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獨孤的大多數》:以主動者的姿態,堅守普世的大音

一.朱大可與王小波

最初看到《孤獨的大多數》的書名時,一下子就聯想到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在書裡寫到“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沉默的大多數...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能力,或則沒有機會說話,還有人有些隱情不變說話,還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於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

王小波自稱為沉默的大多數中一員,在他所處的時代,因各種因素對社會的死角和醜惡,保持沉默,產生了一種萬馬齊喑的局面。沉默很多時候並不是默許,沉默是比麻木和矇昧更加痛苦的狀態,尤其是清醒而又處於失聲。

朱大可《獨孤的大多數》:以主動者的姿態,堅守普世的大音

二.孤獨與大多數

而沉默的大多數又是否屬於孤獨的大多數呢?

我想這兩者是相互交叉的。從作者的角度來看,我想他屬於沉默的小部分中孤獨的大多數。不可否認,作家在現在網絡橫生的年代,已經成為了誰都可以跨入的低門檻行列,但是真正可以成為喊出孤獨話語的作家,卻是每個時代面臨共同的困境。寥寥無幾,發出普世大音的更加是微乎其微。

在歷史的維度裡,每個時代都是一段滾滾而去的河段,充滿了各種喧囂,但是隻有那麼幾根長出文學該有的碧綠的水草,在動盪水波里飄搖吶喊。文學的公共性始於作家的獨立思考,只有精神孤寂的作家才有可能寫出絕響。如果說懷有慈悲感和社會良心的作家願意保持於喧囂的世界之外,處於地偏心遠的狀態,用一種獨立的眼光看待批判這個社會出現的缺角,於存在卻不合理的現象的反面唱反調,這個社會還有向正面快速進軍的可能性。朱大可的書名為《孤獨的大多數》,我想是對這個時代批判和無奈之餘的期待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多數不會因時代的風沙而埋沒,又何況是像朱大可這樣的大多數呢?

朱大可《獨孤的大多數》:以主動者的姿態,堅守普世的大音

孤獨是一種被動和主動結合的姿態。我們的時代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爆炸的時代,耳邊充斥著各種叫嚷和理論,各種文化現象爭相亮相又迅速退臺。正如朱大可先生書中提到的,很多文化現象出現曇花一現,甚至來不及起名字,就消失的無影無蹤。雖然他們存活的時間很短,但是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一方面這種文化現象反映了時代和人們心理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生活。這個時代,70後到00後都有話語權力,我們正歷經著各種變革和社會變化。網絡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文化的製造者和評論者,文化的流程具有大眾化和全民化,這無疑中就削弱了某些文化機構的評判權利,精英文化也走進了象牙塔,面臨著各種窘境。

網絡雖然給每個人暢所欲言的機會,也的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說微博事實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的監管作用。但是這裡面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是如朱大可先生說,網絡語言充斥變種的語言暴力,比如說一些用諧音方式出現的各種動物“河蟹”。這種語言暴力無形中對精英文化和社會現實進行調侃和解構。二在暢所欲言的瘋狂和叫囂中,事物的客觀性難以被尊重,當然也包括網民自己的隱私權等。從網絡的屏蔽詞彙庫可以看出,其實網絡監管無時不刻在管理和規範話語,這是一場博弈,也是一場矛盾,事物在矛盾中發展,於是各種網絡現象還會層出不窮。三網絡的普遍性和對大眾口味的遷就到底會帶來什麼?是全民欣賞水品的上升還是下降?掌控大眾的審美是愚昧的,而被大眾審美所控制的文化產品卻是危險的。這原是文學理論是“作家—作品—讀者”的關係,現在更加明顯的是,在網絡文學中,“讀者批評”佔了優勢。這造成了寫手揣摩大眾需求。因此網絡寫手前浪撲後浪,讀者需要刺激的,有需求便有生產,於是出現了很多文化垃圾,正如朱大可先生說的“文化毒奶”中的一種。甄別和奮力呼喊,拯救部分人的閱讀水品的人在網絡洪流中顯得如一介浮游。我想這表示孤獨的“大多數”的孤獨的原因吧。畢竟能夠忍住經濟誘惑的純為了文學寫作的文化創作是少數。

朱大可《獨孤的大多數》:以主動者的姿態,堅守普世的大音

孤獨是被動的,但是也是一種主動者的姿態。如朱大可先生。如果沒有那麼多的人云亦云和盲目追隨,那麼又怎麼能顯示出少數者的特別,又怎麼能顯示出少數者創作的價值,無論是什麼文學樣式,無論是哪個時代,總有那麼一批不屈不撓,甚至用死亡來論述對這個社會良心的呼喊的人,因此他們的思想通過對彼此的作品的欣賞和讚賞,結成了跨越地域和時空的蛛網。大二古代文學史教授戴建業老師跟我們講解魏晉風骨時,提到了人格和骨氣。他說,前段時間,又有一位上海的教授跳樓。跳樓的往往是高級知識分子,因為看清了這個社會某些死角,而又無力改變。因此讀到《孤獨的大多數》的時候,我不禁想到了海子,還有張中曉的《無夢樓隨筆》,還有魯迅。文化大師之間的文學批評是健康而光明磊落的。這些來自不同時空地域的或理性或感性的抒發,集成了孤獨的“大多數”。

很慶幸讀了中文系,很慶幸看到了這本書。說實話,如果不懂一點文學理論,對於某些章節,很難理解。曾經將這本書推薦給我一個讀大專機械化專業的同學,一個星期後,他說讀了此書後覺得以前看事情太淺,審美標準太低。某些章節他由於理解能力有限,實在是難以啃下來。相比於朱大可,曾經讓他十分敬佩的韓寒顯得專業理論不夠。對於文化評論,以及受眾群體,專業和非專業,理論程度差別很大。

這本書的受眾群體是有限的,這普世的大音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對於全日制中文本科生來說,理解程度也不甚相同。雖然在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理論課上學習到了很多理論,但是卻從未用理論看待社會問題。讀到此書,是我心靈一次震撼,和對我學習的理論的一次震盪。如我一樣,太多人看到了這個社會的文化現象,但是卻不夠敏感,也缺乏一定的感悟力。以繁體字被簡體字取代的事情來說。在上古代漢語時,我們被要求認繁體字和學會書寫,怨聲載道一片,從小認簡體字的我們,早就割斷了繁體字那聯繫古典文化的血脈。讀《說文解字》,學習《訓詁學》,初步瞭解古代漢字的奧妙,搞清楚自己名字來源喜悅中帶著一種無法掩蓋的悲感,於是找來了繁體字書來看,細細品味一道美味的又微澀的菜。

中國的平均每人的閱讀量相對於某些國家來說比較低,要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修養,光靠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規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的國民不斷閱讀,視野開闊了,堅持原則而又懂得寬容,讀者能細細咀嚼文化精品,作者變得純粹。那麼孤獨的便不孤獨,大多數也能真正成為大多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