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起跑线》VS中国《孟母三迁》:环境与教育不该画上对等号

印度电影《起跑线》讲的是一个印度中产阶级为了孩子不择手段争抢名校的故事,围绕吉拉和米塔两夫妇展开。

虽然剧情简单,画面简陋,但它戳中了中国教育的痛点,把闪光灯放在了教育中的灰色地带。

吉拉是服装店老板,生活不足,但是由于家庭环境,他很难为女儿创造更好的教育机会。吉拉与妻子思来想去,看准了一间英语名校。然而这间名校只看重学区房,只有拥有学区房的家庭才能获得名额。因此,夫妇俩为学区房想尽一切办法,开始印度版的"孟母三迁"。

印度《起跑线》VS中国《孟母三迁》:环境与教育不该画上对等号

吉拉夫妇对名校的渴望已达痴迷的地步,他们找教育机构咨询,却被无情"洗脑",选择作弊走后门,甚至想去贿赂校长,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得其果。无论夫妇俩做了怎样的计划、多少的努力,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导演用戏剧性的冲突编排故事,融入独特的反讽风格,处处细节都流露出想要改变不公现状,却屡屡失败的无力感。教育公平问题不仅在印度有着现实意义,在中国也有着同样的价值。

如片名一般,"起跑线"不仅是孩子的起跑线,还是家长的起跑线。在"教育决定命运"的鼓吹下,家长和孩子都为稀缺的教育资源争个头破血流。而且,不少势利者把环境和教育画上等号。

文凭是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少了学历背景就很难过上好生活。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加上社会环境恶劣,穷人的孩子更难以在社会中立足。

不过,"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社会仍是充满机遇。教育孩子顽强地拼搏奋斗,帮助孩子提高抗挫能力,维护孩子的好奇心、自信心,更是家长应该做的事。

印度《起跑线》VS中国《孟母三迁》:环境与教育不该画上对等号

《起跑线》:中国版的"孟母三迁",引起国内家长焦虑共鸣

印度电影《起跑线》以"为女择校"的角度出发,用喜剧的方式讲述一对中产阶级父母,为女儿出演"孟母三迁",不惜一切代价将女儿送到印度最好的私立学校。

《起跑线》讲述的故事与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很类似。服装店店主拉吉夫妇为了年幼的女儿能上好学校,夫妻二人费尽心思搬家、买学区房。俩人还一起去培训机构学习,为的也是能在入学面试里表现好点。

影片中的妈妈米塔,其实是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小时候担心孩子进不了好学校,长大后担忧孩子没有好工作,看来杞人忧天,其实就是母亲的一片苦心。父母最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就用尽全力帮助孩子"弯道超车"。

《起跑线》不仅是围绕女儿的入学矛盾展开,它还用了喜剧方式反讽教育不公、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的问题。导演用大量镜头拍摄学区房、摇号、幸会、政府低效等现象,直白地反映出了贫富分化的激烈矛盾,穷人的焦虑、富者的虚伪都非常真实。

父亲第一次去学校给女儿报名,本以为自己已经很早过去,结果学校门口早就被堵得水泄不通,众多家长从凌晨就开始给打地铺占座位。结果父亲连报名表都拿不到,回到家非常懊恼。

印度《起跑线》VS中国《孟母三迁》:环境与教育不该画上对等号

这个场景在中国也时有发生。家长在公立学校拼学区房,私立学校学费惊人,教育机构贩卖焦虑。

孩子和父母都在这场入学"游戏"中被耍得团团转,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印度《起跑线》,这些教育矛盾都随处可见。

剧中,穷人代表希亚姆说过一句话:"身为穷人,没有资格大喜大悲。"表面看是命运太残酷,实际上是阶级压榨,穷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沉重的无力感。

《起跑线》直击中国家庭痛点,环境与教育不该画上对等号

吉拉和妻子米塔用尽一切手段要将孩子送进名校,这不仅是一对父母为了孩子上名校做出的努力,还是中底层市民为打破圈层,实现阶层跃迁的奋斗。

在国内,学区房依旧是众多家长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是学区房,就算价高地稠,一众家长仍会争破头颅,想要搬进学区房,给孩子的未来打下好的基础。

尽管经历了一番周折和战胜了不少困难,但是夫妻俩最终还是被现实打败,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突破环境对教育的束缚。

在恶性竞争的社会,教育环境问题一直刺痛着每个家长的内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恶劣的家庭环境一开始就决定了孩子的教育背景。穷人永远只能接受最差的教育,但有钱人的孩子永远"赢在了起跑线上"。

印度《起跑线》VS中国《孟母三迁》:环境与教育不该画上对等号

如吉拉米塔这样底层父母一心往上走,把富者当作朋友,希望寻求他们的帮助。一些穷人还会不惜冒生命危险,协助富者筹集资金。但是从一开始

,富者就把吉拉米塔当作赚钱的"工具人",利用他们的同情心偷取了孩子的入学资格。

这样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就是教育公平的"拦路虎"。穷富观念植根在人们心里,家庭环境加上社会环境,教育不公猖獗一时,成为压垮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起跑线》所谈的教育腐败和混乱现实,其实都与中国人最不想提及的教育问题不谋而合。这虽是印度故事,但都有中国现实问题的影子。

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没能进好的幼儿园,就不能进好的小学,之后也不能进优质大学。他们觉得学历就是生活、工作的奠基石,甚至是挤进上流社会的唯一标准。

影片里,吉拉和米塔都固执地认为学校是孩子的起跑线,好的幼儿园教育就是孩子一切的开始。这样的想法过于偏执,不但让家长自己很辛苦,还会让孩子感到很焦虑。所有人寻求的都是所谓的优秀环境,反而忽略了教育本身。

印度《起跑线》VS中国《孟母三迁》:环境与教育不该画上对等号

起跑线是父母的格局:教育孩子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很多家长都执迷于一个理念:孩子必须赢在起跑线上。"起跑线"成了一代又一代家长的桎梏,坑害了一个又一个孩子。

实际上,起跑线并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格局。孩子能否赢在起跑线上,取决于父母的额学识修养、道德三观、眼界品味,仅有经济能力也无法助推孩子到达更远的地方。

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择校焦头烂额,却没有给孩子正面的教育,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无论是影片中的主角夫妇,还是片外的观众,我们都把成功想得太单一。

我们往往把成功看作有钱有势,过分注重孩子在社会上的地位还有能力的培养,但没有花心思放在孩子的心理建设上。

印度《起跑线》VS中国《孟母三迁》:环境与教育不该画上对等号

究竟什么是孩子应有的"起跑线"?孩子的"起跑线"应该是一颗强大的内心。

吉拉和米塔可以教育孩子努力读书,但不应流露出"学区房就是一切"的观念,这会让孩子认为生活的中心就是名校,这其实是在固化"环境=教育"的观念。

只靠一所名校、一份文凭无法教育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家长要用实际行动和正面教育告诉孩子"梅花香自苦寒来"。

面对挑战,孩子应有过硬的抗挫能力;面对困难,孩子应该能够从容面对。让孩子去吃苦头,而不是保护孩子,一路把他报送高中、大学。要令孩子知道成绩很重要,但不是生活的一切,我们应该用功读书、努力勤奋,抓住在身边的小机会。

唯有如此,"起跑线"才能真正地发挥教育的意义。

我是小航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