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重啟 大武漢的光榮與夢想

在空中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的直播實錄

閻志

2020年4月8日

開城了!


今天凌晨,武漢正式解除封城,開城了!

從1月23日城門關,到4月8日城門開,這是所有武漢人難以忘懷的76天。武漢人不容易,武漢人不會忘記!

如果封城是戰鬥,是防護,是奉獻和犧牲。

那麼開城就是重啟,是復甦,是重生與希望。

在武漢生活的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世界其他地區“戰疫”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武漢人和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為世界貢獻了至關重要的抗疫經驗。

現在,我們正在重新把一座平安之城、健康之城、開放之城,還給中國和世界。

開放、自由和包容是武漢最根本的氣質,生生不息、頑強生長是這座城市不滅的靈魂。這次疫情決不會改變武漢人的城市復興夢想。

武漢從來不是武漢人的武漢,她是九省通衢的天元之地,她是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

我想此刻,她是中國牽掛、世界矚目的武漢。而每一份關切、每一份關注,都是武漢重新振興、恢復繁榮的動力。

城門打開經歷了艱難的過程,更難的是如何讓人們打開心扉。患難時,大家搭把手,讓我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開城後,武漢更希望能因為大家的到來,再度車水馬龍,再度飄散著濃烈的煙火氣息。

作為一個武漢工商業人士,我想通過我的介紹讓您瞭解武漢光榮的城市傳統和從來未曾改變的偉大雄心。我希望能通過這一小時,幫助大家讀懂這座城,親近這座城,愛上這座城。


01 大武漢的不朽史詩

商城盤龍:3500年建城史

這次疫情抗擊中,想必大家對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留有印象。就在武漢客廳向北幾百米處的府河對岸黃陂葉店一帶,3500年前的商朝先民在這裡營建城垣,今天人們稱做“盤龍城”。

盤龍城發掘出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完備的城邑形態,被視為武漢的“城市之根”。從盤龍城轉運銅礦銅器開始,武漢貨物流通與商業功能的雛形已經初現,武漢也是就是在盤龍城的注視或護佑下,開啟了3500年的偉大建城史。

三國時期,“地當天下之衝”的武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漢陽的卻月城、武昌的夏口城相繼興建,武漢一帶成為長江中游重要的軍事堡壘和區域政治中心。

唐宋時武漢成為商業繁榮、水運發達的中部大都會。崔顥、李白等就在這一時期登臨黃鶴樓,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名篇。地處中部腹地的武漢,背靠中原,南望湖廣,西依巴蜀,東連皖贛,此後一直是中國經濟地理與人文地理中心。

名鎮之首:初顯商業繁榮

明代中期,漢水改道,漢口興起,三鎮鼎立的城市格局正式形成。

這一時期的漢口,佔據水陸交通樞紐,萬商雲集、商品爭流,尤其以鹽、茶、米、木、布、藥六行著稱,市面上充斥著天南海北彙集而來的貨物,漢江碼頭30多個,泊船常年有二萬四五千艘,形成“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光徹夜明”的不夜港。漢口以“四大名鎮”之首名揚天下,出現武漢歷史上第一個商業高峰。

正是南船北馬、五方雜處的漢口,奠定了武漢開放的城市基因,使武漢成為一個因商業而偉大的城市,也形成了城市包容、寬厚的品格。


風氣之先:“東方芝加哥”

1861年漢口開埠,成為首批開埠對外通商口岸,外貿迅速發展,製茶、肉禽蛋加工、麵粉等近代工廠陸續興建,水陸交通和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漢口開埠時期是武漢商業大發展的鼎盛期,歷時七十年之久,使武漢成為僅次於上海的大都市,被稱為“東方芝加哥”享譽國際。

漢口開埠後,商貿的繁榮帶動了金融業的發展。20世紀初期,入駐漢口的中外銀行、保險公司等一度達250多家,為內地最大的金融中心,先後有15個國家在漢口設立總領事館或領事館。

1889年,張之洞督鄂施行新政,大興洋務,興辦實業,改良農業,發展商業,改革金融,廣開社會風氣。漢陽鐵廠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家近代鋼鐵企業,在20多年裡生產了中國90%以上的鋼鐵,中國的近代重工業在漢陽邁出了最早的步伐。從1895年至1913年,武漢地區廠礦企業數量、資本總額僅次於上海,對內對外貿易額在全國一度佔比高達12%,逼近上海。

