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肺癌还能活多久?这款“特效药”救了一半肺癌患者的命

抗癌,是一场和死神的较量。


手术,药物,放射线,各类治疗手段轮番上阵,只为阻挡癌症夺走生命的进程。


在各种癌症中,肺癌是第一大生命杀手,每年都有78万多的人被诊出肺癌。更不幸的是,因为肺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大部分人发现时已经是晚期,而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时间平均只有6个月。

得了肺癌还能活多久?这款“特效药”救了一半肺癌患者的命

据2018年9月的一篇报告估计,全球每年死于肺癌的人数约为176万,相当于你读完这篇文章的3分钟里,就有10人会因为肺癌而去世


但随着治疗手段的发展,晚期肺癌病人也多了份生的希望,存在敏感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有对应的“特效药”,服药与癌共存,在药物有效期间,他们可以过着和正常人几乎一样的生活,幸运的甚至可以带癌生存十多年。


肺癌的“特效药”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一个最早用于肺癌治疗的“特效药”,从2003年上市到如今,漫漫17年,它陪伴了众多患者走过抗癌路,至今也仍承托着几十万肺癌患者生的希望。


这个药物就是吉非替尼,称其为“特效药”可能并不精准,它本身是一类EGFR靶向药。


EGFR全称叫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医学名词读来拗口生疏,但它真切地存在于我们体内,一旦发生异常,便极有可能引发癌症。


中国的肺癌患者中,约80%是非小细胞肺癌,这里面又有约80%的患者存在EGFR过量表达,而吉非替尼,恰恰能抑制EGFR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得了肺癌还能活多久?这款“特效药”救了一半肺癌患者的命

只攻击肿瘤细胞,但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很小,因为有这样的针对性,所以我们才称其为靶向药。


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后,50%的患者可以控制住肿瘤10.9个月以上。


因为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相对低廉,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吉非替尼不亚于救命的“神药”。


目前吉非替尼进口药物的价格已从5500一盒下降到2358一盒,报销后患者需支付950元,如果是国产药,价格就更低一些了,每盒价格为498元,医保还能报销一半。


从罕见病到第一杀手


肺癌在今日给了我们巨大的医疗压力和经济压力,但你或许不知道,在100多年前,肺癌还是一种罕见病。


根据1912年的一名医生统计,他在全球文献中能找到的肺癌病例,仅有374起


但从1940年代末期开始,新诊断的肺癌病例数开始飙升,肺癌从“罕见病”变成了“流行病”。


诊疗技术的进步让更多肺癌患者得以确诊,但更关键的是,大气污染、烟草的使用,加剧了肺癌的发生



对于肺癌的治疗一度让人“悲观”,虽然我们有了更先进的诊断技术,可以尽早发现肺癌,我们也在不断对手术与化疗等治疗方案进行改良,但对于肺癌晚期病人来说,生存率仍然很难提升,不少患者从发现疾病到过世,仅相隔几个月。


为晚期肺癌治疗带来突破的,正是EGFR靶向药物的发现。


本文所介绍的吉非替尼,是第一代EGFR靶向药物,它的出现,正式开启了肺癌靶向治疗的时代。


在最近的十多年里,为了提高疗效,第二代、第三代的靶向药物被研发出来;而有了第一个靶点,对于第二、第三个靶点的研究也在继续,新的靶向药物陆续被研发生产出来,晚期肺癌患者,也有了更多生存的机会。

得了肺癌还能活多久?这款“特效药”救了一半肺癌患者的命

第二代与第三代EGFR抑制剂


生命面前,希望再小,我们也仍希望能多争取一分。



除了治疗之外,更重要的预防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前面我们也已经提到,早期肺癌没有明显症状,而大部分国人缺乏定期体检的意识,等到出现胸痛、长期咳嗽等症状再去检查,就已拖延到了肺癌晚期。


早期肺癌的治疗其实是有很高治疗希望的,通过手术就能很好控制病情。40岁后,肺癌的发生率逐渐增大,此时定期体检,每年进行肺部CT检查就成了防治肺癌最关键的手段。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保证睡眠、戒烟,定期体检,毕竟和抗癌所付出的成本相比,改善生活习惯,做好体检,实在微不足道。


只愿健康常伴。


1.《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

2.Cancer – WHO,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18.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3.Richard Doll and Austin Bradford Hill, (1950), Smoking and carcinoma of the lung; preliminary report, BMJ, DOI: 10.1136/bmj.2.4682.739

4.Cecilia Zappa and Shaker A. Mousa, (2016),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urrent treatment and future advances, 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 DOI: 10.21037/tlcr.2016.06.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