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的“教之學問”和“教與學的關係”

“教學”不等於“教+學”,而是“教×學”,即教與學互動融合,二者成為一個緊密聯繫的過程體系。這裡結合自己作為博士生導師和主講“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的經歷,著重討論一下“教之學問”和“教與學的關係”等問題。

一、教之學問

“教”確實是一門學問,而且是大學問,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好的科學家不見得是好的教育家,但好的教育家一定是好的科學家。

“教之學問”不外乎“教什麼”和“怎樣教”兩個問題。

1.教什麼

用孔子的話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用通俗語言來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這裡包括三重意思,且每重意思先後有序,不能顛倒:

第一,教學生如何做人;

第二,教學生如何做事;

第三,教學生學會學習,會做學問。

一般教師在討論教什麼的時候都強調要“授之以漁”而不要、不僅僅要“授之以魚”。“授之以漁”確實比“授之以魚”高明,但也只是孔子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中的“授業”層面,遠不是“教什麼”的全部,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傳道”,即“做人”。

為此,我認為,教育可以分成三個境界:

低水平的教學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即授之以魚;

中等水平的教學是傳授知識和方法,即授之以漁;

高水平的教學是點燃火炬、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生一起成長——熱愛是最好的老師。

為此,我給女博士生提出三點要求: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做女人,第三是做女學者。相應地對男博士生則是:做人、做男人、做男學者。順序不能顛倒。所以,當一個女博士生博二懷孕後,我馬上支持她先做個好媽媽,然後再做博士,延期畢業。另一個男博士生讀博期間,愛人患疑難重病,我也支持他先陪家人治病,做好丈夫,攻讀博士學位的事以後再說。

2.怎麼教

教學是一門藝術。孔子說過要“因材施教”,即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佈置不同的學習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對於研究生、博士生的教育,因為人數少,老師可以而且也必須採取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讓他們學習不同的內容,甚至朝不同的方向發展。

但對於本科生教學而言則很困難。

一是基礎課上課的學生多,顧不過來;

二是專業課的課時少,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的情況。

否則的話,必然造成課程內容的碎片化,一學期下來,學生都不知道這門課的基本要求。

為此,我在本科生“區域分析與規劃”課上,在課堂講授以外,儘量為學生提供多重選擇的機會,儘量照顧到學生的興趣和特點。

一是在每單元之後,都提出幾個思考題供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二是課後作業多佈置幾個,讓學生選做(只做一個即可);

三是在期末考試內容和方式方面,根據學生的意見,有時甚至就讓學生研究其家鄉的發展和規劃問題;

這樣下來,既可以促進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熱情,也給學生留下很大的自由發揮的餘地。所以,每年聽我課的學生中,都有不少學生畢業後想回家鄉工作,用學到的知識奉獻社會,幫助家鄉發展;每學年都有本科生的課程論文在國內期刊上公開發表,很多學生也因此獲得了保送北大、清華和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的資格。

經過30多年的探索和思索,我感到“怎樣教”有四招:

第一招:欲教先交——先做朋友再作先生。

老舍說“多年父子成兄弟”,我則認為“多年師生成朋友”。要想教育學生,教好學生,先與學生做朋友,先交心,再教知識。學生喜歡你才能喜歡聽你的課,才能接受你的觀點。教育不是教訓,也不是教導,而是引導、開導、啟迪。多引導,多鼓勵,少批評,不挖苦學生。變教導為鼓勵,變批評為激勵。

第二招:懷著平等的心態處理師生關係。

在人格上,師生平等,不是師道尊嚴;沒有壞學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師。試圖用師道尊嚴的辦法建立自己的威信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實際上,你越平易近人,學生越喜歡你,越尊敬你,越崇拜你。

當然,教師也不能媚俗,更不能低俗。否則,學生也是瞧不起你的。

所以,學生都喜歡我,每年保送或報考我的學生都特別多,最多時招收3名博士,報考者達到36名,是當年北京師範大學單個導師報名學生之最。選學我主講課程的學生,也是年年達到上限,總是不得不在開學後再通過教務部門特批增加名額。

第三招:以學生為本。

教學以學生為本而不能只以教師為本,更不能以管理者為本。

以學生為本就是以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為本,而不是被動遷就;

以學生為本就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多理解,多諒解,多幫助,少指責,不挖苦學生;

以學生為本就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志向,因材施教,通過引導使其成人成才。

2006 年我招收了 3 個博士生,他們分別來自不同學校,學科背景也不一樣——有的擅長城市規劃,有的擅長區域經濟,有的擅長周易風水和人地關係。我則鼓勵他們開發自己的興趣,發揮各自的特長,參照學校的標準,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不侷限於我的“區域規劃和旅遊規劃”領域。結果他們都順利畢業了,並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為學術研究的骨幹。

第四招:點燃學生的激情。

學生不是嗷嗷待哺的鴨子,而是等待點燃的火炬。

不論你的知識多麼淵博,你教給學生的東西永遠是有限的,特別是在當今知識爆炸和數字資料滿天飛的大背景下更是如此。

知識日新月異,即便你教給他們很多,到實踐中也不夠用,也要重新學習。

所有的知識和能力,都是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的,而不是老師灌輸給他們的。

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他喜歡,只要他願意,只要他肯於下功夫,他就能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在地理學、旅遊學等領域。而我所從事的科研和教學中,恰恰大部分是此類知識。

二、教與學的關係

1.先學後教,不斷進步

要當先生先當學生——要想教好必須首先學好;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擁有一桶水。所以,作為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一個人不學習,沒有資格當老師。教師要高瞻遠矚,博大精深。

現在學生求知渠道很多,信息很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孤陋寡聞,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學不好(這一點也要有自知之明),但學習要比不學習強。不管是一大步還是一小步,都是進步。“日積月累點滴在,三年五載即可觀;人間哪有參天樹,一土一石堆成山”(我當年在大學學習時的自勉詩),就是這個道理。

2.教而學之,努力提高

包括這樣幾層含義:

通過“教”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自己;

向學生學習,通過師生互動來促進自己和學生共同進步;

不斷總結以往教學的經驗教訓,以免少犯錯誤,提高教學的效益與效率。

學無止境,教無止境;“學—教—學—教”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在學問上,只有先學和後學,即所謂的“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沒有尊貴與低賤;向學生學習並不丟人,而且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教學相長,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值得尊重和學習的東西。

善於向學生學習才是一位稱職的老師;善於發掘學生優點和特長的老師,才是高水平的老師;和學生一起成長,才是偉大的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