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不上魚、上魚了卻看不到口?浮漂調釣如何解決問題?看本篇

浮漂被稱為釣魚人的眼睛,我們在垂釣的時候,魚的吃口和動靜都會通過浮漂視目反饋給我們。但是要正確反應魚訊,讓垂釣者精準抓取每一個吃口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即使浮漂反應出來了,還要看人的反應速度和判斷能力,這個主要還是要經驗積累),我們經常遇到有口提竿無魚,或者浮漂沒有反應魚已經咬鉤的情況,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是主要因素還是浮漂的調釣上出了狀況。

有口不上魚、上魚了卻看不到口?浮漂調釣如何解決問題?看本篇

要解決這些困擾,重點在於浮漂調釣的恰當和精確,這裡之所以用了“恰當”二字,是說我們調浮漂時並不是一味追求靈,也不應該一味追求頓,而是要根據所用線組搭配、所釣水域魚情、所用餌料狀態、需要釣的目標魚等等等各種因素去實際決定,最終是要做到有效的魚訊語言能夠如實地反應到浮漂上,並且做到提竿中魚才是最恰當的。

有口不上魚、上魚了卻看不到口?浮漂調釣如何解決問題?看本篇

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先對浮漂調整和浮漂動作原理的概念熟悉和了解。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瞭解清楚浮漂的動作如:下頓、上浮、送漂、黑漂是如何產生的,為何產生,或者為何沒有被體現,才會根據當下的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以調整出中魚率高的浮漂。

有口不上魚、上魚了卻看不到口?浮漂調釣如何解決問題?看本篇

我們調整浮漂時有兩個概念,一個是調目,一個是釣目。

調目就是我們線組在沒有掛餌時在水中的自然狀態(本文不具體討論詳細的調漂步驟),此時在水中,鉛墜加線組所受的重力與浮漂的浮力達到平衡,那麼露出的浮漂目數就是浮力與重力抵消之後的剩下浮力,我們稱為剩餘浮力。

釣目就是我們在雙鉤掛上餌料後,鉤餌下沉到位,浮漂靜止狀態,此時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數。

有口不上魚、上魚了卻看不到口?浮漂調釣如何解決問題?看本篇

以浮漂調5目為例,沒掛餌時浮漂露出5目,即為浮漂調整時剩餘浮力為5目,如果每顆餌料吃漂2目,那麼掛上雙餌後浮漂露出1目(以釣底,下鉤餌剛好觸底為前提),這即為我們掛餌後釣目所表現出來的剩餘浮力。此時餌料加線組的重力與浮漂達到平衡後,浮漂剩下1目的剩餘浮力,1目的剩餘浮力,有任何輕微的外力作用就很容易破壞這種平衡狀態,一旦打破這種平衡,浮漂視目就會發生明顯變化,此時如果有魚咬鉤發生的吸餌,頂漂、撞線等浮漂視目的變化就會比較誇張。這是一種雙餌懸浮的理想狀態,也是最靈敏的狀態。

有口不上魚、上魚了卻看不到口?浮漂調釣如何解決問題?看本篇

如果讓一餌躺底,一餌觸底,浮漂就會變成3目,相對於剩餘浮力由1目變成3目,此時一些小信號就不足以克服3目的剩餘浮力,所以魚口變得實在,空竿率可能會下降,我們稱不靈不頓;如果雙餌躺底理論上就是釣5目,那麼就是釣頓,剩餘浮力變成5目,小雜魚的信號就更加無法撼動浮漂;當然還可以讓子線彎曲釣6目,7目,這就更頓。

有口不上魚、上魚了卻看不到口?浮漂調釣如何解決問題?看本篇

從以上情況我們看出,在釣目一定的情況下,浮漂調目越高子線在水中的狀態越垂直,浮漂剩餘浮力越小,因此越靈敏,相反調目越低越頓。另一方面,在調目一定的情況下,釣目越高子線在水中越彎曲,剩餘浮力·越大,因此越頓,反之釣目越低則越靈敏。

因此我們簡要從浮漂靈敏程度上來說,調高釣低,剩餘浮力小,浮漂表現:靈;調高釣高,剩餘浮力適中,浮漂表現:適中;調低釣低,剩餘浮力適中:浮漂表現:適中;調低釣高,剩餘浮力大,浮漂表現:頓。至於要多靈要多頓,知道了你的調目和餌重就可以任意設定了。

有口不上魚、上魚了卻看不到口?浮漂調釣如何解決問題?看本篇

那麼我們在實際垂釣過程中,假設我們釣雙餌懸浮狀態(如調5釣1),那麼此時浮漂剩餘浮力最小,這樣的好處是魚的任何一個小動作都逃不過浮漂的眼睛,但是這樣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光小雜魚鬧窩,就是魚在鉤餌附近活動所造成的水流都會讓浮漂的剩餘浮力發生改變,浮漂就會明顯晃動。這樣往往會出現漂有動作而提竿不中魚的情況。相反如果釣雙餌臥底(如調5釣6),可能有些真實的魚口,如小幅度下頓,魚吸口的力量根本沒有辦法克服較大的剩餘浮力(子線彎曲的力度)而傳到浮漂上,這樣就會錯過一些有效魚口。

有口不上魚、上魚了卻看不到口?浮漂調釣如何解決問題?看本篇

總結:

為何釣魚老是有口無魚,為何魚咬鉤卻看不到口,絕招就是浮漂調釣結合實際,不追求單純調靈、調鈍、釣靈、釣鈍,而是要根據魚口與浮漂信息的真假程度,來適時調整浮漂,找到在當下水域,當下時間段和當下搭配下的最佳的上魚點,才可以獲得最讓人滿意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