武漢從身處內地的一箇中心城市,發展成為一個開放性、現代性的大都會,完成了由傳統形態向近現代都市的轉型,成為中國乃至亞洲非常重要的一個現代化大都市。

這個時期的武漢,是城市發展歷史上最輝煌的階段。我們後來談到復興大武漢,就是以這一時期的武漢為歷史標高,重現武漢引領全國發展格局的卓越地位,恢復武漢在世界貿易市場上的巨大聲譽和影響力。

關於這一段歷史,我歡迎大家到我們在漢口北建設的漢口商業博物館裡來看看,那裡的500多件珍貴文物,會有能夠更打動你的生動演繹。

辛亥革命:首義精神輝耀千年

如果大家有機會來武漢,可以到武昌首義路的南端,那裡有一組紅色樓房。武漢人叫它紅樓,它是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第二天,革命黨人和起義士兵就是雲集在這裡,宣佈廢除清宣統年號,號召各省響應武昌起義,建立中華民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武昌首義的一聲槍響,武漢成為“首義之地”、“共和之都”、“民主之城”。辛亥革命的第一槍為什麼在武漢打響?這絕對不是一個偶然。

作為“九省通衢”、“南北樞紐”的華中重鎮,武漢是重要的戰略據點。經過漢口開埠和張之洞的洋務新政後,一批新知識分子產生。可以說,這時的武漢擁有了工商業、文化、教育、軍隊匯合而成的近代文明基礎,也成為辛亥首義成功的前提。

這是一場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新的起點,為中國以後的進步打開了閘門。到如今,打開任何一部中國近代史,我們都能看到武漢這個閃光的名字。

救亡圖存:保衛大武漢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大革命中,國民革命軍1926年攻佔漢口,武漢成為大革命浪潮的中心。1927年元旦,武漢臨時聯席會議宣佈正式在漢口辦公,併發布命令,劃武昌、漢口、漢陽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國都。武漢成為中國革命文化與輿論的中心。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被冠以“大”為名號的城市有兩個:一個是大上海,一個是大武漢。“大武漢”之稱由來已久。在完成於1919年的《建國方略》裡,孫中山寫道:要把武漢建成“略如紐約、倫敦之大”。此外,武漢與上海一樣都具備顯著的地理獨特性,位於中國地理心臟位置,無論經濟、政治地位,還是現代化程度,城區面積之大,都是當時的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

抗日戰爭時期,武漢又一度成為全國“抗戰”的中心。1938年秋天的武漢,成為中日戰爭的焦點,國民政府的作戰指揮機構都設在武漢,是事實上的臨時首都。武漢保衛戰是中國抗戰正面戰場上投入兵力最多、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會戰。它大大消耗了侵略者的有生力量,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1938年8月,武漢舉行“保衛大武漢”歌詠大遊行,數萬人在音樂家冼星海的指揮下,齊聲高唱《保衛大武漢》!武漢,吹響了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號角!

在隨後的歷史長河中,每當武漢面臨危難的時刻,“保衛大武漢”都會成為最響亮的口號,激盪人心。這次抗擊疫情也是如此,包括醫務工作者、志願者、廣大居民在內的全體武漢人,發揮了團結英勇的精神,再次展現了英雄城市的氣概。

這讓我想起,武漢之為武——漢,就是因為武漢從來都是一座孔武有力而不是綿弱無力的城市,是一座尚武的、剛強的、從不輕易屈服的城市。每一個武漢人面對危難不言退縮,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武漢保衛戰期間,一批民族工商業人士傾其財力、物力支援抗戰。“中國船王”盧作孚拿出公司所有船隻,冒著敵機轟炸,從武漢和宜昌搶運270萬人、彈藥武器30餘萬噸、運送軍糧11萬噸和大量工業物資向四川、重慶撤退,對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民族資本家保家衛國、挽救危亡的典型。

這次疫情阻擊戰中,亞布力論壇的眾多企業家朋友積極助力湖北抗疫,向湖北戰疫一線捐贈各種醫療設備和防護用品,同時發起了助力湖北經濟恢復的行動,優先購買湖北的日用品、農產品等各類產品,助力湖北武漢經濟回暖回春。這展現了企業家的家國情懷和對湖北武漢的深情厚誼,這裡向大家對湖北武漢的慷慨援助和鼎力支持再次說聲感謝!

