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充和:最後的民國閨秀,張家四姐妹中的四姐,顏如畫,人如詩

九如巷的張家,幾世榮華積攢之下的家當自然是如參天大樹,橫亙在安徽合肥這片土地之上,如不是戰爭,一定是長久的根深葉茂。

“合肥四姐妹”到現在都名聲在外,排行第四的張充和更是繼承家中的傳統,2015年6月18日去世的張家第四女,被譽稱為“最後的民國閨秀”。

張充和:最後的民國閨秀,張家四姐妹中的四姐,顏如畫,人如詩

顏如畫,人如詩

名門貴族一向是小說中的高頻率辭藻,如果換到現實裡來,是怎樣的一副場景呢?

合肥當時有四大家族,龔張李段,家世厚足,尤其張家,晚晴名臣,曾任兩廣總督的張樹聲,只一子也是為了家業辛勤奉獻,於是張家後來者居上越至排名第二。

張自然是四姐妹之家,張樹聲乃是她們的曾祖。1914年這天,張家媳婦陸英終於到了生產這天,繼三個女兒之後,陸英一直想生一個兒子,第四子原本是兒子,不幸夭折。但這次還是生了女兒。這就是張允和。

張充和:最後的民國閨秀,張家四姐妹中的四姐,顏如畫,人如詩

或許是帶著遺憾出生,張允和在八個月大時被過繼給了叔祖母識修,識修來自四大家族的李氏家族,雖然其父李蘊章是無名之士,但李蘊章胞兄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胞兄在外爭戰,勇得名聲之時,李蘊章在家恭謹持家,廣讀書,從而教育上有自己的一套經驗。

或許這也是張允和的機緣,識修得父親的真傳,從小便得到各類知識的洗禮,思想獨立,到老都保持著好讀書的愛好。充和自然也是如此,陪著老太太生活學習,全方位的知識浸泡。

於是充和三歲學會了背唐詩,七八歲開始學習做對子,開始寫詩,長時間的學習積累之下,充和很少分心,自小開始學十三經,二十四史,學問的底子很紮實。

遺憾的是充和對母親沒什麼印象,當她知道自己還有一位親生母親時,母親已逝

母親在世時自己見過,但沒什麼印象。陸英也是一位傳奇女子,只是早逝。當識修領走充和時,因識修頗信教,想給充和算上一卦時,被陸英阻止,說道“命是她自己的,別人妨不到她。”

回到張家時充和已十七歲,弟弟們尚年幼,姐姐們不是已升入大學,就是結婚了。

但姐姐們都對這位小妹印象很好,學問好,詩歌也寫得新穎,有自信。是不同的風格,也許這也奠定了充和註定有不同的緣分和人生軌跡。

張充和:最後的民國閨秀,張家四姐妹中的四姐,顏如畫,人如詩

全家福

不同於姐妹的選擇

充和進入了父親開辦的樂益女中,卻有一些與他人不同。這時新式教育已成風氣,充和因自小接受的教育還是正統的老派方式,她依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直到去北平參與三姐兆和和沈從文的婚禮,住在北平期間經常去北大旁聽,之後她決定報考北大,北大的入學考試共四科,國文,歷史,數學和英語。國文和歷史於她而言幾乎小兒科,英語在樂益時已學習,可數學卻是天敵。

多年她回憶起這段時期時,還風趣道,北大很奇怪,什麼人都收。

但那時的她不知,北大是破例錄取了她。

數學零分的她還是進了北大,到北大進學之後,她對自己的學業評價不高,同學們的新潮運動她也不願參加。

倒是經常與大弟宗和去清華大學旁聽一位專業崑曲老師的課程。似乎始終與學校無緣的她,兩年後因病回蘇州養病。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她真正與崑曲結下了深厚的淵源。

張充和:最後的民國閨秀,張家四姐妹中的四姐,顏如畫,人如詩

她還樂交好友,去昆明西南聯大生活時,三姐兆和和充和因為藝術和文學上的造詣一直都眾人環繞。在重慶二姐允和處的生活,還結識了章士釗和沈尹默等文人,不過後因親眼見到外甥女的病逝,戰爭對生活的折磨太大,而充和又是如此的敏感,在此過程中,她的學問更上了一層樓,心性也發生了改變。

與姐妹之前最大的不同,還是充和選擇的愛情。

身為名門之女,才華橫溢,貌美如畫,確有很多追求者。

最著名的還是“斷章”創造者的卞之琳,他師從徐志摩,也跟著沈從文學習,卻沒有他倆對於愛情的表達,羞澀如他,內斂如他,再如何看看偷偷看橋上的女子,也如此得其芳心,最後以一首“斷章”結束了這場未果的追求;

最有意思的一位研究甲骨文,不修邊幅的方先生,聽說方先生的情書多是用甲骨文寫的,充和無奈“一寫就是好幾張信紙,我相信一定很有文采,可是我看不懂”。

1947年後,充和在北京大學任教書法和崑曲,沈從文曾評價談起崑曲,張家四小姐一定是有資格出現的人物。直到此時,她認識了時任北大西語系外籍教授的傅漢思,三十四歲的她終於決定邁入婚姻的殿堂,不再一個人承擔一切。

張充和:最後的民國閨秀,張家四姐妹中的四姐,顏如畫,人如詩

卞之琳與張充和

異國他鄉,依舊綻放光芒

婚後第二年充和與漢思因事赴美,這一去她便與美國幾乎不再分開過。到美國之後,為漢思能繼續學習,她在圖書館工作近十年,之後在耶魯大學教習中國書法,課外兼職教授崑曲。

在異國他鄉依舊傳揚崑曲使得她頗有名望——耶魯大學的大家閨秀。

漢思之後也在耶魯大學教授中國古典學。聽聞一幕很有意思的畫面,在兩夫妻在教授崑曲時,傅漢思講解內容的時候,張充和便身著戲服,帶著自己縫製的珠花頭面,配好自己事先錄製的笛子曲音,配上兩段,這時的傅先生也會配上鼓板,頗有意味。

年紀大了之後的充和在美國依舊深受中文學者的敬佩,如有人經過她的住處,都會拜訪她與其交談或請其解惑,大家出於尊敬,都稱呼她“張先生”。

遺憾的是傅漢思早於2003年便與她永別,之後的十幾年歲月裡,她依靠著書畫作伴,相繼又告別了其他三位姐姐。

歲數一上去,對於永別這樣的事便會逐漸的習慣。充和倒是一直很風趣,她的身影依舊很樂觀。

張充和:最後的民國閨秀,張家四姐妹中的四姐,顏如畫,人如詩

結語

2015年6月18日,張充和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

她的一生平凡又不平凡,平凡是自她個人而言,這一生只是來詩詞歌賦中走了一圈,她曾表示,可以沒有金銀珠寶,但不能沒有筆墨紙硯;

於我們而言是不平凡的,那個時代,那樣的身份,那樣的經歷,永不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