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康科幻小說改編電影潛力漫談

2019年春節檔,一部《流浪地球》顛覆了國人對國產科幻片的刻板印象,宣告了中國電影的科幻大片時代的到來。由於中國電影自身獨特的行業生態,與其他類型或題材的中國電影都或多或少存在“原著依賴”一樣,中國科幻大片的破題之作,也是建立在中國當代最傑出的科幻作家之一,劉慈欣的同名原著小說之上的。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更多的優秀國產科幻大片大概率來說,也都會建立在傑出的科幻小說原著之上。

相較於有“當代中國科幻第一人”稱號的劉慈欣,另一位同樣堪稱當代中國科幻小說創作宗師級人物的王晉康,其作品雖然在科幻迷中有著不亞於劉慈欣的口碑,但是在大眾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遠遜於劉慈欣。事實上,作為繼鄭文光之後,中國科幻界的又一位“終生成就獎”獲得者,王晉康的科幻創作無論是作品題材類型的豐富程度,還是從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深度,在當代中國科幻文學界都處於第一梯隊。而在大眾領域知名度的相對缺位,卻也讓王晉康的科幻小說作品成為了一座有待開發的“富礦”。如果能夠進行恰當的改編,並交由專業能力過硬的製作團隊,那麼下一部“流浪地球”式的國產科幻大片,很有可能從“王晉康科幻宇宙”中誕生。

王晉康科幻小說改編電影潛力漫談

然而,縱觀整個世界科幻電影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真正由科幻小說改編而成的科幻電影,鮮有既叫好又叫座的案例。究其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因為科幻小說與科幻電影有著不同的“類型核”——作為類型文學,科幻小說的類型核是“科學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科幻小說的閱讀門檻,讓科幻小說變成了一種面向特定讀者群體(科幻迷)的文學形式;而作為類型電影,科幻電影的類型核則是“基於科技造物的視效奇觀”,這在相當程度上降低了科幻電影的“文化折扣”,反而讓科幻電影變成了一種更便於引起大眾共鳴的電影類型。所以,並不是所有在讀者中獲得好評的科幻小說,都適合改編成科幻電影。而適合被改編成科幻電影的科幻小說,大約都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原作者及被改編的作品都需要有較高的知名度。既然是改編而成電影,那麼作者本身及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就是一個關鍵的考慮因素,以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自帶流量”。高知名度作家及其作品能夠給觀眾帶來比較穩定的觀影預期,使得電影投資方和製作方能夠獲得穩定的收益預期,更容易管控投資和製作風險。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作者或者作品的知名度過高,也容易形成觀眾過高的觀影預期,如果製作方的電影製作水平或質量管理不到位,也容易造成口碑崩盤的窘境。因而,從平衡性來說,王晉康既是有高知名度的科幻作家,但他的作品改編有不容易造成過高的觀影預期,反而是非常適合作為當下國產科幻電影的文學原本。

第二,篇幅在五萬字以內。相對於小說,電影是更加綜合性的藝術。普遍來說,同樣一個故事,用電影表現出來,要比小說表現,所需的信息量高3到5個數量級。有人測算過,要改編成一部120分鐘的電影,小說原著篇幅最好是在4萬到7萬字之間。考慮到科幻小說在改編成科幻電影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篇幅交待背景(世界觀),因而五萬字以下的中短篇小說最適合作為科幻小說的改編來源。

第三,背景內容簡潔,敘事結構清晰,人物關係簡單,情景設置易於實現。科幻小說、尤其是長篇科幻小說創作往往首先著眼於龐大的世界觀設定,而整個故事動輒便在整個宇宙尺度上鋪陳開來。儘管現在出現了“漫威電影宇宙(MCU)”這種全新電影製作方式,但總的來說,還不具備作為一種成熟模式進行普遍推廣的可能性。而在可預見的範圍內,未來絕大多數中國科幻小說還是要交給中國本土的影視業進行改編。考慮到國內影視業的現狀,在選擇改編原著的時候,還是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則,既要努力延續《流浪地球》後,國產科幻大片的崛起勢頭,也要致力於中等成本的科幻電影製作,夯實中國科幻電影的類型基礎。