老“武字頭”:武漢工業的黃金時代

新中國成立後,整個中國百廢待興,國家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武漢就此迎來了歷史機遇。

憑藉自身的工業基礎和區位條件,武漢承載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年)的一大批重要投資項目,國家在漢重點投資建設了一批重工業企業——武鋼、武重、武鍋、武船等響噹噹的“武字頭”企業,也是新中國最大最好的工業項目。

老“武字頭”重點企業扛起了武漢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脊樑。從1959年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武漢的工業總產值僅次於上海、北京、天津,位居全國第四位。

進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江音響、荷花洗衣機、紅山花電扇、希島冷櫃、鶯歌電視等“五朵金花”風靡一時,武漢輕工業引領全國風潮。當然,遺憾的是,這些品牌都因沒有適應市場發展與競爭,早已退出市場。

但武漢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優良的工業傳統和基礎,仍然是城市能夠儘快復甦的根本動力。

天下第一:500年商貿傳承

還是在計劃經濟的上世紀80年代,漢正街敢為人先,成為改革開放的尖兵,當時就有“對外開放看深圳,對內搞活看漢正街”的說法。

1979年9月,武漢市政府決定,恢復漢正街中斷了數十年的自由商貿傳統,重新開放小商品市場。當年年底,武漢市政府向全國首批103名個體戶發放了營業執照。

1982年8月,《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驗值得重視》的社論。“天下第一街”之名逐漸遠揚,成為中國經濟開放、搞活的窗口和風向標。20世紀80年代,漢正街崛起,作為中國小商品市場的發源地,領市場經濟之先聲。

受制於漢正街傳統業態與城市現代化發展之間的矛盾,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要升級疊代,漢正街地區要轉型成更為“高大上”的中央文化旅遊區,傳統批發業務正在搬遷到漢口北,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作為漢正街的承接地,經過多年的精心打造,成為了湖北乃至全國重要的物資交易和物流平臺。漢口北通過線上線下、內貿外貿融合發展,正在形成輻射內陸,面向世界的消費品集散中心。這次疫情過後,漢口北成為第一個全面復市的綜合批發交易市場,為武漢恢復城市集散功能率先按下了啟動鍵。

從歲月的滄桑中一路走來,武漢也經歷過戰爭、水患、火災,當然也包括這一次的瘟疫,城市發展也幾經更迭起落。但無論是四大名鎮之首,還是內陸最大商業中心的“東方芝加哥”;無論是首義之城的光芒,還是武漢保衛戰的炮聲;無論是“武字頭”的脊樑本色,還是“天下第一街”的創新精神,都標定著武漢的歷史方位和城市高度,彰顯著武漢的世界性聲譽。今天,我們重讀大武漢雄偉的史詩,重溫城市的歷史座標,正是為了跌宕起伏的城市發展歷程中,帶來更多砥礪前行的勇氣,帶來重建榮光的信念與力量,帶來對未來的信心與昭示。


02 大武漢的恢弘夢想


復興大武漢

2013年7月,國家領導人在武漢考察時,曾三次提及“復興大武漢”,是激勵,更是鞭策。

武漢正越來越現代化。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的聚焦下,武漢產業基礎、科教人才、區位稟賦等優勢越發凸顯,崛起了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誕生了多個國內有影響力的高科技及互聯網企業。

武漢正越來越國際化。從武漢出發,已開通直飛倫敦、巴黎、莫斯科、舊金山、悉尼、開羅等城市的60多條國際及地區航線,水港可聯通日本、韓國、東盟等國家和地區,陸港可抵達歐亞大陸34個國家90個城市。

武漢正越來越生態化。上百公里的東湖綠道環抱33平方公里的盈盈湖水,總面積近600萬平方米的兩江四岸江灘濱水空間已建成,武漢園博園成為城市生態明珠,數年來全市全部166個湖泊劃定藍線一平方米都沒有少。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顯示,2018年武漢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全國第8位,在代表未來的科研能力上,武漢位列全球第19位,中國第4位。

大光谷 大車都

武漢源遠流長工業血脈也不斷激發升騰到新的高度。2010年11月,武漢市提出“工業倍增”計劃,3年後,武漢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2013年的《武漢2049年遠景發展戰略規劃》中,提出武漢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製造業中心”。

“中國車都”是國家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聚集了7家汽車整車企業、12個汽車總裝工廠、5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汽車年產量超過170萬輛,連續9年成為武漢第一大支柱產業。

