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或许是切尔诺贝利事件最深层的诱因

看完了HBO的五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有些话,还是想谈一谈。

冷战,或许是切尔诺贝利事件最深层的诱因

总得来说,此剧制作精良,制作团队做了大量的功课,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切尔诺贝利悲剧的全貌,在某种方面,此剧承担了科教片的功能,使人们对核能的威力以及核辐射这种无形的杀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不过,《切》剧也夹杂了很多私货,有对死去的苏联鞭尸的嫌疑,苏联如今没有代言人,只能听任被人冷嘲热讽。《切》剧倾向于将一切责任归咎于苏联的体制,我们当然不能说苏联的体制没有问题,但切尔诺贝利事件是否有在其体制下发生的必然性呢?如果说有,那是否可以说,美苏冷战也是切尔诺贝利事件更深层的诱因呢?

冷战,或许是切尔诺贝利事件最深层的诱因

我很好奇,1986年的美国政府是如何看待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是庆祝对手离死亡的深渊更近了一步?还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心,为这种全人类的灾难而真诚的痛惜?

如果是前者,或者前者是美国态度的一部分,那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悲剧可以看作是美国冷战策略的又一次胜利,而且是一次重要的胜利。5年后,苏联终于崩溃,切尔诺贝利事件为这头骆驼压上了非常多的稻草。

在1991年前的世界,美国和苏联就像围绕一个共同的质量中心运行的双星系统,也许双方从不接近,但彼此以及整个世界都被席卷在两者形成的引力潮汐中,不过两者的体量并不平等,相对来说,美国更大,占据了更多的重心,两者的相互作用下,苏联必须更快,运动的更远,才能勉强取得均势。

冷战,或许是切尔诺贝利事件最深层的诱因

苏联在对抗中,经济长期处在失衡状态,美苏在军事,太空领域展开一系列的竞赛,苏联因为基础科研以及经济上的落后,始终处于劣势。这逼迫苏联采取更极端的手段,为了效率,而牺牲安全性,或者因为政治上的急迫利益,牺牲科学上的严谨性,强制上马一些缺乏周密科学论证的项目,为很多隐患,埋下伏笔。

比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应对美国部署洲际导弹的压力,苏联赶进度研发了R-16洲际弹道导弹, 准备不足的R-16原型弹在1960年10月24首次试飞时发生严重事故,导弹爆炸,在现场观摩的苏联炮兵主帅、战略火箭军司令涅杰林与航天工业部门的重要人物及火箭专家、技术人员当场葬身火海,保守估计有90多人丧生,酿成了世界上最惨烈的导弹技术事故。

冷战,或许是切尔诺贝利事件最深层的诱因

引发灾难的那枚R-16导弹。拍摄照片时涅杰林本人就在导弹旁边的卡车内

而为了对抗美国的载人登月计划,苏联研发出了N1-L3火箭,但在四次发射实验中,全部以爆炸告终,迫使苏联永久终止了登月计划。其中在1969年7月3日第二次发射试验中,高105米,重2788吨的N1-L3火箭,其发动机的爆炸摧毁了整个发射塔,这成为火箭应用史上最大规模的爆炸事故。

相比之下,美国的土星5号登月火箭则在13次发射中全部成功,造就了航天史上的一个传奇。

冷战,或许是切尔诺贝利事件最深层的诱因

美国土星5号(Saturn V)与前苏联N1-L3运载火箭对比图

N1-L3项目的问题是:资金短缺,研发匆忙,为弥补推力不足,多达30个发动机的粗暴捆绑几乎无法控制(土星五为5个发动机),不能正视技术上的不足而被政治动机绑架,是N1-L3失败的最大原因。

我们再来看下切尔诺贝利的问题,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本质上和R-16导弹、N1-L3火箭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科研和资金投入不足的产物,而这背后的急功近利,则和苏联身处的冷战世界有莫大关系。

冷战,或许是切尔诺贝利事件最深层的诱因

最终,“便宜”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使苏联付出了180亿美元的代价,使这个庞然大物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冷战最终拖垮了苏联,在这场力量不均衡的对抗中,苏联为了强制和美国抗衡,必然的产生了经济与制度上的变形,这如同一颗进入洛希极限的星球,最终被潮汐力撕碎。切尔诺贝利事件只是一个缩影,它给世界留下了一个莫大的教训。

这个世界是深刻而相互关联的,在我们看《切尔诺贝利》这部电视剧,看苏联人的种种错误甚至荒谬的决策,如果你能想到后面有美国人紧紧盯着的眼睛,有些事情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荒谬。潮汐力不是单方面的,同样的变形也在美国人身上出现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肆虐美国的时代,美国人的背后,也蹲着苏联这头钢铁巨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