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起跑線》VS中國《孟母三遷》:環境與教育不該畫上對等號

印度電影《起跑線》講的是一個印度中產階級為了孩子不擇手段爭搶名校的故事,圍繞吉拉和米塔兩夫婦展開。

雖然劇情簡單,畫面簡陋,但它戳中了中國教育的痛點,把閃光燈放在了教育中的灰色地帶。

吉拉是服裝店老闆,生活不足,但是由於家庭環境,他很難為女兒創造更好的教育機會。吉拉與妻子思來想去,看準了一間英語名校。然而這間名校只看重學區房,只有擁有學區房的家庭才能獲得名額。因此,夫婦倆為學區房想盡一切辦法,開始印度版的"孟母三遷"。

印度《起跑線》VS中國《孟母三遷》:環境與教育不該畫上對等號

吉拉夫婦對名校的渴望已達痴迷的地步,他們找教育機構諮詢,卻被無情"洗腦",選擇作弊走後門,甚至想去賄賂校長,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得其果。無論夫婦倆做了怎樣的計劃、多少的努力,最終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導演用戲劇性的衝突編排故事,融入獨特的反諷風格,處處細節都流露出想要改變不公現狀,卻屢屢失敗的無力感。教育公平問題不僅在印度有著現實意義,在中國也有著同樣的價值。

如片名一般,"起跑線"不僅是孩子的起跑線,還是家長的起跑線。在"教育決定命運"的鼓吹下,家長和孩子都為稀缺的教育資源爭個頭破血流。而且,不少勢利者把環境和教育畫上等號。

文憑是上流社會的敲門磚,少了學歷背景就很難過上好生活。如果家庭環境不好,加上社會環境惡劣,窮人的孩子更難以在社會中立足。

不過,"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社會仍是充滿機遇。教育孩子頑強地拼搏奮鬥,幫助孩子提高抗挫能力,維護孩子的好奇心、自信心,更是家長應該做的事。

印度《起跑線》VS中國《孟母三遷》:環境與教育不該畫上對等號

《起跑線》:中國版的"孟母三遷",引起國內家長焦慮共鳴

印度電影《起跑線》以"為女擇校"的角度出發,用喜劇的方式講述一對中產階級父母,為女兒出演"孟母三遷",不惜一切代價將女兒送到印度最好的私立學校。

《起跑線》講述的故事與中國目前的教育現狀很類似。服裝店店主拉吉夫婦為了年幼的女兒能上好學校,夫妻二人費盡心思搬家、買學區房。倆人還一起去培訓機構學習,為的也是能在入學面試裡表現好點。

影片中的媽媽米塔,其實是典型的"中國式母親"。小時候擔心孩子進不了好學校,長大後擔憂孩子沒有好工作,看來杞人憂天,其實就是母親的一片苦心。父母最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就用盡全力幫助孩子"彎道超車"。

《起跑線》不僅是圍繞女兒的入學矛盾展開,它還用了喜劇方式反諷教育不公、貧富差距、階級固化的問題。導演用大量鏡頭拍攝學區房、搖號、幸會、政府低效等現象,直白地反映出了貧富分化的激烈矛盾,窮人的焦慮、富者的虛偽都非常真實。

父親第一次去學校給女兒報名,本以為自己已經很早過去,結果學校門口早就被堵得水洩不通,眾多家長從凌晨就開始給打地鋪佔座位。結果父親連報名表都拿不到,回到家非常懊惱。

印度《起跑線》VS中國《孟母三遷》:環境與教育不該畫上對等號

這個場景在中國也時有發生。家長在公立學校拼學區房,私立學校學費驚人,教育機構販賣焦慮。

孩子和父母都在這場入學"遊戲"中被耍得團團轉,從古時的"孟母三遷"到印度《起跑線》,這些教育矛盾都隨處可見。

劇中,窮人代表希亞姆說過一句話:"身為窮人,沒有資格大喜大悲。"表面看是命運太殘酷,實際上是階級壓榨,窮人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沉重的無力感。

