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如何与家长沟通-开启家园共育之门,沟通误区

以陈鹤琴老先生的话作为开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关于沟通这件事,从多年经验的专家这里已经得到了肯定,但对于依旧年轻,刚刚工作不就的老师们,别说是和家长沟通,即使和周围人用良好的方法沟通都很困难。困难并不是他们不会说话,而是说话的“度”。

尽管在我们听说的中国近代史上,说话这门艺术都被深刻的表达。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就是客道的套路的与人互动。但这件事并不属于年轻人。越累越多的年轻人更加直率,知无不言。特别是当他们摒弃方法,只重视表达的时候。所以我们在很多幼儿园看到年轻老师顶撞园长,和同事相处不当。并不是她有多么可怕的恶习,而是她还没有接受过说话的教育。

与家长沟通,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所以“由着性子”那可是要毁掉名声的。

原因:

1、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由于儿童年龄小,特别是3-6岁阶段,经常是真实事情与个人想象还分不清楚,表达更是在不断学习中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家长很难从他们那里拿到真实信息。而我们教师,每天就是在面临这样一群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这就导致信息的严重缺失。家长不知道幼儿园一天发生的事情,尽管他们非常关心、在意,但他们无法陪伴左右,产生各种担心、焦虑。

所以很多幼儿园开放视频监控,目的也是为了解除家长的焦虑心情。

2、孩子的成长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分析与建议

父母都是没有“领导父母资格证”就紧张上岗的,他们或许是医生、警察、服务员、网络工程师,但他们可能在此之前从没接触过儿童教育,他们唯一的经验就是,自己曾经是个孩子,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临时抱佛脚,所以很多家长在准备怀孕或者,孩子出生开始,读大量的育儿知识。然而这些知识不系统,没有针对性,或者家长并不能客观的认识到有针对性的内容。有句话叫做“当局者迷”不管怎样。

那么关于儿童的教育,又不是幼儿园自己可以完成的,家长需要知道,需要指导。这个责任就又回到了幼儿园身上。所以现在的幼儿园不仅担负着教育3-6岁儿童的责任,还有指导拥有3-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身上。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沟通能起到很明显的辅助作用。老师的告知和有效的指导,不仅能让家长放心,更能提高我们在家长心中的专业地位。所以一个幼儿园口碑如何,在某种程度上,老师沟通能力是占很高比例的。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老师的沟通。

【沟通的误区】

1.忽视沟通

中一班的陈老师带班能力很强,孩子们也都非常喜欢她。但她很少与家长沟通,家长多数从孩子的“表演”中了解到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她认为,只要自己真诚对待孩子们,指导好日常的生活与教学工作,这就足够了。

不久一位家长主动找老师约谈。在交谈过程中,家长表达了很多孩子在家“表演”的故事,原来老师日常的样子,都被孩子们学会家里,在家展示给父母了。但其中一个环节,让家长颇为担心。“表演”中有一个场景。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总是和别人说话,于是老师对他实施了魔法,将他的嘴变成了小猪佩奇的大嘴巴,因为他实在太喜欢说话了。这引起了家长的担心。家长分享,“知道老师不会对孩子做什么不好的惩罚,但如果班级里自己的孩子因为爱说话被老师惩罚变成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其他人物,怕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

这听起来有些互不相干,但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

事实的真相是,这件事从来都没发生过,小猪佩奇的故事也从来都没被老师讲过。但由于老师很少和家长沟通,孩子在幼儿园的经历都是靠孩子自己“表演”出来的,而在以往的过程中,孩子表演的老师似乎都很真实。所以这次,家长也相信了。并且家长也提出,他们不反对孩子看动画片,但希望在幼儿园可是看的时间短一些。而真相是幼儿园只有每周五放学前,才给孩子们播放动画片大约15分钟。

2.过度自卑

前面我们也说过,由于老师和家长接受教育程度不同。加上我们现在大学的普及率。家长们的学历越来越高。在他们等领域可谓专家云云。而目前学前教育的发展还未完善,我们的学历都不高,就早早踏上工作的行当。同时现在信息发达,家长对于孩子的重视和焦虑也让他们读了大量儿童教育相关的文章、书籍。这些都让我们的老师不免产生了自卑心理。

刚毕业的小美老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班长安排他与家长说明孩子在园的情况,他总是说着说着脸就红了。特别是家长如果反问一句,她就立刻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工作多年的小张老师也有这个问题。她最怕家长提问,或者如果自己给家长建议,家长有自己的理由,那她就不再回应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更本没有能力说服家长。所以每次班级亲子家庭活动,他们班交回的作业单是最少的。

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树立自己的专业自信。家长虽然学历很高,但他们仅是在自己的范畴内有所建树。即便他们阅读了大量的儿童教育类的书籍,但他们见到的案例远不及你。你至少有全班30个小朋友的独特案例。只要我们在工作中认真钻研,对于3-6岁这个年龄段,你的知识与实践储备,每天都在呈指数的翻倍上涨。所以今天可能你还在成长中,但很快,你就已经从专业度上超过每一个只有1个或2-3个的家长。同时我们一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在大大高于家长。幼儿在园每天近10个小时,一周近50个小时。与家长相处除去儿童睡觉的时间,一周差不多35小时。所以对于幼儿的了解,你有机会比他的父母更了解他。

