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量》書摘及點評中國版的《光榮與夢想》開篇之作羅輯思維力推

在未來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民粹主義是一種誰也無法迴避的力量。

點評:超越民粹主義,人類才有可能打破發展的天花板,也不可能走向大融合時代。

過去30 年,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最主要的慢變量是工業化,城市化和技術創新。

點評:工業化只有優化產業結構,往中高端方向攻才有出路,低端產品利潤薄如紙片;

城市化目前還有20%左右的提升空間,每年將近有1400萬人口向城市轉移,也就是說還有20年的紅利;

技術創新,那是可以持續上百年的優勢。比如中國的高鐵,高壓電的輸送技術等。而且在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培育下,技術迭代的速度會很快,西方需要50年走的路,可能在中國環境下只需要10-15年時間。超大規模的市場對科技的推動力不亞於戰爭對科技的促進。

宇宙中的熵只能增大,不能減小,這導致了時間的不可逆性。

歷史感是一種通過知識的積累、長期的思考、細緻的觀察、突然的頓悟形成的直覺。

勞動力成本上漲、環保監督越來越嚴、稅負高居不下,大批中小企業苦苦掙扎。

點評:製造業將面臨一場大洗牌

沒有規則和秩序,沒有任何值得敬畏的東西,也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凡事都要親歷親為,一切都是靠“ 試錯” 找到邊界的,而邊界又在不斷變化之中。

點評: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高速經濟增長已經結束,全球化的鼎盛時代已經落幕。收入不平等問題、待機衝突問題都會變得更加嚴重

最佳的畫家和最佳的歷史著作作用的方法都是“ 展現真相的裙角,卻能窺見真相的全貌” 。

如果你觀察過去30 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只要去看三個最重要的推動力就行:工業化 、城市化和技術創新。中國過去只有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工業化帶動了第二產業,城市化帶動了第三產業,而技術創新改變了所有產業面貌。我們似乎對這三個推動力已經非常熟悉,但很容易低估它們的潛力和複雜性。

美國未來學家馬克·J 佩恩的定義,小趨勢就是占人口1% 的群體出現的變化。

我們關注小趨勢,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化日益顯著,大趨勢不足以準確描述社會的多向度發展; 第二,從社會演進的角度來看,很少出現涇渭分明的新舊交替,新的觀念、新的現象往往是由原有的一些小趨勢發源的,這些小趨勢原本並不佔據主流地位,但隨著社會的變化,卻能引起社會風尚的深刻變革。

小趨勢的特點是: 必須足夠小,才能顯示出鋒芒,但又必須足夠大,才能彰顯出力量。

發展初期看大趨勢,發展後期看小趨勢

哈佛大學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曾說,經濟增長是和平時代的競賽。這背後的原因是: 哪個國家經濟增長更快,就能證明其制度更有優勢。如果補充一句,技術進步也是和平年代的競賽。

點評:在這方面中國的潛力還很大。

政治總是本地的,但其影響可能會波及全球。一隻蝴蝶拍拍翅膀,就可能引發風暴,那如若是億萬只蝴蝶一起拍動翅膀呢?

美國的經濟體制過於追求短期利益,過分追求股東利益,人數最多的普通民眾難以參與這種資本主義體系。它的政治體制過於強調精英觀點,過分信仰自由主義理念,人數最多的普通民眾也難以表達自己的聲音。

點評: 這對於美國評價太主觀。三億多人口的國家,人均超6萬美金。中國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一切順利的話到2050年有可能達到美國人均的一半。

我們看到的第一個變量是技術賦能。這個變量背後的邏輯是: 每一種技術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個市場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當技術的性格和市場的性格匹配起來,才是真正的佳偶天成。

點評:科技成果市場化是中國的強項,而基礎教育薄弱和研發能力不足是短板。

我要強調以下兩個對技術的評判維度: 一是技術和市場的匹配程度,二是這些技術是如何為人賦能的。

我們看到的第三個變量是新舊融合。

傳統行業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和經驗,這是任何一個新興行業都無法替代、不能忽視的。

我們看到的第四個變量是自下而上。

從長期來看,城市的發展應該是自發的,自下而上的力量能夠維護城市系統的多樣性,提高城市的抗風險能力,同時激發出普通民眾和基層社區的創新。

我們看到的第五個變量是重建社群。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只有重建了社群,我們才能更好地發現自我。

人們只有在公共生活中學會如何彼此相處,一個社會才能更加平等、和諧。

未來,不懂如何面試機器人的人力資源經理是沒有市場的。

點評:HRs 注意咯!

