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远虑”,亦难消“忧”:从贾政的忧患意识看贾府悲剧的宿命性

古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对此 ,贾政可谓深知个中三昧,所以平时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

贾政的忧患意识最集中的体现,是在22回(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蓝本)“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其中写到贾政陪着贾母过元宵节猜灯谜,他先看到元、迎、探、惜四姐妹的灯谜,心情郁闷:

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

只因在贾母面前,不便流露不悦神情,只得勉强看下去,当看完宝钗的灯谜后——

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

有“远虑”,亦难消“忧”:从贾政的忧患意识看贾府悲剧的宿命性

共度元宵节

贾府中的聚会可谓多矣,生日聚餐,节日聚会,喜事庆典,连绵不断,大都热闹有趣。特别是有身为贵妃的女儿助兴,为什么贾政反有不祥之感因而烦闷悲戚呢?

再说整部小说共有一百多回,为什么写到22回时就散播如此不祥的气息?

从大处看,是作者为整部小说的悲剧张本;从小处看,是贾政作为贾府当家人忧患意识的折射。

贾政为何而忧?

贾政的忧患意识可以说与生俱来因为封建社会时兴长子长孙承袭官爵,贾政不幸生为老二,这就注定他与他的子孙得不到袭官的天运,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天下。所以年青时贾政就酷爱读书,有志科举之路,正当他埋头经卷、志向未伸之时,他父亲走到生命的尽头,去世时向皇上遗上一本,感动了皇上。于是皇上体恤先臣,即时除让哥哥贾郝袭官外,又额外赐给贾政一个主事之职,贾政又很快升为工部员外郎,正五品的官职,后又点了学政。特别是女儿贾元春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是一件令整个贾府震动欢喜的大事,但这一切的成绩并没有消减贾政的近忧远虑——

有“远虑”,亦难消“忧”:从贾政的忧患意识看贾府悲剧的宿命性

贾政

  • 为子女而忧:一忧好学上进、14岁进学的大儿子贾珠早夭,对贾政一支来说好
  • 比一棵树被削去了尖儿,让贾政身心倍受打击,有了子嗣不旺、家业不景气的预

    感。二忧大女儿宫中地位是否稳定长久。贾政素习读书,他不会不知道宫中气候

    尤其不稳,像这种烈火烹油之势不会太长久,一旦有变故,女儿和家庭都不会保

    全。三忧二儿子宝玉不成器,只知在内闱厮混,不知用功读书考取功名,若将来

    一事无成,难于在社会立足。四忧小儿子贾环猥琐不展,更是啥事儿也指望不上。

    用冷子兴的话说就是贾府的儿孙,“一代不如一代”。

    有“远虑”,亦难消“忧”:从贾政的忧患意识看贾府悲剧的宿命性

    贾政、宝玉

  • 为家族而忧:一忧整个家族人口渐增,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
  • 运筹谋划者无一。贾敬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追求长生不老;袭官的贾珍、

    贾赦以及他们的儿子们只知声色犬马、吃喝玩乐、豪奢挥霍,从不把贾家的未来

    前途放在心上;看着宝玉聪明还有点希望,但他一直迷恋花呀粉呀,女孩气息浓

    重,永远也长不大的样子,看不出将来他有把家族命运扛在肩上的担当与气魄。

    二忧整个家庭日用排场费用,不能将就省俭,甚至入不敷出,逐渐呈现出“萧疏”

    的末世光景。三忧如果整个家族一直走下坡路,很快会出现祖先基业不保,名誉

    扫地的结局,将愧对九泉之下的祖先,在世人面前也抬不起头来。


    有“远虑”,亦难消“忧”:从贾政的忧患意识看贾府悲剧的宿命性

    宝玉、晴雯

  • 为仕途而忧: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皇位更迭,失了靠山,撕破了关系网,
  • 官位就难于稳定,官位不稳就会给整个家族带来倾覆的危机。

    面对儿孙、家族、仕途的隐忧,贾政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 自己读书上进,勤于政事,孝敬长辈:贾政自幼酷爱读书,行事端庄,深得祖父荣国公和父亲贾代善的疼爱。父亲临死时作出的努力,使贾政有了做官的机会,加上他个人的努力,官阶得到提升,在政治世界里拥有一定程度的话语权,比如贾雨村在“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时,依据政策请贾政推荐任职,贾政张口便说:“听说应天府出缺,先生可有意否?”可见他推荐人做个知府倒是稀松平常。同时他勤谨奉公,谦逊低调,贾政对待公务可谓勤勉敬业,奉公守法,做提督学政时,在地方一呆就是多年,着实不易;归途中又临时被委以他任,他又是奉命前往,不言辛苦。平时待人接物礼数周到,热情有加,比如对待贾雨村来访,再如对待清客相公也是尊重多多,并教训宝玉不可在老师们面前逞能无礼等。另外,对长辈极其孝敬,尤其对待贾母费尽心事哄老人家开心,像开头部分提到的陪母亲过元宵节猜灯谜一节,极尽个人陪侍幽默之能事,给母亲带去开心舒畅。在33回怒极仗打宝玉时,因母亲伤心斥责而下跪落泪,读来令人泪目。无疑这些言传身教,对晚辈都是很好的引领与熏陶。他在整个贾府,他尽管不是长子无世袭之幸运,却起着当家人的主导作用。
    有“远虑”,亦难消“忧”:从贾政的忧患意识看贾府悲剧的宿命性

