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一定要發表論文

研究生們儘快將研究數據整理出來,儘快地撰寫論文發表在好一點的刊物上。鼓勵研究生要將讀研期間做的工作都寫出來、發表出來,不要留遺憾。可研究生們並不以為然,感覺追求論文數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覺得他們可能對當前反五唯的理解有偏差,可能對他們以後的發展不利。其實,論文還是要繼續發的,而且要儘早地發、儘量多地發,多發高檔次論文、具有貨真價實的創新型的論文。

1.要儘量早地發表論文。讀研究生期間,儘量早地發表論文。如果儘早地發表了符合畢業要求的論文。意味著擺脫了畢業論文要求的束縛和限制,剩下的時間都是自己的,就如獲得越獄一般的自由。我見證過好多青年人,就因為畢業要求的論文遲遲發表不出來,痛苦悲傷了好多年,直接影響了讀研期間的心情和愉悅感。早發表、早自由,而且早發表了還能獲得自信、積累經驗,為以後發表更多論文奠定基礎,特別是有利於申請很多獎勵和獎項,好處多多,顯而易見。

2.要儘量多地發表論文。在能人輩出的年代,不要停止於發表一篇兩篇三五篇論文,要盡其所能地發表更多的論文。發表一篇論文就如經歷了一趟旅行,就如看了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顯然,發表論文越多,積累經驗越多、體會也越多,讀研的學術經歷也越豐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發表萬篇論文,數量積累也是經驗積累、能力提升,數量也是質量。如果身邊人都在刷數量,以量取勝,而你孤傲保持論文品位而數量稀少,最後你吃虧機率大。

3.要儘量發高檔次期刊論文。差論文發多了會感覺沒有意思,要不斷挑戰自己心儀刊物,不斷刷新自己的期刊檔次和IF記錄,讓自己保持進取心,讓發表論文成為冒險之旅、探險之旅,不斷地突破和創造。哪怕過程中敗多勝少,屢敗屢戰,但能激活自己內心,永遠不低頭、不服輸,讓研究生活充滿了激盪起伏、充滿了青春熱血。發表論文要與導師、團隊的水平相吻合,要一步一個臺階、循序漸進,但也要大膽突破,別被環境拘泥。低檔次論文發多了,會感覺自己品味低下,而高檔次論文一篇頂十篇,會給自己贏得名聲與機會。

4.要儘量發高質量的論文。低水平論文是入門,但不能一直停留在低水平論文。要儘量發表高質量論文,保證每篇論文都能做一些新東西,有點新見解、新發現。如果只是跟蹤、模仿,讓論文水平太低、層次跟不上。要每篇都有一些新意,一些實在的東西,可以鼓勵自己不斷開拓進取,而不是為了論文而論文。要儘量按照自己風格撰寫論文,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善盡美、無怨無悔、傾其所有、盡其所能的寫出屬於自己的高質量論文。

5.要對發表論文有緊迫感。論文是學術圈裡面的硬通貨,不發表就出局是客觀現實。唯SCI論文,並非是反對發表論文。發表SCI論文對研究生來說至關重要,是能否順利畢業,能否找到心儀工作崗位的關鍵。找工作、申請項目、評職稱,先要看你論文的數量,然後再看你論文的質量,最後才看你的學術貢獻和創新,而且後者往往見智見仁,但數量卻貨真價實。

做演員要成名要早,做科學家更是要成名要早。早發表30篇SCI,與晚發表30篇SCI論文的效果差別很大。青年人起步階段有馬太效應,如果早點兒發表一大批論文,以後頭銜、名譽、項目、職位都會隨之而來,更好科研條件、更多科研資源,使勁兒投入將產出更多的論文,這樣論文-項目-平臺就會進入良性互動,相反就進入馬太效應的淘汰一端,科研基本盤崩潰,每況愈下,苟延殘喘。

6.能盡其所能地追求創新。科學家越老越值錢,但學問越新越前沿越受青睞。創新是科研的精髓,要盡其所能的創新。如果沒有創新思路,也要不要著急,要多看書、多讀論文、多跑野外、多做試驗,不斷學習實踐先發表一般論文等待靈感和創新,而不能停滯不前。創新有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創新,而且大多數論文都不會具有鮮明的創新性。就如並非所有研究生都能讀博士、都能成為知名學者、著名科學家一樣,是一個概率分佈問題。是否創新、創新程度如何,要順其自然,不要因噎廢食。創新需要條件,需要積累,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磨練,因此,要協調好普通工作與創新工作的關係,前者是基礎,後者是關鍵。

研究生要儘量早發論文,儘量多地發論文,要儘量發高檔次期刊,要儘量發高質量論文,發論文要有急迫感,並且要將發有創新論文作為追求目標,但也要面對現實,不具有明顯創新的論文仍舊要堅持寫、堅持做、堅持發表。發表論文大處說是為了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添磚加瓦,貢獻青春和力量,小處說是為了畢業、找工作、有個好的職業發展,最現實說法是順利畢業、過好這幾年讀書生涯。最要命的是,不發表論文影響心情,弄得心理負面情緒太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論文是一段科研旅程的終點和歸宿,更是下一段新的科研旅程的起點和開始,它記錄了一段歷史、也啟迪著未來。為了自己讀研期間的身心健康,一定要儘早地、儘量多地發表論文。為了自己日後學術生涯順利發展,一定要在高檔次刊物上發表高質量的具有創新性的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