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尔雅报》的日子

——在《美尔雅报》的日子

怀着憧憬和希翼,1994年夏天,我走进了美尔雅集团,当了《美尔雅报》的临时编辑。

我先在黄石一家中介公司打工不到一个月,还没领到工资公司就关门了。我和相依为命的母亲租住在月亮山半山腰的一间小屋里,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是个非常热爱文学的青年,当时柯尊解老师是《黄石日报》的编辑,胡晓光老师是《美尔雅集团》总经理助理。在两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去《美尔雅报》当了一名临时编辑、记者。

那时的美尔雅集团在黄石钟楼旁,《美尔雅报》在集团总厂机关四楼办公。胡老师让我把发表过的文章复印件给劳资部部长审阅,因为董事长出差了,劳资部长看完后通知我正式上班。

美尔雅报编辑部,劳资科、工会、财务科等都在一起办公,上下班坐电梯,午餐免费供应,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感到新鲜、兴奋。

其实,我对黄石这座城市并不陌生。我的家乡汪仁镇原湖山乡,和黄石只一山之隔,小时候我常和父亲一起在鸡叫头遍时翻山去城里卖田螺肉和鸡蛋,冬天常和父亲上山砍柴,年少的我站在山顶上望着黄石城区灯火辉煌的高楼大厦,心里充满了对城市的无限向往。没想到我现在竟然也能进入这座城市最好的企业,还当上了企业报纸的编辑!

《美尔雅报》包括主编和摄影记者一共5人,三男二女。领导分配我负责“职工天地”版面,既编稿又采写稿子。

我虽说是个编辑,但我采写的稿件是要经过主编审查才能编发的。总编是个四十多岁的美女,都说女人和女人是最难相处的,这句话一点也不假,那时的我是个未见过世面的乡下丫头,把一切都看成是美好的!

上班的第二天,主编派我到楼顶一间只有四五个平方米的小屋里查档案,说是市政府要备档。正是炎炎夏日,小屋没电扇,空气像要燃烧一样酷热难当。由于刚上班,不知道美尔雅集团有美尔雅服装学校,美岛,美红等十来个分厂和公司。美尔雅集团成立以来,领导班子变动大,查了几天档案也没理出个头绪,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我不敢问主编。

只得去问工会主席王水生。王主席是个好人,主编向他打小报告,他说:“你是主编,别老是在背后说下级的坏话!”我听后对他不由得肃然起敬。

王主席一边告诉我不清楚的问题,一边责怪主编:“小王是新来的,对各公司、分厂不了解,你怎么能派她去干这件事呢?”

为了不辜负老师们对我的期望,我非常努力地工作,作为一个没有文凭的乡村女孩来说,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那时电脑未普及,报纸版面排版,基本靠手工画版,我就利用休息时间到《黄石日报》陈金莲老师那里学版面设计。晚上,在昏黄的灯下认真写稿。我的散文、小说陆续在《小小说选刊》《武汉晨报》及《五彩石》杂志刊登,引起了一些老师的关注和关心。当时《黄石日报》廖美泉主任,柯尊解老师和李云进记者共同写了字条给主编,让她多多关照我。

可恰得其反,主编看到字条后问我父亲是不是在报社上班?问胡老师是不是我哥?那时的我很单纯,如实回答:我父亲去世了,胡老师不是我哥,他姓胡,而我姓王。结果,我的处境反而更尴尬。

我第一次采访的是幼儿园园长余淑琴老师。那天我去找余老师的时候,她正在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故事,我没有打扰她,而是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听故事。我的心仿佛也回到了幸福的童年,回到了母亲温暖的怀抱!

余老师像妈妈一样对待幼儿园的孩子,我被她那敬岗爱业的精神所感动,写了一篇《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文章。可主编说文章太长,要压成三百字。

三百字实在不能成文。我找来胡晓光老师说情。

在胡老师的帮助下,稿子总算得以完整发表。这是我在《美尔雅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说。因为它是我亲自排版,好不容易争取发出来的文章。

一天早晨,我打完开水回到办公室,主编让我去商场帮她买东西。我一时疏忽把一个月的午餐票全掉了。我急得眼泪快掉下来,来回去商场找了两遍也没找着,只得饿着肚子去上班。

那时生活十分困窘,父亲生前看病花光了积蓄,料理父亲后事还欠了本湾婶子的一条猪的钱。我一个月打工工资一百多元,除去房租水电费所剩无几,还得养活自己和老母亲,一个月的午餐票对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啃了几天冷馒头。后来,胡老师得知我掉了午餐票之事,给了我午餐票,我心里既感动又愧疚,感动的是胡老师给我雪中送炭,愧疚的是又一次给胡老师增加了麻烦!

《失衡的双肩》是我采访内贸分厂厂长可玉娥的稿件。

台湾服装行业的一位业主,从电视上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罗日炎与黄石服装城》的专题片,看到罗日炎董事长穿着潇洒、气派的美尔雅西服,这位出生于我省鄂州市、已80岁高龄的老手艺人,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因此得知,原来名振东南亚的“美尔雅”牌西服竟是出自故乡附近的黄石。于是,老人家怀着兴奋和祈盼的心情,带着两套面料飞回大陆,慕名来到美尔雅。

是时,内贸分厂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出口合同的马夹,在交货期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可玉娥厂长依然热情地接下了这位老人的布料。她与职工们精心裁剪、缝制,仅四天时间就为老人做了两套合身的西服……

还有一位顾客,拿着划破袖子的美尔雅西服,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到内贸分厂。可玉娥厂长同样热情地接待了他,安排职工精心配料,认真拼制……

我被这些事迹感动了,很快就写成一篇通讯,交给了主编。

主编却要我把她的名字放文章前面。我没吱声。文章当然就不能在《美尔雅报》发表了。

我心想,你不发我就投到别的报纸!

后来,该文登在《黄石日报》和《黄石广播电台》播出,反响很大。

这一下也给我惹了“祸”。文章刊播后,有顾客要订做西服,有顾客来缝补西服,弄得厂里完全招架不住。美尔雅是一条龙流水性作业,大多是生产出口服装。合同紧,任务重。加之修补西服面料颜色不好配,短时间内难免无法满足顾客要求,这就招来了更多的责难。

一天,董事长通知我们编辑部几人去他办公室开会,并要求带上样刊,我负责的版面已送去打印,坐车去拿显然已来不及。在会上董事长非常生气。虽说未点我的名,但我知道是在说我。我自卑,委屈,可我当时没勇气也没胆量向董事长解释。

工会主席要我去采访美仓公司技术部部长、美仓副总经理田勇,因当时美仓开发的精纺面料牙签呢,在全国纺织面料、辅料、服饰新产品展示交易会上荣获金奖,花呢荣获银奖,这是美仓精纺面料继94中国国际服饰博览会上获奖之后的又一次辉煌,就连日本专家都不敢接的活,田勇敢于挑战。可我还没来得及去采访,就接到通知,要我去新的岗位工作。我请求当时的劳资部长给我一天时间,让我把采访工作完成。于是我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响的自行车去美仓公司采访,我被美尔雅人那种执着的创业精神所感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写出了《路在脚下延伸》。

那天采访完我赶回食堂时已过了用餐时间,我走在空无一人的楼梯间,心里塞满了惆怅和落寞,不由唱起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小时候

我以为你很神奇

说上一句话语

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

奉献的是自己……

结束了在《美尔雅报》的打工生活,转眼二十多年已过去,但这段打工经历仍难以忘怀,感谢在我最困难时期给我帮助的老师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