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垃圾快樂”,正在毀掉很多人的人生。

過多的垃圾快樂,會讓人變得麻木。每個成年人,都有責任為自己創造出豐盈而踏實的生命狀態。

​​朋友圈裡有人感慨說,前段時間,花重金買了種草已久的網課,本來打算利用疫情帶來的“超長假期”學門新技能。 沒想到,一直到正式復工那一天,才只聽了第一課。 其他的時間,除了做飯、吃飯和睡覺,基本都躺在沙發上刷抖音了。什麼都沒做成,還覺得累到不行。

這樣的“垃圾快樂”,正在毀掉很多人的人生。

這樣的“垃圾快樂”,正在毀掉很多人的人生。


01.“垃圾快樂”之一:碎片化信息


朋友正在讀大四的妹妹最近迷上了某社交App,每天都忙著簽到打卡做任務,隔兩分鐘就要刷一刷別人發的動態,第一時間點贊評論搶沙發。 臨近畢業,論文還毫無頭緒,找工作的事情也以疫情為由,拖了又拖。 朋友看不下去,勸她做點正事。小姑娘不耐煩地說,壓力太大,根本讀不下去書,也沒法靜下心寫簡歷。 社交App上的小哥哥們,長得好看還會撩人,對她噓寒問暖,花式關心。 無聊的時候,搜一搜附近的人,找幾位順眼的,聊幾句有的沒的,一天就愉快地過去了。 當然,她也知道這些人都和她一樣在“廣撒網”,不能輕信。 半夜睡不著的時候,她焦慮的躲在被子裡偷偷哭。


這樣的“垃圾快樂”,正在毀掉很多人的人生。

守在社交平臺上,刷著不同人發佈的動態,看著前後沒多少關聯的文字和圖片,一個人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打碎”,分散到不同的信息中。 這樣的狀態,讓人得以暫時逃避當下的煩惱,從柴米油鹽、一地雞毛的生活瑣事中抽身出來,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網友”,進行貌似沒有壓力的淺層社交。 等刷完了那些有趣的碎片信息、關閉了聊天窗口,回到現實生活中,才發現自己除了一點殘留的亢奮之外,只剩下空虛和疲憊,以及浪費時間的內疚感。


計算機裡的文件碎片太多,就會妨礙運行的順暢度。 大腦裡的碎片信息太多,也會讓我們逐步失去深度思考、聚焦當下的能力。 超過500字的文章就覺得太長不想看,連追個網劇,都要不斷地快進。完整地讀一本書,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情。 碎片化信息吸收的多了,很難安住在當下。 心緒越來越急躁,做事的質量效率卻越來越低。 和很多人聊過天,真的鬱悶時依然不知道找誰傾訴。

生活變成了一個一個的零散片段,時間、精力和情緒都被無限地耗散著。

這樣的“垃圾快樂”,正在毀掉很多人的人生。

02.“垃圾快樂”之二:刺激性信息


來訪者Julia最近在鬧離婚。 雖然老公依舊專一可靠,一如既往地努力賺錢養家,平時表現也不錯,但當她和婆婆因為帶孩子的事情吵架,老公卻始終不肯去跟婆婆理論,反反覆覆都是那一句:“老人理念不一樣,咱們就保持距離,互相讓一步吧。” 本來已經消氣了,可是有一天刷微博,看到別人家老公在婆媳矛盾時堅決維護老婆、甚至和親媽斷絕往來的“爽文”故事,心理又立刻失衡——

“博主說的對,如果一個男人真的愛你,就應該立場鮮明、不惜一切地在別人面前維護你。”

她把自己的故事發出來讓大家評理,評論裡眾口一詞地譴責她老公,勸她當機立斷離開媽寶男,開啟全新的人生。 找到了共鳴,心裡特別爽。

這樣的“垃圾快樂”,正在毀掉很多人的人生。

在這個追求“爆款”的時代,刺激性的信息不斷讓我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爽劇、爽文大行其道。

可是,重口味的食物吃的太多,味覺很容易退化,過度迷戀於調料,對於食物本味反而無感。 刺激性的信息接觸多了,常常導致非黑即白的思維定式,令人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無法接受人性和生活本身的微妙和複雜。前些天,跟一位資深的諮詢師朋友聊天,她說起,現在很多感情問題,都是因為大家總是以“爽劇”的人設標準來要求另一半,卻看不到對方那些最平實的好處。 一時的“爽”,可以滿足我們求關注、求認同、刷存在的心理需求,獲得一時的痛快,卻也消耗著我們的情緒能量,埋下許多“地雷”,創造出不必要的煩惱和問題。


這樣的“垃圾快樂”,正在毀掉很多人的人生。

03.如何打造真正的快樂源泉?


生活已經夠辛苦,需要快樂來調劑。

真正的快樂,能夠帶給一個人滋養和支持。

這樣的“快樂源泉”,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打造。


學會獨處


身邊那些既優秀又幸福的人,都擁有獨處的能力。 她們會撥出專門的時間,放下瑣事,屏蔽掉各種信息,一個人待一會兒。喝一杯咖啡,讀一本書,去陌生的地方過一個週末。 有品質的獨處,可以幫助我們回到當下,回到內在,增強聚焦的能力,將散落在外的精力溫柔地帶回到自己的生命中。 即使因為家庭、工作、經濟或其他原因,沒有辦法撥出整塊的時間給自己,也至少可以早起半個小時,不看手機,全然享受完全屬於自己的寧靜時間。


擁有一項愛好


高層次的快樂,不僅可以化解無聊,還能為我們增值。 擁有愛好的人,往往自帶光芒,主動創造出有趣的生活。 朋友Alice自從迷上了花藝,就把所有的空閒時間投入到學習中,朋友圈的內容也從沒營養的雞湯,變成了有格調的日式花藝作品。 她的性格和氣質,由內向緊繃,變得柔和靈動。 上週,她收到了一份兼職邀約,請她去做花藝分享和教學,一節3小時課程的報酬,是她現在本職工作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這樣的“垃圾快樂”,正在毀掉很多人的人生。

覺察身心感受

沉迷於垃圾信息和垃圾社交,會和自己的身心“斷聯”。

於是,總是要向外去尋找,想要找到能夠帶來一點快感的人、事、物,來化解無聊與空虛。

把向外看的時間和精力,好好地投入在自己身上,關注自己的身心狀態,是走出“垃圾快樂”陷阱的關鍵所在。

  • 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放鬆平靜,還是浮動不安?
  •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陪伴過自己了?
  • 你的眼睛有沒有因為盯了太久屏幕而酸澀,肩頸和背部感覺僵硬嗎?
  • 睡眠休息的時間足夠嗎?

過多的垃圾快樂,會讓人變得麻木。

對身心感受的覺知,能讓我們逐步恢復原有的敏感度,重新學會滋養自己。

——end——


廈門大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撰稿人,涉獵心理占星、塔羅等領域。


插圖 | 電視劇《從宮本到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