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報告文學《生命的螺旋方式》十三一路艱辛

在與劉進潮的接觸過程中,我能感覺得到,劉進潮大概和我有著差不多的人生觀。比如我前面說過我的苦難觀。我感覺劉進潮對待常人們所謂的苦難,或者就是生活日常中的辛苦,他彷彿對此免疫,沒有象一般人那樣時時掛在嘴上。在我們交流過程中,以我的經驗感覺,劉進潮碰到到過許多的艱難困苦,但是我沒有聽到過一句從他嘴裡說出的抱怨,甚至,我連他的一聲嘆息都沒有聽到過。當然,我也還知道他曾經經歷過許多幸福的時刻,他也一樣,平淡相對。即使偶爾提起來,也是為了敘述事情所需要,絕無渲染,更沒有無病呻吟,總體來說,在生活日常中,劉進潮表現出了超乎他的民間藝人身份的達觀,還是很超脫的。什麼叫異人?這一點很難得,劉進潮竟然是一個寵辱不驚的人。在這一點上,我自愧不如。

長篇報告文學《生命的螺旋方式》十三一路艱辛

劉進潮作品

自劉進潮十八歲離家出外謀生開始,到如今的三十五年時間裡,他的生命形態就彷彿一直是在趕路。哪怕是在結婚生子為老人送終這樣的人生大事件發生時,他也是在保持著奔走的姿態。即使是真的以走過的路來比較的話,兩年蘇北,兩年淄博,全靠一雙腳,或者自行車,每天在跑。十二年魚臺,前期賣糖葫蘆,又是自行車和三輪車交互。單是這樣一段經歷,就足以保證他也應該是同齡人中走的路最多的人之一。

而在那生命奔波的無形的路上,劉進潮就是一個超長馬拉松的奔跑者。

談到那一時期的經歷,劉進潮已經很滿足了,他對我說過:“在魚臺的時候,後來用上三輪車,就不用扛糖葫蘆杆子了,省力多了。”

在魚臺後期進了澡塘,除了每年來回家裡幾次,走的路少一些了,但所從事的工作又是一般人難以適應的下死力的活。

在臨沂的八年,除了需要往返臨沂和山亭之外,他八年裡先後承接了嶧城青壇寺、薛城陳郝泰山廟,以及山亭區內南劉峪蒼老爺廟、棗莊嶺土地神廟、段莊村天河寺等寺廟塑像十幾尊。也就是說,那些日子裡,他還需要在山亭薄板村和臨沂之外,增加上往返與這些施工地之間的路程。

2010年,劉進潮進了古城,這一時期他的代步工具也換上了電動三輪車。這一時期的奔波狀況,劉進潮顯然自己算過帳胸有成竹,在聊天的時候他主動提及,對我說:有了電動車,行動方便,再算所行走過的路,厲害了。除了往返山亭、臺兒莊之外,他仍然長期承接外面的塑像工程,粗略計算下來,每年行程都在三萬多公里。也就是劉進潮每一天都要趕路近一百公里。這是一個平均數。

關鍵是,走路有走路的勞頓,開車有開車的艱辛。

長篇報告文學《生命的螺旋方式》十三一路艱辛

劉進潮作品

就不再說早期扛著糖葫蘆杆子走街串巷以及自行車、三輪車時期的情景了。在這一節裡,我就直接截取他到臺兒莊古城前後的經歷。

從進古城開始,為了適應古城生活,重點是解決往返山亭和臺兒莊方便,劉進潮就淘汰了在臨沂時買的第一輛150發動機的電動車。其實那一輛車因為在臨沂期間使用頻率太高而已經接近報廢,不換也不行了。升級換代後的新車為一輛250。新車新動力,劉進潮自然是不用揚鞭自奮蹄,充滿激情地開始了新的生活。

有了電動車代步,行程輕鬆了許多,但是,他的“最後一公里”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古城期間,劉進潮為古城內的相關場所塑了不少像,這是劉進潮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由於古城內復建過程嚴格還原舊時風貌水鄉特色,石拱橋眾多,同時,古城嚴格的管理規定,古城城區內不準進車。劉進潮每一次施工材料,大量進料都只能運到古城門外,再一塊磚一塊石頭、一袋砂一袋水泥純人工往裡運。關鍵是,劉進潮就是靠拚力氣掙錢吃飯的人,他哪裡捨得再花錢僱人,所以,所有的材料每一次都是自己幹。我們是不是能夠想像得到,劉進潮的錢掙的容易嗎?