第四,有較大的改編余地。在美國,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次數最多的科幻作家是菲利普·迪克。這些改編自迪克科幻小說的科幻電影,往往在內容上與原作相去甚遠。而2004年上映《我,機器人》除了女主角的名字以外,與阿西莫夫的原著小說幾乎沒有任何聯繫。究其原因,科幻小說與科幻電影畢竟在藝術形式存在巨大的差異,更何況,好萊塢科幻電影已經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敘事模式,因而在電影改編時,他們往往只是借鑑了科幻小說中的創意點或基本的“科學性”設定,至於劇本編寫則是完全按照好萊塢的工業化流程進行。儘管目前中國的影視業距離好萊塢那種大規模、工業化的文化產品生產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畢竟已經開始有既熟悉當代科幻小說的精神內核,又深諳現代商業電影拍攝技巧的專業編導團隊出現。所以,只要給他們足夠大的改編空間,他們是有能力把優秀的原創科幻小說改編成精彩的科幻電影的。

綜合以上四方面的因素,以及筆者多年來對王晉康科幻小說作品的研讀,以下這些作品,或許在當今的環境中是最適合被改編成科幻電影的:

1.《追殺K星人》:這是王晉康早期創作的一部科幻懸疑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名特工奉命前去甄別四名被懷疑為遭到外星人掉包的嫌疑人,一旦發現他們是被掉包的複製人,立即予以消滅。但在消滅了所有嫌疑人後,特工才意識到,自己才是那個被掉包的複製人……這個故事發生在近未來,完全可以當做一個有科幻元素的懸疑片來進行改編,而且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特效場景,完全可以通過劇情和人物的互動來推動故事發展。當然,要拍好這部作品,考驗的其實是編導團隊的電影基本功。

王晉康科幻小說改編電影潛力漫談

2. 《七重外殼》:講述了一個高材生陰錯陽差間介入了一個軍方的虛擬現實實驗,結果因為無法分辨現實與虛擬時空而導致悲劇的故事。很多人都把這部小說與大導演諾蘭的《盜夢空間》相提並論,但事實上,王晉康的《七重外殼》比《盜夢空間》要早問世很長時間。不過,《盜夢空間》的確能夠為《七重外殼》的影視化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鑑。但就作品本身來說,現有的故事直接電影化可能會顯得有些淡薄,最好能在現有故事的基礎上,基於《七重外殼》的基本設定進行再創作,使之更符合電影的表現形式。

王晉康科幻小說改編電影潛力漫談

3. 《斯芬克斯之謎》:主人公意外獲得了“長生不老”的能力,但最終他放棄了這份神蹟,選擇做一個平凡的父親,並因此而安詳的逝去。這同樣是一部帶有懸疑色彩的科幻故事,但卻有飽含哲理。如果能遇到好的編導團隊,有望成為中國“軟”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之作。

4.《尋找中國龍》:這是王晉康科幻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幾部面向青少年讀者的少兒科幻作品,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充滿了中國文化元素,非常適合改編成為兒童科幻電影。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兒童電影領域曾經出現過一段科幻題材熱,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戛然而止。現如今,整個產業環境已經足以支撐兒童電影的迴歸,而科幻題材必然從中佔有一席之地。那麼,不妨就從王晉康的《尋找中國龍》開始吧。

事實上,除了上述四部小說,王晉康的大部分中短篇科幻小說作品都有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潛質。其中很多還是適合中等投資規模的“璞玉”,只要精心製作,完全有成為票房爆款的潛質。而要將這種潛質變為現實,還需要整個影視產業找準王晉康科幻小說的影視改編定位。一旦能夠準確定位,並發展成相應的改編制作模式,必將推動中國科幻文學走上多元化發展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