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形象和想象——浅谈中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世界神话体系中有很多神话分支,比如北欧神话、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凯尔特神话等,这每一个神话分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都是一个璀璨无比的宝石,在他们背后无不体现着本国人民对于探索大自然和向往美好人生的原始思维特征。同样的,与他们相比,

中国的神话也活生生展现出早期先民的原始思维特征,就是通过产生的幻觉和想象,把那些根本就不能化为一类的事物毫无理性和逻辑地联系起来,例如女娲,蛇尾人身,把本身两个不是一类的事物联系起来。


情感、形象和想象——浅谈中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伏羲女娲


法国作家列维.布留尔在他的著作《原始思维》中曾说:

在原始思维里,人和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原逻辑”的“互渗”关系。“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它什么东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哪些在他们之外,被感觉的、继续留在他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能力、性质、作用。”

也就是说,在先民看来,那些正常的季节交替、时令节气、刮风下雨打猎或者种植获得大丰收等等,都是有专门的人负责的,在这些活动出现之前,这些专门负责的人会举行一定的仪式,不然的话是不会下雨或者不会风调雨顺而获得大丰收的。这种在今天看来毫无理性和逻辑的联想,正是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神话里,有很多涉及人与自然的故事,例如盘古开天辟地、身体化为万物,女娲用黄上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后羿以弓箭射落九日,禹化身为熊以治水以及与水神共工的战争等等,就体现着原始思维的特征。

情感、形象和想象——浅谈中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后羿射日

除了思维特征之外,中国神话在精神实质上还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主题不变,一切为了生存

不管是人定胜天,还是斩妖除魔,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不变。

比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禹治洪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再如禹杀相繇、黄帝与蚩尤战争,是铲除邪恶势力,不让他们再危害人的正常生存;就连女娲造人、禹同涂山氏之女的爱情和婚姻的故事,也同样贯穿着生存的意义。

所以,不管剧情多么荒诞,人的生存永远是中国神话里永恒不变的主题。

情感、形象和想象——浅谈中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夸父逐日

第二,塑造英雄人物

我们不管是从书上,还是从影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无不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情感、形象和想象——浅谈中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大禹治水

神话英雄对巨大的自然灾害,总是一马当先,用自己巨大的能量和异于常人的聪明主动担当,去与自然作斗争,扛起救人民于水火的大旗,从而改变那些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恶劣环境。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等都是这样,面对敌人,敢于亮剑,英雄气十足,禹杀相繇、黄帝战蚩尤就是最好的例子,这说明,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包含着对人生的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

第三,塑造人物,有血有肉,形象鲜明,富于情感

先民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英雄人物,是因为他们想改变自身所处的恶劣环境和他们所憎恨的黑暗势力,但是他们没有能力改变,所以,他们想象着创造英雄,来改变这一切,这些最初的愿望都形象鲜明地体现在了神话之中。


情感、形象和想象——浅谈中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精卫填海


情感、形象和想象,正是使神话具备文学特性的三个关键因素。这三个因素,也是后世一切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因素。正缘乎此,神话与其他原始艺术一起,成为文学艺术发展的奠基石。

中国神话对中国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中国神话开创了“为人生”的主题,所有的英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中国神话积淀,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数千年文学发展的主流和传统。“神话富于情感、形象和想象的特征,无疑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走向。”

情感、形象和想象——浅谈中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山海经

第二,众多的中国神话,为中国后世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

从《诗经》到近现代的文学,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无不得到神话的滋养。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歌。都使用了许多神话资料。神话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影响更是巨大,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元明戏曲《柳毅传书》、《张生煮海》等,无不与神话有着难解难分的血肉联系。

情感、形象和想象——浅谈中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西游记

总结

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化的起源,他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由点到线,百川到海,滋养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等一系列神话故事所体现出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勇于担当,永不言败!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2、苑荣秋.我国古代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3、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