3、过度自信

尽管我们有着众多的优势可以被利用,但过度自信也同样会带来麻烦。

一天,廖园长收到家长来信,说自己班级老师做事情非常认真,但就是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家长来信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与老师建立沟通,但迫于无奈,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班级老师经验丰富,同时也多次代表园所外出分享。带领的课题组也是拿过市级奖励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些,让年轻的老师有些浮躁。

经验的丰富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和平的态度更有利于一致教育。在与家长沟通中,我们要避免直接进行灌输式的沟通方式,给人一种凌驾于上的感觉。多举例子礼貌分析事情本身,用案例渗透理念。同时要学会倾听,认同家长表达的需求在进行分析与交流。

【沟通不要越位】

1.距离

人和人相处,是有距离要求的

幼师如何与家长沟通-开启家园共育之门,沟通误区

幼师如何与家长沟通-开启家园共育之门,沟通误区

有的老师喜欢和家长讲“悄悄话”这么做看似拉近了与家长的距离,而实际上却给他人造成困扰。人类学家为我们社交划分了四种距离。每种距离都应与双方的关系相对称。当距离与关系发生不对称现象,对于另一位沟通者会造成反感。45CM以内是亲密距离,适合家人亲友之间,表现为手挽手,肩并肩。45-120CM为个人距离,适宜熟人之间,120-360CM是社交距离。适用于面试,讲座等。大于360CM为公共距离。我们与家长的关系一般也是从演讲班会中的120-360CM,逐渐向45-120CM过度而来的。而再往近就不太适合了。

2、话题越位

老师们多都是女性,而面对妈妈、姥姥、奶奶居多,也都是女性。有很多女性喜欢聊天,常常会与老师主动聊起购物、美容、保健等各方面话题。现在有的家长在做微商,也会主动邀请老师加入。而这些并不适合老师形象的树立,甚至对于老师专业形象有所印象。提升与部分家长的亲密度的同时折损了老师的专业地位。这是得不偿失的。遇到这种情况,建议老师迎合后以还有其他事情唯有结束谈话。同时也不要因为与家长的关系影响到与孩子的关系,对待班级幼儿要公平对待。

3、权限越位

老师要能分清楚“公”和“私”的关系。不管我们与家长有多好的关系,只有孩子还在你的班级,都要划清界限。私人的事情不可以请家长帮忙。当家长因为与你的关系帮助了你的私人事件,同样家长也会希望在你对待自己孩子的身上出现私人事件。这不仅对其他孩子不公平,同时也会影响老师与其他家长的关系,对我们开展全班的家长工作极为不利。

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与关系,但这些都基于“公”,哪些是公呢?就是那些可以受益于全班幼儿的事情。比如邀请家长到班级来讲述自己工作专业的内容。例如王老师在口腔的主题活动中,得知班级里一位孩子的爸爸是牙科医生,于是主动邀请爸爸来为孩子们分享一节关于保护牙齿的活动。这就是积极的为全班孩子发展的“公”事,也是我们推崇的。

【沟通的目标】

1.理解

家长与幼儿园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幼儿园大门一关,里面发生什么全靠家长猜。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社会虐童事件一出,就引起众多眼球关注和众多家长的焦虑情绪的原因。因为他们不知道,也无从知道。所以沟通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家长理解,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幼儿园会组织半日开放和课程观摩活动。就是让家长理解幼儿园教育是怎么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

2.信任

信任是情感需求。家长把孩子送到你所在的幼儿园,首先就是信任这个园所,但能否信任你这位老师,要取决于你的努力。其中沟通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你将幼儿在园情况完整真实的表达给家长,同时附上你的评价与建议,家长首先认可的是你认真的态度。所以一定要多交流。而那些不管孩子表的好的还是不好的部分都应该被家长知道,同时让他们理解你的处理方式,做好家庭的教育补充。

3.合作

开篇在陈鹤琴老先生的那句话中,我们就看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老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请家长进行配合,与幼儿园达成一致性教育。30个孩子来自30个不同家庭,每个家庭的合作意识也不甚相同。所以老师更应该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沟通。大家都处于一个目的,儿童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共同的目的上家庭和幼儿园必须是达成一致共同促进的。谁的责任也逃不开。而作为老师的我们更改承担起专业的,倡导的角色。将每个家庭有效的调动起来,合力给孩子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以上内容来源于对晏红老师《幼儿教师家长沟通之道》内容的理解与分享。

幼师如何与家长沟通-开启家园共育之门,沟通误区

晏红老师是我们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也曾经发表过多篇论文在全国获奖。是北京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当然她的名头还不仅仅如此,还有很多。我们接下来还会继续分享她的这本关于幼师与家长沟通的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