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值得又"吹"又“黑”

《流浪地球》,值得又

必須承認,我是帶著濾鏡看電影的。

我這個年紀的人,在《科幻世界》雜誌的伴隨下度過了整個青春期。劉慈欣、王晉康、劉維佳、何夕、錢莉芳……每個名字都熠熠生輝。

對Sci-Fi的熱愛始終縈繞心底,說不想看中國自己的硬派科幻電影,是假的。

多少年來,一提國產科幻片,想起的都是幾十年前的《霹靂貝貝》或《珊瑚島上的死光》。

稍近一點的,都是軟到幾乎瞎扯,毫無科學實質,掛羊頭賣狗肉的所謂科幻。比如同檔期的《瘋狂的外星人》,或者《機器之血》、《機器俠》這樣的神棍亂打。

安上五顏六色的led就自稱機器人,流點藍血就敢叫外星來客,帶個美瞳就是生化人,會快速盲打鍵盤就是黑客,沾點白鬍須戴眼鏡便是關乎人類存亡的頂級科學家……

可以說,真正的科幻電影,在國產電影商業化開啟後,完全缺位。

大家似乎也認同並接受了這樣的現實。

《流浪地球》,值得又

科幻電影的門檻實在太高,需要優秀的科幻文本、齊全的影視工業配套,更需要寬容的創作環境和成熟的受眾群體。

通常意義的科幻電影,因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龐大的世界觀描繪,很多內容要憑空製造,沒有太多現實環境可借用,所以重度依賴特效,更需要大量資金支持。

大張旗鼓的《三體》電影計劃最後無疾而終,也並未讓人感覺失望。因為好像從一開始,就沒抱什麼期待。

投資人不買賬,創作者不自信,甚至連觀眾都習以為常。

《流浪地球》,值得又

在這樣的逆境中,一個年輕導演,用不到好萊塢一半的成本,拍出了真正具有史詩格局、蕩氣迴腸、製作精良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怎能不讓人激動和興奮?

《流浪地球》幾乎重建了一個未來世界,不同於過去任何電影,這個世界兼具殘酷與希望,充滿了未知和危險。

它重新定義了中國式的英雄主義,在親情本位與集體主義共同澆灌下的全人類大聯合。

它真正邁出了嚴肅科幻題材的第一步,並且以極其堅強的姿態屹立在觀眾面前,體面地贏得市場的尊重和行業的認可。

《流浪地球》,值得又

電影中有太多震撼人心的時刻。

當地下城長大的主角隨電梯第一次來到地表,直面零下80度的世界時;

當看到熟悉的北京CBD、上海東方明珠塔被封藏在冰山中時;

當身著外骨骼機甲的士兵出現時;

當大量的運輸車從地下城奔出,開展“飽和式救援”時;

當不分國籍的戰士共同推動“撞針”點燃發動機時;

當劉培強駕駛空間站奔向木星,深情地說出:“好運,地球”時。

《流浪地球》,值得又

作為一個觀眾,內心澎湃、鼻子發酸、雙手緊握,好像都變成了自然反應。

我們終於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太空歌劇與科幻史詩。

不同於過往其它任何國家的科幻電影,它具備獨特的敘事視角,有更多對故土家園的眷念;

它承認沒有可以獨自拯救世界的完美英雄,但人類能夠拋開偏見勠力同心;

它認為家庭永遠是維繫整個世界存在的希望火種,哪怕天地相隔。

這些東方式的觀念,融入普世的現代題材,成就了這部充滿了現代意識又獨一無二的電影。

《流浪地球》,值得又

站在中國人的角度,無論如何,《流浪地球》都對得起如潮的好評與褒獎,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山之作與里程碑類型電影。

甚至可以匹配“偉大”的名號。

當然,偉大,並不意味著完美。

誇完電影的好,也想說說我眼中電影的缺點。

作為開山之作,一位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者與實踐者,《流浪地球》在製作層面還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硬傷】。

《流浪地球》,值得又

1、 一流的世界觀,但劇本較平淡

劉慈欣的原著為電影提供了非常堅實可靠的改編基礎。整個世界觀同時具備了故事性、科學性、史詩性與獨特性。

換句話說,只要電影能還原劉慈欣的筆下世界,便已是成功。

電影中令人心潮澎湃的時刻,大多是關於世界觀的描述,而非具體的情節衝突。

但《流浪地球》的原著並不適合原樣改編,電影在原著框架內,聊聊數百字的信息中,額外從微觀角度撰寫了一條生死救援的故事線。

個人以為,這條故事線寫得不算精彩。

它基本沿用了常見的好萊塢災難片設計,不曾間斷的大小危機爆發,準公路片的敘事路徑,團隊內部矛盾的衝撞與角色行為的逆轉表達。

起承轉合、矛盾設計、危機的產生和化解,都很套路。

人物動機時常缺乏合理支持。比如劉啟和韓朵朵,功能性過於突出,卻損害了真實感,有強行設定的嫌疑。

部分對白,也寫得有點尬,尤以韓朵朵最後的關鍵演講為最。

《流浪地球》,值得又

2、 一流的美術設計,但特效還有差距

整部電影融合了多種風格,比如具有強烈蘇式美學,由巨大鋼筋混凝土澆築的推進發動機;精緻又不乏真實感的空間站設計;質感十足的外骨骼機甲、宇航服和火種運輸車;國情感十足的地下城市等,顯示出電影在美術設計上的精緻和考究。