如果技術的性格和市場的性格能夠匹配,就一定有巨大的商業成功機會。

稗草的生長速度比水稻更快,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比正常細胞更快。速度為王的時代即將謝幕。一個企業的增長速度最快,並不意味著它最具成長性,相反,這可能意味著它是商業世界裡的雜草。

能夠最大限度地推動中國經濟崛起的並不是核心技術,而是應用技術;中國在選擇應用技術的時候,應該尋找與自己的市場最為匹配的技術。

在工業革命時期,美國成功的經驗是找到了流水線;在信息化時代,中國經濟想要最終勝出,要靠”群眾路線“。

如果說流水線是用效率更高的方式把福特汽車的零部件組裝起來,那麼”群眾路線“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地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把更多的合作伙伴用效率更高的方式組織起來。

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也不是進攻,而是改變作戰規則。

第一個優勢可以稱為“工程師紅利”。

第二個優勢是中國具有巨大的“市場紅利”。

利用“工程師紅利”的最佳方式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研究與開發”。由於中國的研發人員更多, 所以中國的技術研發能更快地“ 試錯”, 更快地“ 迭代”, 更快地進化。很多技術創新並不是靠天才人物靈光一現想出來的, 而是無數技術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逐漸摸索出來的。利用“ 市場紅利” 的最佳方式是“ 市場引致刑的研究與開發” 。

恩格斯說:“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 這種需要就會比10 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中國的社會需要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要超過100 所大學。

“群眾路線”是一種合了“工程師紅利”和“市場紅和”專注於應用技術的快速應用, 再從應用技術反作用於核心技術用強大的市場力量誘使核心技術與自己一起演進的戰略。

創新沒有止境,但傳統定義了創新的底線。

互聯網行業的利器, 一是數據, 二是技術, 三是資本。在互聯網行業深入傳統行業的腹地之後, 就會逐漸意識到, 它們的這些武器是有侷限性的。

互聯網行業善於應用大數據, 但傳統產業的優勢是小數據。

所有的公司都難逃一死, 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原因是企業總想成為帝國, 而城市是一個開放的生命體。

點評:底特律過來打臉,隨著經濟的下滑及停滯,中國也會有衰落的城市出現,比如某些資源型城市已顯疲態。

公司把股東放在第一位是不對的, 股東不會為公司創造價值, 他們只會分享公司的價值, 只有員工和客戶是為公司創造價值的。

點評:只有以客戶和員工的利益為中心才有前途。

集群作戰的秘訣在於: 既能分散, 又能合作, 隨時變化, 不斷試錯, 無招才能勝有招, 無形才能藏於天地之間。

城市是交易集中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產物。

廣州幾乎只剩下房地產行業了

點評:這也太武斷了,只有房地產能成為一線城市?廣深之爭,不能怪廣州不行,確實是深圳太厲害了。無論經濟結構,人口結構還是區域優勢,我覺著只有上海可以對標,未來中國的一哥只爭,是深圳和上海的對決。

中國人已經意識到,只有重建集體生活,才能更好地發現自我。

利已主義是一種盲目的本能,可以使一切美德的幼芽枯死,它還是一種古老的惡習,很難根除。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煥然一新,才能開闊自己的胸懷,發揮自己的才智。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只有社群活動才能抑制利已主義。”

在這樣的豐裕社會,一個友善、互助的社群對人們幸福指數的提升變得更為重要。

擇鄰而居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人是一種環境動物,當外在的環境發生變化,人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所以,和什麼樣的人住在一起很重要。

一個人的力量是

《變量》書摘及點評中國版的《光榮與夢想》開篇之作羅輯思維力推

渺小的,無法阻擋世間的洪流,但可以讓身邊的小環境變得更有尊嚴、更有趣味。

是的,他們不再相信“高考改變命運”,但他們仍然相信要學會吃苦耐勞,他們仍然相信要孝敬父母、與人為善、熱愛家鄉。這些“老理兒”就是中國文化這棵大樹的樹幹和樹根。教育原本就不需要創新,只需要糾偏。

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大的社會環境是由同齡人組成的社群,並不是父母。孩子是要和自己的同齡人一起長大的,他們更在意自己在同齡人中的社會地位。他們向同齡人學習得更多,對父母的建議只會擇有用者而從之。老師之所以能夠影響孩子的成長,不 單單因為他們是老師,還因為他們是“孩子部落”的“酋長”,他,”們能影響“孩子部落”的行為規範和遊戲規則。

點評: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不然何以解釋鄭淵潔小孩子不送去學校,自己教呢?

在未來,僅僅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幹髒活和累活的勞動者收入會越來越高,受過專業訓練的熟練勞動者收入更高,這是第一個小波峰。隨後,收入水平會急劇下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收入水平是最低的,這是個波谷。最後,那些最具有創造力的天才人物收入水平最高,這是最高的波峰。

點評:未來的髒活累活應該是屬於機器人的。

只有極少數能保持自己的興趣、沒有讓創造的火焰熄滅的那些人,才會變成發明家和創新者。他們可能上過大學,也可能沒有上過,還有可能考上了大學又選擇退學。未來最成功的人是終身學習者,跟有沒有上過大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他們能成功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成為終身學習者。

點評:大學只是起點,未來屬於終身學習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