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囧妈》:我们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中国式妈妈

2020魔幻的开局,疫情的蔓延与人们的恐慌,为了减少人群聚集,避免引发额外风险,包括徐峥导演《囧妈》在内的多部春节档影片,都宣布撤档。习惯了大年初一携全家老少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个春节只能宅在家,过了一个很特殊的年。我们家看《囧妈》很有仪式感,用手机投屏到电视上,一家人在沙发上坐得整整齐齐,准备好了瓜子、辣条、水果,在家看电影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意吃东西、暂停去厕所、互相讨论聊天,但这也是在影院观影但大忌,没有了沉浸式观影体验,也没有了与其他观众开怀大笑的热闹,思路很容易被打断,不能专心看完一部片。


电影《囧妈》:我们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中国式妈妈

我自己看了一遍,又跟着家人看一遍,看完没有预想中的搞笑,反而多了几分温情和思考,影片中徐峥的妈妈“卢小花”,不就是我们最常见的中国式妈妈么,怕你饿着,怕你营养不均衡,不停给你喂吃的,怕你冷着,不是叫穿衣服就是盖被子。不论你年龄多大,在妈妈眼里依旧是个孩子。中国家庭中很多担负重担的父母都是任劳任怨,一心希望子女过得好就行了,而不顾自己的感受。他们一味付出,看似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但又时时刻刻束缚着孩子。


电影《囧妈》:我们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中国式妈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们对儿女今后对一切也不应干涉。小时不懂事做父母对多关注引导鼓励,长大了父母必须放手孩子的人生自己做主,父母能做的只是提醒,或在关键时刻帮一把。但大多数中国父母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这样做,特别是老一代父母,无论子女多大,他们也会动辄打骂,行使父母权威,从儿女的学业到生活,巴不得全部安排好,结婚不结婚,生不生孩子,催生二胎,什么事都要包办,中国的父母似乎都活成了焦虑型性格,可父母的付出和牺牲却没有换来想要的好日子,反而造成很多亲子关系的困局。

【我是你妈,我是为了你好】

中国式父母习惯于以爱之名绑架孩子,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又或者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我是你妈,我是为了你好”,但却没有想过是不是孩子想要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由于不同的时代产生的鸿沟,父母还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而孩子各方面的自我意识随着教育程度的加深逐渐增强和扩大,他们很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是非观念也算清晰了。柴静的杨永信专访,问一位母亲,为何要将孩子送到杨永信那里去做治疗,哪怕知道是电击。母亲说:“我实在没有办法了,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电影《囧妈》:我们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中国式妈妈

【保姆式的母爱】

在我小时候,我的吃饭问题是我妈的头等愁事,我不仅食欲不好,而且还严重挑食,牛奶鸡蛋青菜一概不吃,我妈怕我不吃饿着,就开始喂饭,结果一喂就灭蝇回头路了,每餐饭至少1~2小时才喂完,还不是老实坐在凳子吃的,而是追着我屁股让我边玩边吃的,我印象中到幼儿园还是如此,因为每次到饭点,我总是不饿。不仅吃饭问题,我从小几乎没做过任何家务劳动,有危险的可能就不会让我参与一些活动,直到我长大成家,家务活我也很少做。父母做的越多,孩子变得越懒,越不愿意承担。现在我儿子1岁半,我和我妈一起带,有了小时候带我的苦累,所以对我儿子,总算是该立规矩就立,吃饭只能坐在自己的餐桌上认真吃,不能边吃变玩玩具看电视,现在我儿子吃饭特别乖,一说开饭啦,就自己跑来做好,1岁多的小人儿饭量比我还大;换完的尿不湿自己主动扔垃圾桶;有垃圾掉在地上或捡起来放垃圾桶;自己的玩具玩完会收好放回原味······我很感谢妈妈,帮我把孩子带得那么好,现在懒得依然只有我,我也会努力给孩子做好榜样。


电影《囧妈》:我们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中国式妈妈

我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庇护下长大的,没有做过什么家务,也没有受过太多的苦,直到成年有了孩子,还是依赖父母。其实在我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因为其他原因,我一个人带了孩子3个月,喂奶、换尿布、洗澡、哄睡、带去买菜……都是一个人完成的,独立生活也可以过得很好。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就离开了我的身体,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是个独立的人。90后父母,接受了很多新育儿观念,希望我们都不会活成中国式父母,而是学会放手,爱他,更要有距离的爱,有边界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