸置疑地認為梁從誡肯定會子從父業,成為一名名流青史的建築學家,甚至連老師們都如此相信。

梁從誡不得不強忍住內心的不悅,一邊與同學談天說地,一邊獨自忍受內心的煎熬。

自從梁從誡進入高中以來,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加大了對於梁從誡建築方面的興趣培養,他們希望成績優秀的兒子能夠與父親梁思成一樣,進入清華大學的建築系就讀,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記錄。

高考差2分落榜清華,母親不信去查試卷,看見試卷後母親陷入沉思

但是林徽因憂心忡忡地發現兒子梁從誡似乎對於建築學並不十分上心,在閱讀相關書籍的時候,梁從誡一改平時認真仔細、孜孜不倦地讀書模樣,反而哈欠連天,十分不耐的樣子。

但是每當林徽因問起梁從誡是否是討厭建築學時,梁從誡便會急忙否認,並且十分堅定地表達自己對於建築學的熱愛之情,這才讓林徽因放下心來,安心照顧兒子,陪伴他一起準備高考。

殊不知,梁從誡已經下定了決心,他決心跟隨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父母的期望。

梁從誡:高考僅差兩分,落榜清華

在1950年,這一年,梁從誡參加了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之稱的高考,比起其他家長的緊張不安,林徽因與梁思成表現得

泰然處之,因為他們堅信平時一向名列前茅的兒子絕不會讓自己失望。

然而,當成績出來之後,卻讓眾人大吃一驚。原來,當年梁從誡的高考成績僅差兩分,便落榜於清華。眾人紛紛面面相覷,難以置信,尤其是林徽因。她怎麼也無法相信平時一向脫穎而出的兒子為何會落榜。

這個不可置否的事實著實困擾了林徽因很長一段時間,讓她在夜裡輾轉反側,怎麼也不得安眠。她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兒子會粗心大意,於是,這讓林徽因斷定必然是試卷改錯了。

高考差2分落榜清華,母親不信去查試卷,看見試卷後母親陷入沉思

莫瞧林徽因平時溫柔婉轉,但是這位女子在某些方面上格外較真,尤其是在關乎自己血親的情況下。

林徽因無法忍受兒子因為他人的粗心大意而導致高考落榜,這關乎於自己的原則性問題。

林徽因決心為兒子討回公道,她當機立斷地奔向兒子的學校,懇求老師能否讓自己查閱試卷,檢查是否存在誤差。

老師心想林徽因身為家喻戶曉的名人,而自己同樣尊重這位為了中國操勞一生的偉大女性,便同意這位不甘心的母親重新檢查試卷

然而,林徽因不僅沒有發現試卷上存在錯誤,反而看見兒子卷子上白紙黑字地寫下了十一個大字“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這讓林徽因大吃一驚,在林徽因心中,兒子一直對建築學充滿熱愛,為何會寫下如此話語。

直到林徽因回到家中,與兒子坐膝長談,這才清醒過來。原來兒子梁從誡自孩童起便不喜建築,他所展現出來的笑容皆是強顏歡笑。林徽因這才對兒子深入瞭解

若是一般的傳統封建家長,必定會對兒子非打即罵,但是林徽因與梁思成兩夫婦皆是思想先進之人,他們奉信尊重孩子的決定,讓兒子跟隨自己的愛好。若是沒有興趣,強逼兒子學習建築只能落得兩敗俱傷

高考差2分落榜清華,母親不信去查試卷,看見試卷後母親陷入沉思

現在的許多父母依舊錶現得狂妄自大,他們認為孩子的一切皆是屬於父母,必須對父母言聽計從,孩子的一切思想皆由父母所掌控。

網上流傳著一句話“父母在等待兒女的一句感謝,而兒女永遠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

兒女並非父母的所屬之物,他們同樣具有自己的思想,擁有獨立的人格。“愚孝”並不值得我們推崇,父母對待兒女應該以一種平等的姿態來對待,孩子們具有自己的思想,擁有著自己的愛好與興趣,父母對此不應該多加干涉。父母與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便是互相尊重對方的決定,彼此給予對方合適的私人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