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老虎》:被“恐惧”绑架的人生,如何以“爱”疗愈?

我们都是先天有缺陷的动物,无法持久地拥有幸福,受困于蠢蠢欲动的性欲,汲汲于名利地位,容易遭受惊天事故的打击,无时无刻不在逐步迈向死亡。——【英】阿兰·德波顿

在众多童谣中,《两只老虎》颇有几分“细听极恐”的意味:明明是“兽中之王”的老虎,为什么少了眼睛或尾巴?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悲惨遭遇?它们能够从伤痛中复原吗?

葛优、乔杉、范伟、赵薇等主演的同名电影《两只老虎》,从全新的角度对这首童谣进行了诠释。影片的开头是一桩“绑架案”,笨贼余凯旋绑架了富商张成功,想要敲诈100万,但张成功提出只有帮自己完成3个任务,才可以把钱给他。

《两只老虎》:被“恐惧”绑架的人生,如何以“爱”疗愈?

《两只老虎》剧照

这3项任务之间有着内在的深刻关联,在时间线上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当下的爱情困局、十几年前对老战友的愧疚、童年生活中有关“两只老虎”的记忆。随着任务的陆续完成,两个人的关系从“绑匪与人质”变成了“忘年友人”,张成功的人生状态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从电影的主题来说,两只老虎像是成年人生活的隐喻:从来没有完美,遗憾与残缺更是常态,有时我们会被强烈的恐惧情绪“绑架”,生活似乎也变得面目可憎。这种恐惧感的根源往往源自被遗弃、被剥夺和空虚感的交织,而最终的疗愈之道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注:以下内容有剧透)


01 “成功”与“凯旋”:同样被“恐惧”情绪绑架的残缺人生

《两只老虎》的主角有两个:张成功、余凯旋。他们的名字很有意思,“成功”和“凯旋”意义相近,但他们的现实生活状态却是两个极端。

张成功是地产大佬,身家过亿,时不时登上商业周刊的封面,是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余凯旋则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事业不顺,相恋数年的女友嫁给了有钱人,唯二值钱的家当是一辆小破车、前女友送的一套高尔夫球杆。余凯旋太想变成有钱人了,冲动之下就绑架了张成功,并且敲诈100万。

《两只老虎》:被“恐惧”绑架的人生,如何以“爱”疗愈?

《两只老虎》剧照

从表面上看,张成功和余凯旋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又是同一类人:被恐惧情绪绑架的人。

张成功疑心病很重,其根源是内心巨大的恐惧。明星女友外出工作时,他担心对方会做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她打算舍弃事业、回归家庭时,他又觉得对方看上的,可能只是自己的钱,根本不爱自己。曾经对自己帮助巨大的老战友想借5000块钱做眼部手术,因为他害怕对方还不上钱。

余凯旋是“穷怕了”,他一心想要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再被贫穷所困。

恐惧就像厚重的雾霾,遮蔽了他们的视线,所有的举动都是为了消除恐惧,最后却把自己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张成功对女友的态度长期摇摆不定,最后她毅然和他分手,一个人打拼事业。老战友因为缺钱没有做成手术,成了一个盲人。爱人、朋友,逐渐远去,他变成了一个孤独的人。所有这些事情,像是一根根刺,扎进了张成功的心里,罪恶感和愧疚感时时萦绕。

《两只老虎》:被“恐惧”绑架的人生,如何以“爱”疗愈?

《两只老虎》剧照,张成功的前女友周原

余凯旋用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绑架有钱人,结果可想而知,是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边缘。

被恐惧感绑架的人生,是受限的,也是痛苦的。想要冲破恐惧感的束缚,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恐惧情绪的来源。

02 溯源“恐惧”:“内在小孩”与被遗弃、被剥夺与空虚感

恐惧,是人们遭遇创伤性事件的自然情绪反应之一,但追根溯源的话,会发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所谓“内在小孩”,是美国心理学家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那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中所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当我们刚出生时,内在小孩是以“赤裸”的状态接触外部世界,当他受到伤害时,情感的中间层(如紧张、恐惧、焦虑等)开始形成。久而久之,我们会衍生出一整套的防御机制,掩盖在脆弱的情感层之上。