“中國光谷”形成“芯-屏-端-網”萬億級光電子產業鏈,光纖光纜產銷規模全球第一。

大臨空 大臨港

依託武漢交通區位優勢,大臨空、大臨港產業成為武漢重要增長極和支柱產業。2019年末湖北省發改委規劃,將在武漢設立27個臨空產業創新節點,重點發展機場運營保障、航空運輸、現代物流、高科技製造等產業。武漢臨港產業依託武漢的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地位,港產城一體,發展鐵、水、公、空相融合的多式聯運交通網絡及臨港物流、製造產業基地。

大學之城

武漢坐落著門類齊全的89所高等院校,有在全國名列前茅的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130多萬大學生武漢求學,相當於武漢每10個城市居民中就有一個在讀大學生,這樣的規模和比例在全球首屈一指。

青年人才是城市的未來,是城市的發展活力。2017年,武漢啟動“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兩年來共新增留漢大學生109.5萬人,增加了高質量人才儲備,奠定了城市發展的潛力。

樞紐之城

武漢是我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也是國際性交通綜合樞紐。

以武漢為中心,形成了中國高鐵“米”字網絡,武漢升級成為中國的“高鐵之心”,武漢成為鏈接東西、暢通南北的紐帶和橋樑。

武漢開通的國內外定期航線198條,其中國際航線63條,形成了與國內、東南亞主要城市“4小時航空交通圈”,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航空交通圈”。

創新之城

2019年12月,科技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9》顯示,在全國72個創新型城市中,武漢創新能力排名位居全國第五。

2017年,武漢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局和院士專家顧問團,打通在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最後一公里”,把武漢的科教資源優勢變成發展優勢、競爭優勢。

最近,國家發改委公佈了第一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武漢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和生物醫藥等四個產業集群入選,數量與上海市並列第一。

未來之城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評選未來十大超級城市,武漢名列第三。武漢是一座富有無限想象力的城市。

武漢以高水平規劃建設長江新城為核心,打造未來之城。“長江新城”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發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區、全球未來城市的樣板。

武漢同時以長江為時空主軸,建設長江之門、長江之心,通過城市發展空間重構、新興產業戰略佈局,重現武漢國際影響力,建設中國最重要的內地商業城市、世界級大都市。

歷史的榮光鐫刻了武漢人的記憶,“復興大武漢”一直是心之所向、夢之所願。儘管遭遇疫情,短時踩下了剎車,但武漢製造業優勢、科教優勢、區位交通優勢、生態優勢、開放優勢等根本的支撐條件並未改變。武漢,仍然堅定地走在城市復興的道路上,努力打造國家中心城市,充滿信心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武漢必將重振雄風,會是一座依然偉大的城市。


03 大武漢的秀美詩篇


寬容直率的城市氣質

“大江大湖大武漢”是武漢山川形勝的寫照,也是武漢人直爽、寬容、率真的個性氣質的彰顯。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在武漢新洲“使子路問津”,問津書院成為中國最古老的“大學”,伯牙、子期一曲“高山流水”留下中華佳話,讓武漢得名“知音之城”。1200餘年前,詩人李白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因“江城”聞名於世。91年前,珞珈山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說道,“湖光山色,風景如畫,實乃辦學的良好寶地。”武漢大學於是在此拔地而起。

我一直認為,武漢是所有的城市中最包容、最親和的城市。清朝人葉調元在《漢口竹枝詞》中描寫漢口:“瓦屋竹樓千萬戶,本鄉人少異鄉多。” 受城市地理和交通環境影響,南船北馬、五方雜處的城市特點,使武漢呈現一種兼容性很強的多元文化。武漢開埠以後,大批的外國人湧入。武漢對外部文化吸收能力特別快。

曾有人形容,武漢人像長江一樣寬廣,武漢人像火爐一樣熱情,武漢人像波浪一樣大氣。很少有哪個城市的人像武漢人這般稜角分明,又給所有人敞開了開放、友好、包容的胸懷。

一城秀水半城山

四月的武漢,惠風和暢,春意盎然。最近大家都在直播帶貨,我今天也借這個機會,在這人間最美的四月天,帶大家一起看一看武漢婉約柔美的水,鍾靈毓秀的山,品味大美武漢。

作為一個在武漢生活了26年的湖北人,我向大家推薦幾個來武漢一定要打卡的三個地方:分別是黃鶴樓、東湖、湖北省博物館。另外,歸元寺、古德寺、問津書院、木蘭山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東湖之於武漢,猶如有西湖之於杭州,密歇根湖之於芝加哥。在我眼中,東湖就是人間仙境、世界上最美的水景。在煙雨東湖,湖畔讀詩,磨山漫步,從煙波霞光中眺望武漢,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大湖與鄰湖頂尖高校深厚、包容的城市文化底蘊融為一體,成為現代化、生態化大都市的最美佈景。