美術設計甚至一定程度彌補了特效方面的不足,讓整部電影的視覺效果始終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

電影的特效製作量非常大,國產化程度高,水準也不錯,但並不像一些評論說的達到了頂尖水準。

表揚只能放在華語電影內部縱向比較,但與好萊塢的一流製作比較,無論真實感還是細膩程度,都存在明顯的差距。

電影的CG特效與實拍之間的區別很明顯,動畫味很濃,少數特效鏡頭失真得厲害。

同時,電影出現了很多類似的重複鏡頭。

當然,我們也要說,這部電影能夠做出來,做到現在的水平,本身就是偉大勝利。

電影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用了很多巧辦法與土辦法,較好地完成了電影的表達意圖,用不到好萊塢1/5的特效預算,達到了80%的效果。

另一些瑕疵應該是趕檔期的緣故,沒時間做好做細。

所以如果沒有過於浮誇的肉麻捧殺,電影在特效方面本身算是加分項。

如果嚴格一點,特效還有提升空間。這需要後來者的不斷追趕。

《流浪地球》,值得又

3、一流的情緒感染,但演員表演依然青澀

電影的感情非常充沛,充滿力量,大愛小情都有照顧。有史詩般的極限救援,不分國籍人種的齊心協力;也有父子間的心結與和解,細膩動人的情感變化。

去明星化的班底(吳京自稱是被導演“騙”來的),讓電影把精力專注在了製作與後期上。表演在在電影中並不是重頭,演員大部分時候僅僅只做到了情緒對應。

就是吳京的戲還有些細節。

兩個年輕演員的演技實在談不上出色,特別是綠幕表演,缺乏真實對照,很多表情做得都不太到位。

一個典型例子是劉啟與韓朵朵第一次來到地表,不管是面部表情,還是電梯驟停、超冷寒氣襲來時的身體反應,都完全沒有與劇情契合。

力度和細節都不夠,感覺就像是乘著普通電梯顛簸了一下。

電影還有很多類似時刻,讓人始終對幾個主要角色的行動邏輯產生懷疑,他為什麼這麼想,又是何時改變了主意?

很多需要演技連接的地方,最後都簡化成了簡單的情緒表達。意思是到了,情緒也到了,但是比較平面化。

《流浪地球》,值得又

4、一流的氣氛營造,但節奏明顯出現了問題

電影的整體氣氛非常到位,整個世界構建比較完整,感染力十足,很容易激發觀眾的共情。

但我懷疑電影為了排片時長與審查,經歷了很粗暴的刪減和剪輯。

電影過程中出現了幾次非常奇怪的跳剪,關鍵畫面缺失,直接導致鏡頭語言混亂。

比如上海大廈內部的冒險,杭州城的覆滅,特別是最後王磊救韓朵朵的劇情,明顯少了素材。

而一些情節又跳得太快,轉折唐突。

從濟南開始,整個救援過程,怎一個慌亂倉促了得,這種慌亂不是危機感的慌亂,而是劇本節奏上的慌亂,鬆弛把握失當。

而一些細節的缺乏,讓人對劇本提出了疑問,比如李一一初見主角時的應激反應,非要在電影外另作解釋,才能交代。

電影甚至幾次出現嘴型對不上臺詞這樣的低級失誤,讓人疑心為了趕春節檔期而進行了強度很大的修改調整。

這讓整部電影的前半部顯得非常亂,好在後半部要流暢通順很多。

強烈希望能再上映一個時長充分、素材足夠的導演剪輯版,讓觀眾看到更加完整,擁有更多細節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值得又

當然,對一部此前沒有任何人看好,全憑一腔熱忱完成的開創性的電影,它所具備的真情實感足以掩蓋一切技術與文本上的瑕疵。

你能很真切地感受到導演郭帆對科幻題材的尊重和熱愛,在資源匱乏、幾度超資的情況下,這部電影的創作者們以極大的魄力和勇氣帶來了這部電影。

劉慈欣對自己作品的改編權賣得很便宜,但導演並沒有讓這種便宜變成廉價。

它不僅受到稱讚,還值很多錢,它超出許多人的預期,成為了整個賀歲檔最大的贏家。

但2019年春節賀歲檔票房冠軍,只是《流浪地球》一個微不足道的註腳。

我們更加期待的是,它作為中國新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激勵和啟發更多類型電影的創作。

給資本更多勇氣,給創作者更多信心,給觀眾更多選擇。

接下來的一年,還會有滕華濤的《上海堡壘》,張小北的《拓星者》,古天樂的《明日戰記》,或許萬眾期待的《三體》又再次悄悄啟動立項。

2019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麼?我們拭目以待。

無論如何,偉大的航行,已經啟程。

能夠見證這偉大的發端,即便只是一名普通觀眾,也與有榮焉。

《流浪地球》,值得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