《起跑線》直擊中國家庭痛點,環境與教育不該畫上對等號

吉拉和妻子米塔用盡一切手段要將孩子送進名校,這不僅是一對父母為了孩子上名校做出的努力,還是中底層市民為打破圈層,實現階層躍遷的奮鬥。

在國內,學區房依舊是眾多家長心中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要是學區房,就算價高地稠,一眾家長仍會爭破頭顱,想要搬進學區房,給孩子的未來打下好的基礎。

儘管經歷了一番周折和戰勝了不少困難,但是夫妻倆最終還是被現實打敗,無論怎麼努力都難以突破環境對教育的束縛。

在惡性競爭的社會,教育環境問題一直刺痛著每個家長的內心。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惡劣的家庭環境一開始就決定了孩子的教育背景。窮人永遠只能接受最差的教育,但有錢人的孩子永遠"贏在了起跑線上"。

印度《起跑線》VS中國《孟母三遷》:環境與教育不該畫上對等號

如吉拉米塔這樣底層父母一心往上走,把富者當作朋友,希望尋求他們的幫助。一些窮人還會不惜冒生命危險,協助富者籌集資金。但是從一開始

,富者就把吉拉米塔當作賺錢的"工具人",利用他們的同情心偷取了孩子的入學資格。

這樣世態炎涼的社會環境,就是教育公平的"攔路虎"。窮富觀念植根在人們心裡,家庭環境加上社會環境,教育不公猖獗一時,成為壓垮窮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起跑線》所談的教育腐敗和混亂現實,其實都與中國人最不想提及的教育問題不謀而合。這雖是印度故事,但都有中國現實問題的影子。

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孩子沒能進好的幼兒園,就不能進好的小學,之後也不能進優質大學。他們覺得學歷就是生活、工作的奠基石,甚至是擠進上流社會的唯一標準。

影片裡,吉拉和米塔都固執地認為學校是孩子的起跑線,好的幼兒園教育就是孩子一切的開始。這樣的想法過於偏執,不但讓家長自己很辛苦,還會讓孩子感到很焦慮。所有人尋求的都是所謂的優秀環境,反而忽略了教育本身。

印度《起跑線》VS中國《孟母三遷》:環境與教育不該畫上對等號

起跑線是父母的格局:教育孩子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很多家長都執迷於一個理念:孩子必須贏在起跑線上。"起跑線"成了一代又一代家長的桎梏,坑害了一個又一個孩子。

實際上,起跑線並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格局。孩子能否贏在起跑線上,取決於父母的額學識修養、道德三觀、眼界品味,僅有經濟能力也無法助推孩子到達更遠的地方。

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業、擇校焦頭爛額,卻沒有給孩子正面的教育,這是本末倒置的行為。無論是影片中的主角夫婦,還是片外的觀眾,我們都把成功想得太單一。

我們往往把成功看作有錢有勢,過分注重孩子在社會上的地位還有能力的培養,但沒有花心思放在孩子的心理建設上。

印度《起跑線》VS中國《孟母三遷》:環境與教育不該畫上對等號

究竟什麼是孩子應有的"起跑線"?孩子的"起跑線"應該是一顆強大的內心。

吉拉和米塔可以教育孩子努力讀書,但不應流露出"學區房就是一切"的觀念,這會讓孩子認為生活的中心就是名校,這其實是在固化"環境=教育"的觀念。

只靠一所名校、一份文憑無法教育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家長要用實際行動和正面教育告訴孩子"梅花香自苦寒來"。

面對挑戰,孩子應有過硬的抗挫能力;面對困難,孩子應該能夠從容面對。讓孩子去吃苦頭,而不是保護孩子,一路把他報送高中、大學。要令孩子知道成績很重要,但不是生活的一切,我們應該用功讀書、努力勤奮,抓住在身邊的小機會。

唯有如此,"起跑線"才能真正地發揮教育的意義。

我是小航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