    贾政、贾母、贾赦

  • 注重子女教育:大儿子在父亲的榜样力量提振下,在父亲的熏陶、严格要求下,14岁便由童生经县、府与学政三级考试合格,录取为府州县学生员,即进学,又名人学,进学后即归教官管教,并按期参加考试。没想到极有希望科举及第的大儿子未及弱冠便一病而逝,令人痛心。大女儿元春十几岁便进宫做女史,后以才德被封妃,使贾家兴旺了十余年,这不能不说是以贾政为主的家长教育有方的结果。当意识到振兴贾家的重任落到宝玉头上后,贾政便对“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宝玉管教严格起来,只要在家就经常把宝玉叫到自己面前检查作业,考问文章,学不好就打骂一顿,着实把个宝玉勒掯得不轻,见了他就像老鼠见猫似的。这也只能说是爱之深,责之切。终于,贾政在宝玉教育上下的功夫见出一定的成效,宝玉曾对袭人说:“我昨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宝玉省悟父亲平时教育他的话很有道理,意识到自己确实存在着见识片面短浅的不足;又如在大观园落成后,宝玉题写的对联匾额大部分得到保留采用,这就是成绩,这就是成长,尽管贾政的教育方式就像现在的“虎爸”,简单粗暴舍得下手,但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正统家长,在子女教育上,他算是做的很不错的了。若用现当代的家长标准要求他,则是不现实的,如同揪住他的头发要将他甩出地球一般。另外,他支持家庭私塾教育,并且接纳穷亲戚家的孩子前来学习,使学堂教育呈现出开放包容的精神面貌。

  • 有“远虑”,亦难消“忧”:从贾政的忧患意识看贾府悲剧的宿命性

    贾元春

  • 构织人际网:贾政平时注意结交高层势力如北海静王,维护好世交关系如江南甄
  • 家,扶持年青官员如贾雨村,组成利益集团,相互照应,壮大实力。其实贾家

    早就开始编织自己的关系网,特别是通过联姻把王史薛李等宗族大户与贾家紧紧

    捆绑在一起,互相帮衬,增加抗风险能力。

    从个人、家庭,到社会仕途,贾政多方营谋,四处周全,为兴旺家族付出最大的努力,但最终没能阻止整个家族走向衰败没落,为什么?


    • 首先,贾元春的暴亡是贾家衰败的直接原因,接连引出获罪、抄家,家破人散的悲惨结局。本来一个大家族靠一弱女子独撑局面就是件危如累卵的事情,一旦这根立柱倒下,就会引起整体崩塌。有人分析猜测,贾元春可能因怀了身孕遭人暗算而丧命,这点很有说服力,因为宫斗从未停止,从未减弱,它是外部势力倾轧斗争的晴雨表和辐射区,激烈程度有时有甚于战场厮杀。元春的暴毙身亡,预示着贾家势力即将枯萎凋零。


    有“远虑”,亦难消“忧”:从贾政的忧患意识看贾府悲剧的宿命性

    贾元春

  • 其次,贾家朝中靠山失势加速了贾家衰败步伐。按照小说以曹雪芹家庭背景为素材来创作这一思路分析,作者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都做过江宁织造一职,深得康熙的青睐,康熙六下江南曹家接驾四次,同时又与当时的太子胤礽关系甚好,并收养了太子的女儿在家中。这就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江宁织造府因多次接驾靡费过度而出现亏空,为以后被抄家埋下根由;二是太子胤礽最后在皇权争夺中以失败而告终,他本人很快被上台的雍正帝软禁至死,曹家因此遭连累定是自然。这些因素闪烁在小说中有两处:一是江南甄家先被抄家,曾把东西寄存在贾府;二是小说中曾提到被抄家的“义忠王老千岁”。说到底贾家衰落是朝中敌对势力冲突震荡的余波折射。

  • 有“远虑”,亦难消“忧”:从贾政的忧患意识看贾府悲剧的宿命性

    秦可卿

  • 再者,红楼的创作年代为清朝,属于整个封建时代的末期。封建社会走到这时,拖着2000多年的疲累残躯,呈现出力不从心的末世特征:官场黑暗,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买官鬻爵,勾心斗角;上层贵族尤其是八旗子弟及能袭爵袭官的一族,斗鸡走狗,生活奢靡,尤其是赌博抽大烟上瘾成风;下层百姓遭受欺零,精神上受侮辱,被损害,生活中缺衣少食,困苦不堪。统治阶级大兴文字狱,抑制民主思想的萌芽,打压进步势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尽管贾政极尽个人之能事,终难挽封建大厦之将倾,所以他眼睁睁看着贾家走向没落,一筹莫展,无可奈何,他本人也最终难逃被吞噬的悲剧结局。
  •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贾政所在的封建家族走向衰败是历史必然的趋势,是宿命性的结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远虑”,亦难消“忧”:从贾政的忧患意识看贾府悲剧的宿命性

    末世狂欢

    结语:

    曹雪芹以富于人性的笔触,塑造了贾府当家人的形象。贾政作为贵族阶层中的一员,有着冷峻的眼神、清醒的头脑和政治智慧,他想使自己的家族代代兴旺,幸福绵长;他作为家长,有着敬老之心、爱子之意,想使长辈快乐开心、健康长寿,想教育子女个个成材,各奔前程,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光宗耀祖、兴旺家业,这一切都无可厚非;虽然他行为上表现出简单粗暴的家长式作风,但对于生活在特定的封建时代的“官三代”来说,能做到这样,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处于当今时代的我们,可从他浓重的忧患意识和为消除忧患作出的努力中得到启发,同时也可从他的家族悲剧和人生悲剧中咂摸出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一丝幸福。

    千人千红楼。我是竹茗煮雪,为您解读有温度的文字,欢迎关注账号,发表您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