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创意设计


《蒹葭》教学创意设计


设计核心词:朦胧美

设计特色:联读法

教学目标:

1.联读秦风中的两首诗歌,感知秦风诗歌特点;

2.指导朗读《蒹葭》,感受朦胧美;

3.细细品读《蒹葭》,发现朦胧美;

4.对比阅读两首诗,欣赏朦胧美。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蒹葭》,感受朦胧美;

2.细细品读《蒹葭》,发现朦胧美;

教学过程:

01知识铺垫

1.这首诗选自《诗经·秦风》。《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

2.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3.秦风中的诗歌,多有一种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例如:《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共三章,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例如:《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shèng)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qióng)瑰(guī)玉佩。

这首诗共两章,《渭阳》描写外甥为舅父送行,赠送礼物表达自己的情意。古人说这是秦穆公的儿子送晋公子重耳回国的诗。送别之际,没有泪眼凄迷,而是送车、送马、送玉佩,表达祝福与期待。

4.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蒹葭》是秦风系列中比较特别的一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整首诗歌与上面两首诗从形式上看,有相似之处,即章法上都采用重章叠句,均是四言,但诗歌的风格却迥然不同,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呈现委婉缠绵的情韵,迷离空灵的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朦胧之美。

《蒹葭》教学创意设计


02.轻柔的读啊,感受朦胧美

朗读训练一:语调轻柔、语速舒缓;

1. 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老师来听一听。

2. 这首诗是在写追求,追寻伊人,那位伊人可是我梦中的心上人,那我们要用舒缓、轻柔的语调来朗读,特别要读好“苍苍”、“一方”、“宛在”这三个位置的延长音。因为这几个词都是体现朦胧之感的,在那深秋的芦苇深处,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伊人,隔着水在那遥远一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宛如在那水的中央。老师读第一章,大家齐读二、三章。

朗读训练二:读出期盼、读出向往;

1.我心中的那位伊人啊,什么时候才能来到你的身旁?我溯洄从之,顺着水流来来回回的找啊,重读这个“从”字,强调寻找过程的艰辛,“道阻且长”,追寻的道路艰难又漫长,重读“阻”与“长”。我不放弃,继续追寻啊,“溯游从之”,可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宛”字重读,把现实架空,追寻的渺茫。指名朗读第一章。

2、按照这样的规律,大家再把二、三章要重读的词标出来,再来齐读。大家对照第一章,很快就能理解第二、三章,因为三章都是表现同一内容,三章其实就是一章。这就是重章叠句。那我们为什么不就只写一章呢?这是因为诗歌传唱一唱三叹,增强抒情效果,变换角度、用反复的方式、变化的手法来增强抒情,特别有一种余韵悠长的美感,也是特别有美感的一种章法结构。

3、听歌曲《蒹葭》,感受其朦胧美的意境。

03.细细的品啊,发现朦胧美

1、疏通字词、读懂大意。

PPT出示注释,学生自说自译全诗: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深青色。

所谓:所念。

伊人:那人,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所在之远。

溯(sù)洄(huí):逆流而上。

从:追寻,追求。

道阻且长: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

晞:干。 已:止、完。

湄:岸边。 涘:水边

跻;高,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右:迂回、弯曲。

坻:水中高地。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从字面意思上看,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如果没有同学举手,则直接进入下一环节。如有同学举手,则先帮助理解诗意。

3.《蒹葭》这首诗,围绕着伊人之美,觅求之难,表达了觅求者的恋情之深,求索之艰。而这种苦恋苦求之情,诗人又用传神之笔,镌刻在了淡雅、朦胧的诗句之中。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诗句来谈一谈,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这首诗的朦胧美呢?

PPT出示:

朦胧:指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或者人所表达的感情思想含蓄。

环境之朦胧。 深秋清晨,晨雾朦胧,蒹葭摇荡……这样的景色,给我们营造出一片苍茫、无限朦胧的景象。特别美好啊!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艺术手法——起兴。先兴他物,再引出要吟咏的对象。伊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款款向我们走来,意境更美了,表达更含蓄了。而且大家观察一下,三章的写法都相同,都是先写景(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再写人,再叙事。

距离之朦胧。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都表现了伊人位置的变化。不管溯洄从之或是溯游从之,始终求而不得,始终可望而不可即。一个“宛”字,更把人推进云里雾里。她在水中央吗?不是。她在“水中坻”吗?不是。她在“水中沚”吗?不是。而是虚无飘渺间,或在寻觅者的心里。

人物之朦胧。就诗中追寻的对象来说,便给我们以无尽的遐想。所谓伊人到底是什么人,她到底有多美?诗中对“伊人”的眉目、模样、身姿无一笔墨涉及,但伊人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神韵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不同的人对于这个伊人都是不同的想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美好的理想等。曹操读《蒹葭》,可能觉得这位伊人就是他想要寻找的贤能之人,李清照读《蒹葭》,可能觉得这位伊人就是先她而去的丈夫赵明诚,我读《蒹葭》,我觉得这位伊人就是我想要追寻的语文课的美好境界,大家读《蒹葭》……

内容之朦胧。我们不知道追求者是什么人,不知道追求者为什么要追寻,也不知道为什么伊人那么难以求得。作者虚化了这些内容,目的是在朦胧中传递一份确定,那就是追求者对于伊人的这份情感是确定。

4.PPT:作者虚化了这些内容,目的是在朦胧中传递一份确定,那就是追求者对于伊人的这份情感是确定。你从哪些语句可以品出这份确定的情感?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不管时间怎么变化,我对伊人的感情没有变。这份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不管在追寻的过程中有多少困难,我追求伊人的初心未改。这份感情经得起风雨的考验。

同学们,这就是《诗经》里美好的爱情。这首《蒹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有朦胧含蓄意境之美,又有上下求索、执着追寻、百折不挠的艺术形象,说不尽的美,真不愧为朦胧诗的开山之作。

《蒹葭》教学创意设计

5.我们当堂背诵。揭示背诵规律:

因为这首诗歌采用的是重章叠句,老师发现我以前的学生特别容易弄混,今天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你只要知道了这个秘密,保证你能一字不错的背下来。

第一章:霜(shuāng) 方(fāng) 长(cháng) 央(yāng)

发现:全部都押“ang”韵。

第二章: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发现:不完全押韵,但声调都是“平声”。

第三章:已(yǐ) 涘(sì) 右(yòu) 沚(zhǐ)

发现:不完全押韵,但声调都是“仄声”。

记住这个规律以后,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来背诵了。

04.对比着悟啊,欣赏朦胧美

1.《蒹葭》作为朦胧诗的开山之作,历经千年,诗人们不断的发展,朦胧诗已成为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舒婷、北岛、顾城、食指都是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我们一起来欣赏顾城写的《远和近》。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2.此诗与《蒹葭》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和你的距离,不正是《蒹葭》诗中追寻者与伊人之间的距离吗?不正像《蒹葭》诗一样的朦胧吗?正是这份朦胧,能给读者带来很多联想,唤起共鸣。它短小精悍的外质包裹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伊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我"和"你"。

在《在水一方》的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