喜歡歷史的朋友一定要來湖北省博物館感受長江文明、荊楚文化,看一看距今七千多年的石刻人物畫,享譽中外的文物越王勾踐劍、雲夢秦簡,還有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曾侯乙編鐘,精湛絕倫的青銅技藝一定會讓你驚歎不已。

在江岸區,有個神奇的建築,名叫古德寺,融合了哥特式、古希臘、伊斯蘭、印度、緬甸、道教等六大建築風格,在漢傳佛寺中實屬罕見,被譽為“佛教勝地一大奇景”。第一次去的時候,古德寺精緻、多元化的建築風格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到了漢陽,就一定要去歸元寺數羅漢。“歸元”這個寺名源於佛經,意為歸真、歸本,超出生死的境界。數羅漢是該寺傳統節目之一,羅漢堂有500尊羅漢的塑像,個個都塑得傳神動人。傳說數到與自己年齡相符的羅漢,就能感知命運。

少年時,我的父親就曾帶我來過黃鶴樓,不只我,武漢及周邊地區的人都有大人們帶領孩子登臨黃鶴樓的記憶。歲月在流逝,黃鶴樓依然在那裡。我想,這也是一些標誌建築、景觀之於城市、之於我們人生的一種意義。期待著你親臨黃鶴樓,發現不一樣的風景,感受不一樣的詩意。

春暖花開,正是去木蘭景區遊玩的好時節,這裡的湖、山、草原都蘊藏著木蘭將軍的傳說,印刻著勇敢、智慧、堅毅、大義的木蘭精神。我想這也是武漢人精神的重要源流。

當然,武漢景區景點景觀遠不於此,武漢很多老街區都令人流連忘返,很多歷史遺存、風景名勝都等著你來細品。

武昌雅緻,漢口濃烈,漢陽古典,道不盡的只有武漢的美。歡迎來到大江大湖大武漢,體驗快意江湖、百味生活。


天南海北美食融於一城

武漢的菜餚可謂兼容並收,採各大菜系之優,而又能獨具特色。我再帶大家品味一下武漢美食。

武漢人的每一天是從“過早”開始的,過年、過節、過生日,一個“過”字可見武漢人對這一頓早餐的重視程度。特殊時期,很多武漢人將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熱乾麵,作為生活迴歸正常的重要標誌。

三鮮豆皮、面窩、糯米包油條、糯米雞、米粑、魚汁糊粉、燒麥、歡喜坨、發糕、牛肉粉、小籠包、湯包、生煎包、餛飩……有人說,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數與早餐的豐富程度成正比,那麼,大家如果想幸福感爆棚,一定要來武漢!因為武漢的早餐品類可以一個月不重樣,是名副其實的“早餐之都”。

這些美食中,又以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小桃園的煨湯、蔡林記的熱乾麵、四季美的湯包合稱武漢“四大名小吃”,被武漢人視作過早的首選。

說起武漢的名菜,也是不勝枚舉。清蒸武昌魚、紅菜薹炒臘肉、黃陂三鮮、排骨藕湯、珍珠圓子、炸藕圓、油燜大蝦、清蒸梁子湖大河蟹、魚頭泡飯、精武鴨脖等,每一道都回味無窮。

現在的武漢,煙火氣正在逐漸恢復升騰,那座熱情、開放的武漢,各式美食正在陸續登場,依舊等候與你的相遇。

我一直覺得,武漢的美是一種兼容幷包、多元率真的美,既有古典與現代的相逢,也有是詩意與市井生活氣息的交融。這裡山川形勝、湖山秀美,包容博大的城市品格,豐厚獨特的文化內涵散發著巨大的魅力。熱乾麵的濃香與梅花的清香,都是活色生香,商業街的叫賣聲與珞珈山的讀書聲,同樣聲聲入耳。武漢所有的美景、美味、善良直率的美好心靈,都不該被錯過、被辜負。


風雨後的武漢 真誠歡迎你

風雪冰霜的凜冬已過去,武漢迎來了春天。在這個重啟生機的城市,每一次鳥鳴,每一朵花開,每一次霓虹閃爍,每一個堅守崗位的人們,都讓人感動不已,甚至熱淚盈眶,這個3500年的城市如此生生不息。