其實,劉進潮在古城外面的工程也是這樣。

我知道2017年一年他差不多都在七里河的山上青龍觀裡塑像。為了找他聊天,我也曾經兩次與他一起上山。其中一次,從石板房區他的工作室出發,他開著他的汽車,老司機的樣子,叫我浮想聯翩。出山亭鎮不遠,就下了省道,沿窄窄起伏但卻平坦的鄉村公路一路繞行,就到了紅嘴子水庫上游。車子已經開不動了,劉進潮還和我商量,說:“咱別往上開了,步行一段吧!”

我只好先打開車門下了車。

下不下車這事其實沒有商量。他停車的地方已經完全是山路了,本來就只能單車通過,對向有人都要側身避讓。而他停車的地方,正好是一整塊有二十平方的青石地面,象一個極小的小廣場,正好停車調頭。我立刻猜到,他每一次開車來青龍觀,大概都是車到此停車下人的。他竟然還要和我商量下不下車。我知道這不是他的虛偽,下意識的尊重吧。

長篇報告文學《生命的螺旋方式》十三一路艱辛

劉進潮作品

下了車,看見車旁是一堆農人堆起的牛糞堆。雖然時值初冬,陽光下的糞堆還是散發出極強烈的牛糞的味道,更叫人恐懼的是成片的蒼蠅大概是感受到了汽車發動機的溫暖,立刻驅車而來,迎著人面慌不擇路亂撞過來。只片刻,那車窗上就爮滿了黑壓壓一層巨大蒼蠅。

不敢說噁心,恐懼卻是真有的。好在,離車幾步,就看見一座石橋,橋的兩側清水潺湲,小草叢生。劉進潮告訴我說:“這裡是紅嘴子水庫的月河。”

因為古城復建時我去過幾次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幾次都是為了查閱明清有關臺兒莊運河的宮廷檔案,從那時起我始知月河一說。我不失時機地賣弄說:“月河往往是古代水工設施的一部分,比如臺兒莊古城古運河,也有一段叫月河的。”

劉進潮已經領路往前去了。

過紅嘴子水庫月河橋,小路遇田堰立刻近乎二百七十度折返,爮坡,再返向大度數折返,就進了一片接一片的櫻桃園。

劉進潮告訴我說:“每次往山上運材料的時候,就只有開電動三輪車。”

我們繼續往上走,開始喘。劉進潮繼續介紹說:“往青龍觀運材料好一些,電動車能開到廟不遠。有時候碰到沒有路的高山項的廟,運材料就麻煩了。”

話說到這裡,劉進潮情緒落下來,告訴我說,他的爺爺、他大爺爺他們老哥倆就是在一次往廟裡運材料時突然碰上大雨,大汗淋漓的熱身子被冷雨猛激,雙雙感冒,轉成肺炎不治身亡的。那一年,劉進潮的爺爺才二十七歲,身後只留下劉進潮父親一根獨苗。這也因此成為劉進潮的奶奶溺愛嬌慣他的父親的原因,也進一步埋下了劉進潮童年期困窘艱難的因子。

話說到這裡,我很想也強調一些十分套路的話:所謂藝術事業也並不是只有光鮮的一面,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劉進潮做為一個民間藝人,相比於他的老鄉們來說,名聲在外,職業聲譽很高,但是若是相比起人們一般看不到眼裡的勞動,至少在劉進潮身上,他所付出的體力以及所品嚐到的辛苦,並不比田間勞作的人少。

顯然,劉進潮是一個喜歡苦中作樂的人。

下面這件事,他確實是一件可樂的事情告訴我的。就在2017年在徐莊青龍觀塑像的時候,有一天因為早晨在家裡被忙亂的家事衝昏了頭,離開家時候急急忙忙,竟然忘記了帶午飯。到了地方一直忙活到了中午,感覺到餓了,才發現沒有飯吃。青龍觀處在層巒山坳裡,前不靠村後不靠店,周圍多少裡內沒有人家。瞬間的懊惱之後,劉進潮以他一慣的樂觀作派,從工作著的地方走出來。只這幾步的距離,劉進潮果然就發現了新的天地一樣,喜上眉梢。彷彿上神眷顧,叫劉進朝看到大殿神像前的供桌上有前來燒香的人擺放的供品,裡面就有幾個饅頭。劉進潮自然是十分欣喜,在心裡禱告一番,求得觀音默許。無須再有菜,把那貢品饅頭在火爐上烤了,香噴噴的,就解決了中午飯的問題。

