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荒墾出來的城市

約在中午時分我乘坐的列車在京包線上的集寧市靠站。集寧市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和草原茶馬古道的中轉站,我國北方的軍事要塞和商品集散地,在這裡上下車的人很多。

集寧這一名稱可考歷史最早見於元脫脫著的《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五·地理上:“集寧明昌三年以春市場置,北至界二百七十里。”在清末民初柯劭忞所撰的《新元史》卷四十六·志第十三·地理一也載有:“集寧路。下。金集寧縣,屬撫州。元初升為路。領縣一:集寧。下。本市場。金明昌三年置縣。元因之。”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 年)時這裡是各族人民貿易交流的市場,因集市而置縣建城,屬金朝西京路大同府撫州,故城在今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鄉古城子村,西距集寧市25公里。元初因這裡是蒙古草原與中原地區進行商貿交易的市場,也是元上都與北方草原的交通樞紐而升格為路,當時人口眾多,商賈雲集,交通發達。到了元末,民族矛盾加劇,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集寧城在1358年9月被劉福通率紅巾軍北伐時攻破,城內財寶被洗劫、一些房屋被燒燬而衰敗。1367年明將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後,集寧城遭徹底破壞。此後明朝修建長城與北元長期對峙,尤其是土木堡之變後集寧路成了無人居住的荒漠。

滿清時代集寧地區曾長期作為察哈爾右翼正黃旗的駐牧之地。到了清朝末年,全國內憂外患,政治腐敗,土地兼併嚴重又連年災荒,迫使大批失地農民移民塞外,尤其是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後,滿清王朝急於募集支付庚子鉅額賠款,被迫同意外國教會在此地放地招民墾種,全面開放蒙地。當時清廷向墾荒的移民徵收押荒銀,只要交錢後就可擁有土地永久使用權,同時為抵禦沙俄蠶食北方邊境,也號召“移民實邊”,鼓勵內地漢人定居邊境,於是察哈爾右翼正黃旗的駐牧之地開始逐年被開墾為耕地,出現了名叫平地泉的村落。這是集寧古城被毀以後最初出現的村落。

墾荒墾出來的城市

解放前的平地泉車站即現在的集寧南站(引用)

1905年建平綏鐵路(今京綏線),要在平地泉設站,由於外國神甫橫加阻攔,不得不繞過平地泉北移到離此十公里外僅有三戶人家的老鴰嘴子建站。因站名已備案,不便更改,車站北移後仍用平地泉站名,從此,老鴰嘴的村名被平地泉所取代,而原來的平地泉只好被稱為老平地泉以示區別。1920年豐鎮縣墾務局移局平地泉,1921年秋,由豐鎮縣、涼城縣、陶林縣、興和縣各一部改設為平地泉招墾設治局,籌備在此設立縣治。當時平地泉招墾設治局局長楊葆初認為“集寧”曾是金代縣名和元代路名,寓“集市安寧”之意,象徵著“吉祥安寧”,遂決定將平地泉招墾設治局改名為集寧招墾設治局,1922年2月獲察哈爾實業廳批准。1924年2月15日,集寧招墾設治局正式改為集寧縣,隸屬察哈爾特別區。1925年改為集寧縣,屬察哈爾省。1929年1月歸綏遠省。到了1937年集寧已有商戶800多家,居民22000多人,其城市規模僅次於呼和浩特和包頭。可以說集寧是一個墾荒墾出來的城市。

1937年9月24日集寧被日寇侵佔。1938年8月八路軍120師組建的大青山支隊協同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晉察綏邊區工作委員會和所屬遊擊四支隊,共2300多人挺進大青山,10月在大青山建立了抗日根據地,集寧處在抗日遊擊區的包圍之中。日寇投降後,1945年9月3日國民黨傅作義部隊搶佔了集寧,同年在綏遠戰役中於10月24日被中共晉察冀軍區部隊收復。

1946年的7月到9月為了使中共領導的晉綏、晉察冀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掃除延安至張家口一線障礙,完成綏遠戰役未完成的戰略目的,以賀龍領導的晉綏軍區和聶榮臻領導的晉察冀軍區聯合發起大同集寧戰役。這一戰役由張宗遜任前線總指揮、羅瑞卿為政委,結果傅作義指揮的國民黨軍採取圍魏救趙的兵法,從歸綏(今呼和浩特)突襲集寧,解了大同之圍,給晉察冀解放區造成了嚴重的後果,解放區的黨政軍機關被迫從張家口撤退。用當時戰役前線指揮部政委羅瑞卿的話說:“主要的還不是影響了張家口的過早失守,主要的是影響了晉察冀地區在大半年時間內,在對敵作戰中都處於被動地位。”這是解放戰爭中解放軍一次影響深遠的戰略失利,因此集寧在國共雙方都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1948年9月27日集寧解放,成立集寧市。1949年9月集寧市改為集寧縣,縣治城關鎮。1951年8月,城關鎮又改為平地泉鎮,屬集寧專署。1956年4月撤銷平地泉鎮,設立集寧市。1992年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

墾荒墾出來的城市

集寧南站(引用)

我在列車短暫的停靠時間下車到站臺上溜達了一下,只見這座始建於1919年平綏線上的平地泉站名已改為集寧南站,成為了華北通往北部草原地帶的交通樞紐,是國際聯運幹線集二鐵路的起點。如今京包線、集二線、集通線鐵路在此交匯,是中國通往蒙古、俄羅斯和東歐各國的國際通道,已非昔日的二等小站可比。此時一股塞北的風迎面吹來,一掃身上鬱結的熱氣,頓時有一股清爽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