武漢是座英雄的城市,也是這次疫情中遭受了重創,付出了巨大犧牲的城市。城市的經濟徹底復甦,社會心理的康復仍然任重道遠。

剛剛過去的70多天,是武漢最艱難的時刻。如果你走過武漢的一條路,有過武漢的一個朋友,聽說過武漢英勇抗疫的故事,請你支持武漢。請你來武大賞櫻,來古琴臺聽音樂劇,來江灘公園漫步,來東湖綠道騎行,來戶部巷過早,來萬松園宵夜……

武漢人不會忘記,這一切是怎麼開始,又是怎麼結束的。武漢人深深感激這段日子幫助過我們的人,武漢人深深記得那些陪我們熬過來的人,也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沒有熬過來的人……

武漢必將復甦,武漢必將復興,新的城市繁華必將重新綻放!我真誠希望全國、全世界的朋友疫情之後,多到武漢來投資興業、旅遊參觀,多多支持武漢發展!

大武漢重又張開雙臂,歡迎你們!

再次真誠感謝所有幫助過武漢、幫助過我們的朋友,特別是這次疫情中全國各地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特別感謝在疫情中大義支持武漢的各地企業家,特別感謝所有的志願者!當然我要謝謝我們武漢人!再次謝謝你們!謝謝!

大城重啟 大武漢的光榮與夢想

答網友提問:

我們對城市的熱愛和感情之情更加深厚

問:

武漢的至暗時刻已經過去,但長遠來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面對和解決,您接下來會有什麼公益計劃或行動嗎?您很關注武漢的城市文化建設,捐建過體育館、博物館和書店,這場疫情是武漢前所未有的,您會從城市文化層面做點什麼事情嗎?

答:

這次疫情,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們與這座城市的關係。城市哺育了我們,成就了我們,也保護了我們。當我們與這座城市患難與共,風雨相守,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和感恩之情更加深厚,更加生死相依,難以分割。

穿過疫情的陰霾,我會續寫我的《武漢之戀》,之前的四部變為六部,將小說敘述的時間維度延伸到這段正在發生的歷史。之前,前三部分別是《梅花落,櫻花開》《江水淺,湖水深》《春風起,秋風逝》。最近,我想好了後三部的名字,它們是《北方晴,南方雪》《白雲引,黃鶴歸》《城門關,城門開》。我想通過文學的形式,表達一些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永遠記錄這段不容磨滅的歷史。


問:

疫情不可避免對武漢招商引資造成影響,當前武漢正在打第二仗——經濟發展,對企業而言,您認為疫情後的武漢有哪些機會?武漢自身做哪些努力和改變?

答:

武漢是非常適合投資的地方。在我理解,很適合發展“新貿易方式”、“新制造方式”、“新生活方式”等產業新形態。武漢是九省通衢的天元之地,有著深厚的商業傳統,所以堅定不移打造中部強大市場,建設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依託武漢堅實的商貿傳統和得中獨優的區位優勢,大力推進產業互聯網應用,加快構建和拓展以區塊鏈為平臺底層,以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為支撐的新貿易方式,構建中國重要的供應鏈管理樞紐,應該是有很大的機會,這需要很多企業共同參與。

武漢有著深厚的工業基礎,武漢的光電子、智能製造、數控機床、新一代汽車等高端製造業都有很好的發展條件,特別是推動傳統制造向工業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型製造業轉型,從而形成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標誌的新制造方式,這裡面機會也是非常大的。

疫情發生之後,大家更呼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健康生活。大家被關了這麼久,封閉了這麼久,可能對田園生活有著新的嚮往。武漢和周邊地區宜著力構築“農、文、旅、體、養”五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依託各地生態優勢,發掘文化內涵,打造一批“宜居、宜遊、宜業、宜養”的項目,構建新的生活方式,也應該也有巨大的機會。

武漢是一座富有年輕活力,又有包容品格的城市,是創業、創新、創造最好的地方。前兩年武漢市提出“雙招雙引”,百萬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會產生巨大動力、潛力和巨大市場;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小米等企業在武漢設置第二總部,騰訊、華為設立研發中心。這樣的武漢期待大家投資,也需要大家投資,也值得大家投資。開城之後的武漢會保持城市既有的優勢,也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對這一點我堅信不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