劉進潮向我講述這件事的時候,聽得出來他有點沾沾自喜。我想,這應該也是他的行業優勢,他每天在那裡為神塑像,與上神們總有一些交情,分上一杯羹,也是有情可緣的。

2017年12月6日,是進入冬天以來比較冷的一天。我知道劉進潮正在山亭徐莊鎮七里河的青龍觀裡幹活。因為有事要問他,這一天一大早就打了他的手機。他卻沒有上山。正在家裡準備要出門。因為前一天他才突然發覺,修補塑像需要的原料石膏粉沒有了。劉進潮要到300裡以外的嶧城底閣去買石膏粉。

我問他為什麼不在山亭買。他告訴我說山亭沒有。

我立刻想到寒冷的天氣,路途又比較遠,也就是隨口建議他開他的汽車去。劉進潮卻回答說:“汽車當然好,但是汽車拉不了那麼多的貨。”

我突然意識到,劉進潮即將開始的應該是一天辛苦的行程。因為是橫貫三個區的漫長路途,因為這突然冷下來的天氣。還因為,若是有汽車開著,也就是搭上些時間。但是,汽車竟然用不上。從劉進潮發給我的微信照片看,他要用的就是那種沒有駕駛室的電瓶三輪車。

劉進潮很有些意思,彷彿有意要叫我知道他是認真地準備好了吃苦似的,通過微信給我發來了他出發前的著裝打扮。劉進潮穿上了冬天裡能夠穿的棉衣,然後,外面又護上了一個棉大衣,因此顯得十分臃腫,又有點滑稽可笑。為了護住頭,頭上戴了毛線織的帽子,又戴上了頭盔。我開玩笑說:“應該慶幸,如今的路都是平坦的大路了!”又提示他說:“頭上戴了那麼多,聽力不好,注意安全!”

就帶著這樣的裝扮,劉進潮開著那輛三輪車,一大早就從家裡出發了。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倆每天晚上微信交流一番。但是6號這一天沒有他的動靜。

第二天早晨,我得到他的信息。他說他頭一天很晚才趕回家裡,一路上風聲、電瓶三輪車的發動機聲,再加上風吹寒涼,回到家裡,劉進潮頭昏腦脹,連老婆為他過生日準備的辣子雞也沒有吃成,躺到床上就睡了。

這一天竟然是他的生日。

劉進潮這才告訴我說,昨天恰好是他的生日。沒過成。

劉進潮突然動了感情,在微信語音裡對我說:“早晨起來要出門的時候,她問我還記不記得今天是什麼日子?我沒想起來是我的生日。我還問她,是不是山亭集?她見我真的忘了,就告訴我說,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竟然忘記了。她說要準備為我過生日煮羊肉湯。我還開玩笑說,我是屬羊的,不喝羊肉湯。她就說,那咱們殺雞吃。我還答應了。”

聽他的話音,顯然,劉進潮沒有吃上老婆為他慶生準備的辣子雞心懷愧疚。又過了一會,他突然又說:“我今天才突然感覺,自己已經是五十歲的人了!”

我聽得出他的感慨。人還在路上,正全力往前奔著,突然覺悟到人生已經過午,還有那麼多想法念頭等在未來。

聽得出他的疲倦。何況有事實,生日都沒有過成的疲倦。我們中斷了上午的交流。直到下午,他好象剛剛緩過勁來,才有力氣和我通話詳細說了去嶧城的經過。

從山亭到嶧城底閣的路上,用劉進潮自己的話說,一路風景一路卻根本顧不上看風景,需要趕路。當然他也沒有條件看風景,頭上戴著頭盔呢。這一路,最可怕的是三輪車發出的噪聲太大,開始沒有什麼太強烈的感覺,慢慢的一路走下去,那砰砰的聲音震得耳朵疼,頭暈。再就是涼風厲害,雖然穿的夠厚包裹的夠嚴實,但是走不多久,手還是凍木了。特別是等晚上回到家時,腳都麻木了,也凍腫了。

嶧城的石膏礦基本上都集中在底閣鎮。因為治理的原因,大多數礦都已經停業了。所以劉進潮跑了幾家礦都沒有買到石膏,最後還是托熟人到一家石膏加工廠,去勻了人家自用的五袋。就這樣折騰一天,回到家已經是晚上,累凍交加,連媳婦精心準備的生日晚餐也沒吃上。

直到這天的下午,劉進潮還是不斷地感嘆,真的感受到了年齡的問題。年輕的時候,能夠連續跑個七八個小時的路也不覺得累。這一次去嶧城買石膏,劉進潮顯然是感覺到了從來沒有感覺過的累。但是,即使這樣,他也只說累,沒有說苦。

