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炒盲盒、炒Lo裙:熱得快,涼得也快炒鞋、炒盲盒涼得快

炒鞋、炒盲盒、炒Lo(Lolita)裙,時下最熱的三大“炒”貨著實讓不少人為此盡折腰包。如果說炒鞋炒的是新潮,盲盒炒的是心跳,那炒Lo裙,則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投機“湊熱鬧”了。

  亞文化分服裝產業一杯羹

  Lolita洋裝風格的形成,最早受到了歐洲維多利亞和洛可可風格的影響,後在日本逐漸形成風尚,近十年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很快就受到了一眾“有錢有顏”小姐姐們的喜愛。從圈層文化轉戰服裝銷售市場,Lolita時尚衍生出的服裝產業在淘寶、閒魚等交易平臺上,拍出了遠超原本標價數十甚至數百倍的高價。

  雖然是小眾文化,Lo圈卻有極強的身份認同感,還自成了一套專業暗語及等級分明的圈內鄙視鏈:在Lolita茶會也就是Lo圈的聚會活動上,穿日牌(日本品牌)的Lo娘(穿Lo裙的人)看不起國產的,穿國產的看不起山寨的。因此,經營時間久、設計製作經驗更為豐富的日牌,在價格上也處於Lo裙的頂端,平均價格在千元以上。再加上最受歡迎的限量款的少量生產,時常營造出一裙難求的盛況。

  國牌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品牌創建者通常兼具設計師和賣家雙重身份。90後女孩“並不軟的軟喵子”是一名資深Lo娘,在購買了數十條Lo裙之後,她決定創建自己的Lo裙品牌。如今,她的個人微博和品牌粉絲達到近50萬,店鋪年銷售量超過2萬條。

  “相較於日本代購,國牌在價格和售後方面明顯更有優勢,設計上也完全不輸日牌。買家可以就裙子的樣式直接與我們溝通,根據她們的想法我會對裙裝進行更個性化的定製,以滿足她們的需求。”經過6年的摸索,“並不軟的軟喵子”對國牌Lo裙與日牌的競爭上,顯然有極高的自信。

  產量大、全版照抄日牌的山寨Lo裙,則多受到學生族青睞。與此同時,也會遭到其他Lo孃的強烈鄙視。前段時間,網上一段穿山寨Lo裙的小學生街頭遭到其他Lo裙粉絲辱罵的視頻,就在網上引起熱議。

  而在Lo娘看來,那些炒Lo裙的人與“穿山甲”(穿山寨Lo裝的人)一樣處於Lo圈鄙視鏈的底端。

  “炒”Lo裙,生財自有門道?

  那麼,炒Lo裙為何現在如此火熱呢?

  首先,Lo裙銷售有一套有別於普通服裝的販售模式——限時限量。因為受眾窄、銷量小,商家會採用定金尾款制,測試市場反饋,規避商品滯銷帶來的虧損。定金的比例通常在全價的30%左右,一些特別火熱的萌款甚至會出現全款預售的情況。

  供求失衡的市場特性,讓黃牛有了乘虛而入的餘地。在Lo裙二手交易市場上,黃牛會搶先購置熱門店鋪的上新款,再以高價掛到平臺上售賣,那些急於購裙又沒搶到的普通消費者只好心甘情願地做超高差價的“接盤手”,乖乖被宰。

  這套穿膩了,就轉手賣出去,或者交換其他心儀的Lo裙。消費者非理性的消費理念,也是Lo裙時常被拍出天價的一個原因。閒魚上,有人甚至不惜以2萬元的高價買回曾經因“年少不懂事”轉出的裙子。可以說,Lo裙價格的增幅規律基本無跡可尋,完全倚靠裙款的火熱度與數量多少決定。

  當店家不再版,衣服就處於“絕版”的狀態,數量越稀缺,價格也越炒越高。用股票原理來總結,這是個非常容易操盤控盤、囤貨居奇的非標準市場。

  但仍然有人從Lo裙中炒出了樂趣,在網上分享了她的炒Lo裙經驗:首先要有一雙“慧眼”,能發現具有潛在升值空間的萌款爆款;找準時機,果斷下手,在大家未注意到以前搶先囤貨;鎖貨後,等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再以限量的方式高價出售。

  黃牛需具備一定的Lo圈背景,還要符合Lo孃的審美,如此高的炒作門檻,足以證明炒Lo裙只不過是一場價格虛高、瞄準非理性消費心理的投機“狂歡”。一旦判斷失誤,滯銷的貨款無從出手,就只能栽在自己手裡,或虧本轉賣。

  賣“福袋”也是Lo圈銷售的一大賣點。福袋類似於Lo裙的大禮包,一般包含一條或幾條裙子,還有一些配套的裝飾,如髮夾、項鍊、包袋等等,價位也因福袋內的產品數量多少、價值高低而有所區別。不同於炒盲盒,商家多會在福袋的商品描述中介紹內含哪些產品,服裝樣式更好看的福袋,顯然會遭到更多Lo孃的搶購。

  一旦這些性價比更高的福袋落入黃牛手裡,價格又將飆升,羊毛最後還是在買家身上薅。

  亂象叢生,頂點或將成終點

  談及炒Lo裙,上班族MOR對此深惡痛絕,“那些人,一定不是真正喜歡Lolita的人,只是將別人的喜歡和愛好當成了賺錢的商機”。裙子有價,真正的喜歡卻是無價的。正是抓住了Lo娘出於喜愛,不計價錢高低地購置Lo裙的消費心理,炒Lo裙的投機者從中發掘了有利可圖的商機。

  “並不軟的軟喵子”也認為炒Lo裙並非長久之計,她表示,穿Lo裙本來就是一個愛好和正常的購物需求,更何況這裡面並沒有太多利潤,現在卻變成了一條產業鏈,市場泡沫大,只會是“熱得快,涼得也快”。

  觀察Lo裙的消費群體會發現,她們多為90後、00後還在上學或者初入職場的年輕女性,入坑快跳坑也快也成為了Lo圈的買家特點之一。短暫的新鮮感過後, 一點小小的理由,都有可能成為她們跳坑的原因。

  剛上大一的“一鍋”,在入坑Lo圈兩年後,就決定跳坑了,“Lo裙太不日常了。我可能一條裙子只會穿個兩三次,就再找不到合適的場合穿。閒置在衣櫃佔地方,賣不出去又只能自己虧錢”。

  相比Lo裙,穿潮鞋的群體範圍更廣,即使是非收集限量款愛好的資深鞋迷,也可能因為跟風或者款式而購入限量款球鞋。但是Lo裙的受眾小,Lo娘們因為Lo圈文化對入圈又有著極高的要求和極為隨性的態度,因而難以形成穩定的炒作規模。

  有專家指出,“炒裙子”現象背後的動因仍是資本瘋狂炒作所致,無論炒什麼、怎麼炒,都是伴隨著高風險的市場投機行為。等泡沫退去,在時尚風向和市場審美不斷變化的當下,預計很快就會破裂。被裙子、球鞋“套牢”者,或將欲哭無淚。

  在潮鞋市場“炒”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有人曾潑下冷水:鞋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炒的。Lo裙,也應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