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中医药治愈不被认同!了解真相后,中医人的心彻底寒了!

原来中医药治愈不被认同!了解真相后,中医人的心彻底寒了!


4月13日人民政协报第6版刊登了一篇文章:《中西医协作壁垒亟待打通》。


文章说道:陕西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呼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暴露出的中西医协作壁垒亟待打通。


为什么要呼吁打通,读完才知道陕西省政协医卫体委的委屈!因为在此次疫情中,中西医结合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且是很严重的问题,相信肯定不是一个省有这样的情况。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临床合作交流存在较大障碍,不时存在西医明显抵触中医的现象。

2、重大疾病救治中中医药无法介入、缺乏声音。

3、中医药只能进行症状学评价或者次要终点评价的中医药治疗评价体系,难以被国际社会认同。


前两个问题大家很容易理解,反正大家似乎也习惯了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中医就是一个领养的孩子!


我想谈的是第三点,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治疗过程中,中医药通过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人为此都狂欢了好一阵时间!


那么,此刻,我作为中医的铁杆想告诉大家,如果陕西省政协医卫体委的呼吁是全国大部分省的现象的话,这将是对中医药抗疫成果的当头棒喝!或者一瓢冷水——让中医人心里哇凉哇凉滴!


我们首先来搞明这个“次要终点评价

”概念:


临床试验中,通常分: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


意思大致就是,医学上要做一个临床试验,要直接解决一个问题。并且由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计算样本量、需要发生的事件数。


那么这个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主要终点问题。硬终点通常是指直接来自于病人的结果,比如生存、死亡,再比如功能改变(住院率等),其完全与试验目的以及实验方法相关。


其他的如果不是针对主要终点研究设计得出的结果,就是一种附带产品,叫次要终点问题,也就是说:非本质性的东西,就列入次要终点,这在医学临床上作为评价指标时,可信度上要差很多!


主要终点是硬指标;次要终点就包括很多了,也叫二级终点,就是和实验目的相关的结果都可以列入次要终点。


比如做一个中医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结果发现病人治愈情况很好,而且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是如果这个临床研究的试验目的或者试验方法是以西医来主导设计的,那么,对不起,这就不算是主要终点(硬终点)。


换句话说,这次抗击疫情,中医所用的艾灸、八段锦、耳豆压穴什么的,很可能包括我们的中药、“三药三方”什么的,都被纳入“试验目的相关结果”,作为“次要终点”。


现在大家似乎能想明白了吧?钟南山虽然认可中医,张文宏也对中医的效果肯定,但是他们为什么反复在媒体上强调:

中成药要用现代医学的办法来认真地考察、中医药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不好评估,或者说中医药有疗效,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


这就是陕西省政协医卫体委为什么委屈地说:“中医药只能进行症状学评价或者次要终点评价的中医药治疗评价体系”,要呼吁:中西医协作壁垒亟待打通!据了解,该建议已纳入4月2日陕西省政协办公厅编发的社情民意信息中。


中医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在此过程中,早就形成了中医特有的对于疾病的认知、治疗思路、治疗方式和评价标准。


但是我国是以西医为主导的国家!西医专家或者院士类认为:中医理论复杂、模糊,简单地参考西医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不能充分体现中医个体治疗、复合型干预的特色和优势。也就是说,就算你用中医中药把人治好了,但是,对不起,按照现代医学的评价指标,你这个不会被认同!


笔者断言,陕西省政协医卫体委把此次中西医结合抗疫的实情,那点所谓的脸面咱不要了!咱必须把这最后一层窗户纸捅破,否则不知道多少人被蒙在鼓里!


笔者想说的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加以验证,形成以中医药为主的临床治疗评价,并进而确定其安全有效性。


建立一套系统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标准尤其必要!


笔者还想说的是:在西医还没有进到中国来的时候,几千来来,就是中医药在一直在很好的护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和事实。


在这几千年历史中间,中医药早就总结了一套非常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一代一代人就没有断过,它一直在用。


但是西医说不行,你得做双盲,得有大样本数据,我想说的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时至今日,竟然被一个只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后来者遏住喉咙!并且对中医药的治疗效果还指手画脚!


写罢至此,如鲠在喉,无处伸冤!悲……


请转发出去,为中医呐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