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问心无愧,做人不累。


王阳明:问心无愧,做人不累。

人欲成事,跟外界环境、人脉关系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还是和自身相关。在这一点上,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说法很具有代表性,所谓的修心之学,所谓的心外无物,正是强调自身的力量。


人存于天地间,只问己心。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问心无愧,做人不累。


王阳明《传习录》中曾有如下记载:

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

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薛侃(字尚谦)向阳明先生请教:“孟子讲的不动心与告子讲的有什么区别。”

阳明先生说:“告子是硬捉着心不让它动;孟子是集义到自然不动。”

阳明先生又说:“心之本体原本就是不动的,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孟子说的集义是恢复心之本体。”


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人生八苦,皆由于心;心念起,则百念生;心不动,则万事空。


王阳明:问心无愧,做人不累。


人在世间走一遭,与春花秋月相望,与夏风冬雪擦肩。四时五味、爱恨别离,所求的不过是百岁之后,阖目之时,自问这辈子没有愧对的人,这辈子没有亏欠的事。


试问当下,心中可有愧对。若要做到问心无愧,在做事之前首先得问心。问心,便是问己。心的本体,就是人性,你身怀的人性即是你处事论事的道理。换言之,你身怀“善”性,你做的也是善事;你身怀“恶”性,你做的就是恶事。


管仲说:善人者,人亦善之。做善事的人和普通人相比,自然是与众不同的。喜欢做善事的人,心底里总是踏实的,他们在生活中活得安稳,他们不求大富大贵,但是他们的人生到处都散发着光芒。


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世间的大部分事,都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而你的善和恶,一定会在以后对你产生影响。


都说相由心生,其实生的不只是相,还有一个人的气质。人啊,善事做得多了,身上会有“看得见”的气质。


王阳明:问心无愧,做人不累。


做人做事,求仁求善。


事实上,一个人要做到问心无愧很难,因为人心相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你的本心。有些人看似凶神恶煞,其貌不扬,但是他背地里却乐于助人,乐善好施;而有些人看似衣冠楚楚,温文尔雅,实则是个衣冠禽兽,坏事做尽的伪君子。


虽然你没有办法左右别人的想法,但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自己应有的善良,做到问心无愧。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家人都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不要伤害他人,真心地去对待别人,对待每一份感情,要记住别人的好,记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去学习,去修整自己。


做人,不要忘记良心;做事,不要忘记原则。唯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虽然在当下,某些人的善举会被人误解。但是,当善举生根发芽之后,就会有人感恩他那时的“刻意为之”。


王阳明:问心无愧,做人不累。


做人,不要害怕被人误解,因为你总有一天会被人理解;做人,做得再多,做得再好,也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你,但是做到尊重别人,坚持自己就好;做人,不是单纯让别人看的,不要活在别人的嘴边,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做人所求,不过为一份心安理得,衾影无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