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久見,家人不是你的出氣筒

4月8日,春暖花開,武漢“重啟”。經過76天的全城封閉,武漢終於迎來解封,

熱乾麵回來了,熙熙攘攘的街道回來了,令人懷念的堵車也回來了……


但同樣的,伴隨著全國各地解禁解封的,還有那些令人不太愉快的內容迅速佔據視野,比如離婚預約飽滿、夫妻矛盾升級、婆媳關係惡化、親子關係堪憂……居家隔離導致的高度重疊的家庭生活,讓很多家庭的內部矛盾都爆發出來,毫不起眼的雞毛蒜皮就能引發一場家庭“戰爭”,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活久見,家人不是你的出氣筒

身處武漢的小薇(化名),因為媽媽對孩子過分寵溺,從最開始的嘗試溝通,到最後互相冷戰,不許孩子跟外婆獨處一室,就這樣熬了幾十天。4月8日這天,小薇毅然決然的拿起行李箱,頭也不回的離開孃家


遠在東北的一對夫妻,丈夫嫌棄妻子面對疫情太過謹小慎微,堅持串門、遛彎、打麻將,忍無可忍的妻子,將自己和丈夫強行隔離,一個溫馨的兩居室,變成了冷冰冰的隔離間。丈夫從開始時候的不理解,逐漸的發現“事兒大了”,兩人做飯都是分時間段進行。直至隔離結束,妻子才跟丈夫說了6個字:“去民政局,離婚!”

活久見,家人不是你的出氣筒

同樣不消停的,還有那些因為疫情無限延長假期的學生們。今年41歲的王姐有一個12歲的兒子,平時兒子雖然調皮,但不乏母慈子孝。但是面對長長的假期,兒子變本加厲的依賴遊戲打發時間,王姐幾次叫停但是收效甚微,氣急之下摔了手機、砸掉了兒子用壓歲錢買的X-BOX,家庭大戰一觸即發,丈夫從中斡旋良久,換來現在母子不同桌、平時不說話的局面


其實對於林林總總出現的矛盾,心理專家早就有了相對應的建議,疫情期間緊張、焦慮、心煩、恐懼等應激心理反應會影響家庭關係,家人之間需要彼此分擔、共同合作、共同經營家庭環境,此時更需要理解和尊重家人的情緒

活久見,家人不是你的出氣筒

但這時又會有另一個聲音出現: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沒錯,每個家庭環境不同,一個“藥方”不可能包治百病,往往家庭矛盾的雙方,關注的僅僅只是自身受到的一萬點暴擊,根本不會考慮對方的感受,更別提尊重家人的情緒。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在此時變得蒼白無力


誠然,突如其來的疫情,最容易被感染的是情緒,大把的時間換來的是大量的信息累積,新聞報道、道聽途說、心理猜測、斷章取義,都會影響自身情緒的方向,從而影響家人,甚至升級為家庭矛盾。

活久見,家人不是你的出氣筒

而往往這個時候,每一位家庭成員需要做的,不是將這些情緒傳遞給家人,而是需要一個自身轉化的過程,說白了就是用“情緒管理”來規避自己的壞情緒。在理解和完全接納自己情緒的前提下,能夠用理性去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行動。當我們自身強大到能夠對情緒拿捏的分毫不差的時候,你就會驚奇的發現,原來所謂的圓融家庭環境是那麼簡單


當然了,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我們不妨嘗試一下這些方式,來促進自己對情緒的管理能力。疫情當下,情緒管理越發重要,在疫情解除以後,良好的情緒管理,也會成為我們大家生活和工作過程中重要的能力。那些平時讓你覺得“靠譜兒”、“有擔當”的人,其實都是情緒管理的高手,我們自己何不嘗試一下呢?

活久見,家人不是你的出氣筒

1 / 管住嘴,慢下來

聽比說重要,博大的中國語言文化,讓語氣、語境、頓挫方式、面部表情都成了表達情緒的窗口,要注重話語背後的情緒訴求,才能不被字面意思所困擾


2 / 先管情緒,再講事情

每個人都有被誤會的經歷,誤會的根源在於表達的不完全,在於內在轉化和情緒輸出的不協調,往根兒上講,還是在於表述過程中情緒的拿捏。不要著急表達,先理解問題再說,如今那麼多脫口秀節目和意見領袖的演講,能夠感染每一個聽眾,其核心就是情緒的把控


3 / 爆發前懸崖勒馬

當情緒處在臨界點,感覺自己要爆炸的時候,先對自己叫停,深呼吸或是數上20個數字再開口,情緒的傷害性通常都會降低不少。

活久見,家人不是你的出氣筒


4 / 別人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

嘗試直接表達最核心內容,不要前世今生講一大堆而不知所云。

別想著自己啥都不說對方就能明白你的想法,這種情況只會讓雙方陷入互相猜心思的漩渦。不信嗎?那回想一下你追女孩的過程,前期的殷勤、貼心和悄悄話,不就是為了最終那天大膽說一句“做我女朋友吧”!


5 / 學會讓人格成長

情緒管理的最終奧義,在於構建自身人格的大廈,在人格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情緒管理會越來越得心應手。當我們自己真的成為那個真實的自己,與他人相處溝通就不再是任何問題或是障礙。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