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倒的霍元甲

1983年,香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在內地播出,引起轟動,在創下收視新高的同時,也將傳統武術與愛國情懷綁定在了一起。

從此,中國功夫戰勝外國武術的橋段,成為了國產武打片的規範動作,經久不衰地沿用了近三十年。

儘管銀幕上痛打外國人的面孔已經更新成葉問3.0,但是所使用的依然是霍元甲的套路——同樣能輕易點燃觀眾們的民族情緒。

被打倒的霍元甲

周杰倫《霍元甲》MV

直到去年,狂人徐曉冬用舶來品綜合格鬥,打碎了太極拳的神話,才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情況。

一個雷雷被KO,千百個馬保國站起來。

一時間,各門各派的武林高手彷彿都成了當代的霍元甲,接二連三地向現代搏擊發起挑戰,想為中國功夫討一個說法。

可謂:“同一個武林,同一個夢想”。

最終,大家也都收穫了同一個結果:在現代搏擊的拳腳之下,傳武大師們的挑戰都以慘敗告終。

被打倒的霍元甲

八卦掌拳師與泰拳手的對決

這讓一部分人驚醒的同時,也讓一部分人走向另一個極端——開始為打倒霍元甲而喝彩。

賽場競技是適者生存的遊戲,比之在民間自由生長的傳統武術,現代搏擊的技術多在規則約束下催生而出,無疑更適應賽場環境,獲勝本在情理之中。

只是比起擂臺上的失利,傳武大師們的“不爭氣”才是遭詬病的主要原因。

這種“不爭氣”,不在於武功不濟,而在於被打倒卻不認輸——從雷雷的鞋滑、“術高莫用”,到丁浩的沒吃飽飯,再到最近鄭家寬的“裁判不公”,腦洞之清奇,理由之創新,讓人們驚訝:原來他們練的最好的是“鐵鴨子嘴功”。

被打倒的霍元甲

在銀幕上,霍元甲們贏了幾十年,這讓現實中的傳武大師們也擔負起了“不能輸”的重任。

迴歸理性,傳統武術在銀幕上戰無不勝,並非是因為中華有神功,而是“武術+愛國”這一具有開創意義的組合,讓“傳武高手必勝”成了最大的政治正確。

藝術渲染得太成功,往往會模糊現實與虛構的界限。

翻看民國武術大師的履歷,幾乎每個人都有挫敗外國武術高手的戰績,包括但不限於:韓慕俠、王子平、劉百川、範旭東、釋德根……

一個叫康泰爾的倒黴俄羅斯人,不長記性地被這些愛國武術家擊倒了一次又一次。

不過可惜的是,其中最著名的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現實中從未真正跟外國大力士交過手。

但這並不影響他在電影上一直贏下去,無論情況多麼不利。

被打倒的霍元甲

電影《霍元甲》中,霍元甲因中毒無力再戰,但其對手日本柔術九鬼神流傳人田中安野選擇主動認輸

這讓很多人產生了一個錯覺:中國功夫是不可能輸的,一輩子都不可能輸的。

反過來,維護中國功夫的無敵形象,也就成了“愛國”的體現——或許正是為此,馬保國才會在報警事件之後,面不改色地說自己是在為“一帶一路”做貢獻。

回顧霍元甲們的故事,時代背景都十分相似:外國列強侵入中國,百姓們備受欺凌。

當侵略者們佔領著我們的土地,揮霍著我們的資源,得意到不行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個新想法:進一步摧殘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

但他們想到的摧殘方式,既不是用他們的堅船利炮,也不是高新科技,而是比武打擂。

被打倒的霍元甲

從本質上講,比武也是體育競技,政治格局並不會因多得了幾個世界冠軍而發生改變。

但是,到了這些故事中,比武輸贏往往比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更能刺激國民的神經。

就中邏輯似乎詭異,但是編劇可以給我們答案:只有這樣,愛國武術家才有理由在萬眾矚目下登場。

縱觀中國武術史,民國是傳統武術最後的巔峰期,也是最常出現霍元甲故事的時代。

因為當時政府對於傳統武術(國術)的大力扶持,為霍元甲們的出現提供了技術基礎。

被打倒的霍元甲

電視劇《大俠霍元甲》中,霍元甲生活的時代由清末改成了民國初

很多有關傳統武術的書籍都把那個時期描繪得欣欣向榮,但是從大的時代背景來看,弘揚傳武似乎是一個無奈之舉。

武俠作家徐浩峰在小說《師父》裡,借詠春拳師陳識之口,說了這樣一段話:

“大清給洋人欺負得太慘,國人趨向自輕自賤。到建立民國,政府裡有高人,知道重建民眾自信的重要,但高人沒有高招,提倡武術,是壞棋。

在一個科技昌明的時代,民族自信應苦於科技。我們造不出一流槍炮,也造不出火車輪船,所以拿武術來替代。練一輩子功夫,一顆子彈就報銷了,武術帶給一個民族的,不是自信,是自欺。”

被打倒的霍元甲

最終,武術救國被證明行不通,轟轟烈烈的國術運動也都不了了之。

儘管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經濟騰飛的新時代,但是當代的霍元甲們在精神上還是停留在舊社會——被欺凌的妄想揮之不去,總想用功夫來找回民族自信。

比起打倒霍元甲,或許打醒霍元甲才是更難的事。

回顧《萬里長城永不倒》的歌詞,今天似乎有了新的意義。

被打倒的霍元甲

“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