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的“色難”,到底有多難?

孔子講,孝敬父母最難的事情是“色難”,就是說最難的是給父母好臉色。給父母買好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是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低層面的“孝”,那高層次的“孝”又是什麼呢?

孔子說的“色難”,到底有多難?


《論語》中的“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違禮。”樊遲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孝於我,我說:‘不違禮’。”樊遲說:“什麼意思?”孔子說:“活著時按禮侍奉;死之後按禮安葬、按禮紀念。”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孝,孔子說:“父母只有在子女生病時才擔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孝,孔子說:“現在的孝順,只是能贍養老人。即使是犬馬,都會得到飼養。不敬重,有何區別?”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孝,孔子說:“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隨便吃;這樣就是孝嗎?”

​當然,後面還有很多講“孝”的篇章,這以後講。

孔子認為,你在養一個寵物的時候也能讓它“吃好、喝好、住好”,那如何與孝順區別開來呢?那就是“色難”,即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我們的本事日漸增長,而父母卻在日漸老去,越來越需要我們,也越來越像個小孩。有時他們的行為會很容易讓我們生氣,甚至會責怪他們。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依舊能保持“和顏悅色”,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替他們解決麻煩,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孔子說的“色難”,到底有多難?


為什麼會色難

對待家裡老人會色難,但你有沒有發現對待小孩子,你就不會,哪怕小孩子做錯了事,你也不會發脾氣,而是和顏悅色地說道理。為什麼?我想是因為老人帶給我的是失望與絕望,身體一天比一天不好;孩子帶來的是希望吧,一天一天會更好。記得國外有個護士的考題:問一群護士,如果有個人不能走路,但偶爾會爬;大小便不能自理;還不會說話和交流,你覺得應該怎樣照顧?初看題目,大部分人會認為是個老人家,這沒辦法照顧啊!太難了!但如果說這是個一週歲的嬰兒呢?那就好照顧了呀!這就是我們對老人與小孩的區別認識吧。大家都喜歡有希望的事,不喜歡失望,這就是修養的真正含義吧。

能對父母能做到和顏悅色,是最難的教養。

還記得在微信上看過一個事例:父子兩坐在公園的板凳上,父親見一事物問兒子那是什麼,後面忘記了,又問;三遍後兒子就有點不耐煩,聲音就大了。這時候,父親說,小時候你問我那是什麼,我說了七遍。看了後深有感觸,作子女的要做到和顏悅色真的好難。

“色難”難在何處?難在很難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沒有一個謙和的態度。我們好像變得很厲害,動不動就把父母當傭人一樣使喚,稍微有不順心就對父母一通發洩,不給他們好臉色看。前兩天,我們這發生一起惡性案件,起因就是父親沒照顧好孫子,至使孫子落水,後面作兒子的竟然拿著刀追著老父親,揚言要殺了他。

我們不經意的態度,往往傷害他們最深。“和顏悅色”成了衡量一個人孝心的道德標尺。

“為什麼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我也常常犯。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生活中,我們和不同的人相處,會展現不同的態度:陌生人前是規矩禮貌,疏離中帶著客氣;同事之間可以開幾句熟絡玩笑,但始終不失分寸;普通朋友噓寒問暖,親近但不親密;在親近的人,尤其是父母面前本性卻完全暴露無遺。

對家人的態度,藏著一個人最真實的教養。

很多時候,人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壓力,沒有辦法發洩出來,只好對親密的家人發洩。

但關係親密並不意味著能無止境地無理取鬧,沒有人天生就該承擔他人的情緒發洩。俗話講,“脾氣人人有,拿出來是本能,壓下去才是本事。”

其實,和顏悅色,是深愛的外在表現。真正有教養的人,是把好的情緒和態度留給家人。

古書有言:

“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家人,是最值得被溫柔以待的。


孔子說的“色難”,到底有多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