从居于核心的“内在小孩”,到中间情绪层,再到防御机制层,脆弱程度依次递减。

通常来说,导致“内在小孩”受伤,进而产生恐惧感的情形包括三类:被遗弃、被剥夺和空虚感。我们结合张成功的故事,来做一个具体分析。

被遗弃:张成功在小的时候,和父亲一起逃难到了偏僻的乡村,16岁那年,父亲从高高的悬崖上跳了下去。那是他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之一,村子、村里的人、那片悬崖,都成了他无法直面的存在。因为就在那里,自己的“精神偶像”——父亲永远地抛弃了自己。

这一经历使他的行为模式充满了矛盾:一边是期望有人爱自己,另一边当女明星周原真的爱上他时,他陷入担心“再次遗弃”的绝望之中。当后者占据了上风时,就变成了一个“自我实现预言”。

被剥夺:战友老范找他借5000块钱做眼睛手术的时候,张成功已经很有钱了,但他却拒绝了。他是小气吗?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被剥夺感”作祟。因为在当时的他看来,5000块钱被拿走的失落感太过强烈,远超过帮助朋友所带来的成就感。

《两只老虎》:被“恐惧”绑架的人生,如何以“爱”疗愈?

《两只老虎》剧照

空虚感:张成功作为一个50多岁的成功商人,但少年时期的痛苦回忆从未真正消散。在事业遇到难处时,他唯一想到的出路,是走到自己亲手修建的大楼上一跳了之。这是一种变相的“致敬”,因为和父亲踏上同一个结局,是内心深处对父亲表示“忠诚”的方式。

03 走出恐惧之地:以爱之名,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

《两只老虎》的导演李非在谈到创作初衷时说:

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一首欢乐的童谣,还是一个惨烈的故事,没有绝对的答案。

身处恐惧之地的人们,同样面临两种选择:继续旧有的模式,直到恐惧彻底吞噬生活中的阳光;抑或直面恐惧,用爱疗愈我们受伤的内在小孩。第二种选择虽然痛苦,却值得一试。在具体操作上,心理学家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那给出了三条有效的建议:

第一,自我觉察,把焦点从“外”转向“内”。

当我们感觉到恐惧甚至绝望时,不妨先试着感受这种情绪本身,并且告诉自己:这些感觉其实是过往“被遗弃/被剥夺”体验的重演,但是我们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孤独无依的孩子,现在有了更多的手段和资源,可以帮助我们跨过这个难关。

对于电影中的张成功来说,父亲留给他的《两只老虎》八音盒是他多年的慰藉,失眠的时候听着它就就可以入睡。但随着心结的打开,他也可以不再把这首儿歌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

第二,与伤痛共舞,接纳恐惧。

张成功给余凯旋布置的3个任务,都是在揭开过去的“伤疤”:询问分手女友对自己的真实看法、到盲人按摩店试图给老战友投资、在信件中诉说往事并在悬崖边给父亲唱《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被“恐惧”绑架的人生,如何以“爱”疗愈?

《两只老虎》剧照

虽然都是假手于人,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变化:一开始是乔杉代替他传口信;第二次他站在旁边,只是不敢开口说话;第三次用文字“说出”了心声,他的参与度逐渐提高,对于恐惧和伤痛的接纳程度也在提升。

第三,适当寻求外部支持。

有时,恐惧情绪会令我们感到脆弱和无助,甚至是彻底的自我否定。这时,如果有人可以给予力量和支持,我们与伤痛共舞的勇气便会增加几分。外部支持可以来自家人、友人、心理咨询师,有时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两只老虎》中,余凯旋就像张成功的一根拐杖,带着他走出了心理的困境。余凯旋在无意中充当了一个领路人的角色,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在得知余凯旋中学时曾多次被同学史剑霸凌时,张成功决定带他去“教训”一下史剑。于是便上演了KTV包房里,史剑被张成功一边扇耳光,一边背诵《如果生活欺骗了你》的场景,余凯旋终于在20年后,得到了霸凌者一句真诚的“对不起”。

《两只老虎》:被“恐惧”绑架的人生,如何以“爱”疗愈?

《两只老虎》剧照

人,生而孤独,向外求援这个动作本身,就具有疗愈和消解恐惧的能量。


心理学家克里希那南达说: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活着去满足愿望,而是让自己自由。

《两只老虎》是一出笑中带泪的喜剧,但欢声笑语的外壳之下,是两个成年人的“修心”之路。

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童谣中的两只老虎身体残缺,生活里的余凯旋、张成功们同样学着接纳恐惧,拥抱那个曾经受伤的“内在小孩”。

毕竟挫折、悲伤、恐惧,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么不妨试着透过伤痛的空隙,让阳光照进来,正如那两句小诗所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