我就想起我們聊過的,關於趕路的話題。

劉進潮告訴我,自從2002年從魚臺回來以後,他已經換過四輛車,包括三輛電動三輪車,一輛現在正開著的汽車。

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古城乾的好好的,突然選擇離開,回到山亭的原因之一。古城雖好,但畢竟離家太遠。從古城到他在山亭區薄板村的家,兩者相距一百多公里。他的家庭境況前面已經說過,需要他悉心照顧,他因此要頻繁來回於臺兒莊和山亭。何況,為了古城裡的生意,他還要經常北上滕州,東去臨沂進貨。這期間,如果他再接了塑像的活,就又會多一個需要來回跑的點。

進古城的頭一年,劉進潮奔波趕路,硬是跑壞了一輛當年買的嶄新125型的電動三輪車。一輛鐵製的傢伙都能跑報廢,可想它的主人,那一年的奔波和辛苦。

劉進潮專門提到在古城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去臨沂進貨的經歷。

那是他在古城裡過的第一個春節。由於沒有經驗,過春節的備貨不足,大年三十這一天店裡的貨就賣沒了。劉進潮只好大年初一一早就開著他的那輛三輪車,跑300多里路到臨沂的批發城去進貨。趕到批發城時,已經是下午的兩點多鐘。正在家裡快活過年的批發城老闆聽說劉進潮為了進貨大年初一一大早騎三輪車趕過來,十分驚訝,開了他幾句有玩笑,但是看他風塵僕僕的樣子,也十分佩服,立刻陪他到店裡為他備齊了貨。

寒冬臘月,為了生意,坐在毫無遮擋的電動三輪車上風馳電掣地趕300多里路,劉進潮沒覺得苦。

再大的苦也吃過。對於吃苦,劉進潮無所謂。但是,對於奔波過程中遇到過的危險,劉進潮至今心有餘悸。劉進潮也是正常的人,他知道害怕。

也還是冬天裡發生過的事情。2011年的12月,臺兒莊古城月老廟開始建設,古城管委會委託劉進潮為月老廟塑三尊像。劉進潮接到任務後,就到臨沂去進塑像的材料。當時劉進潮開的是一老年踏板三輪車。一早動身去,等備好料回來的時候,天已經很晚了。劉進潮沒有多想,開著車就上了路。

臨沂是國內與義烏齊名的批發城,貨物集散中心。每天的客流、車流十分多。到過臨沂的人自然會有所體會。記得2005年時,我為朋友準備印製一套掛曆,需要到臨沂選紙。到了臨沂才知道,臨沂市內光大型紙張批發市場就有三家。而且每一家的規模大的都叫我合不攏嘴。驚訝之餘,我也知道了臨沂快速發展的原因了。在此不說。

劉進潮當天晚上載貨夜路回來,車到項城南面的時候,天已經黑定了。前面的路上,劉進潮倚仗著一路行駛的都是高速路,自以為高速路寬敞平緩,感覺應該沒有問題。等走到項城南的時候,對面過來了一輛開著遠光燈的大車,會車的一瞬間,大車燈強光照的劉進潮什麼也看不見了。結果就是那麼巧,前方有一堆修路留下的石子。那一瞬間,劉進潮感覺腦袋一陣空白,車子撞上一堆什麼東西騰空而起,在空中翻了一個個兒,把他遠遠的甩出去了。

落地之前,劉進潮就已經知道,出車禍了。

幸虧當時是冬天,衣服穿的厚,還戴著頭盔。等慢慢清醒過來,劉進潮沒敢馬上起來,躺在那裡試試胳膊腿,發覺自己萬幸沒有受傷。藉著來往的汽車光,他看到了自己的三輪車翻倒在不遠處的一堆石頭子兒旁邊。他爮起來,慢慢走過去,艱難的把車翻正,再一點一點把材料重新裝上車。站在扶正的車子旁邊,劉進潮的心裡如翻江倒海般各種念頭不斷出現。後悔,後怕,自責,慶幸,真的感覺是到了鬼門關走了一趟回來了。

回家的路還有很遠。再上車,只有小心翼翼。終於騎到了臺兒莊古城,長舒了一口氣。

從那以後,再開車出門,劉進潮就接受了教訓,晚上只要行駛在路上,只要對面有車,特別是放遠光燈的車,他就把車停下來,靠在路邊停下。

劉進潮告訴我,他現在差不多象敬畏神靈一樣,敬畏那些喜歡開遠光燈的大車。

人生大課題,古人為我們準備好了那麼多的實用教材。在劉進潮身上,所有的“古語雞湯”都能找到驗證。又比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應該慶幸,正是有了三十多年的吃苦拚搏,才有了劉進潮的今天。生活條件在不斷改善,汽車、新家、工作室,更有著可以預期的光明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