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塊莖機械傷產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馬鈴薯塊莖機械傷是生產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涉及到生產過程的多個環節。只有嚴格把關,從細節抓起,全程控制,才能有效解決問題。馬鈴薯塊莖機械傷的產生原因較為簡單,其相應的防止措施並不複雜,也不需要增加額外的生產成本,關鍵是要求管理者和生產者具有高度的質量意識和責任感。

一 、馬鈴薯塊莖機械傷概念

機械傷是指各種外力作用於塊莖,輕者造成塊莖周皮局部脫落,一般稱作“蹭皮”;重者傷及薯肉,常稱作“機傷”。外力一般包括撞擊、摩擦、切割、重壓等。

二、馬鈴薯塊莖機械傷的危害

較輕的馬鈴薯塊莖機械傷,可導致局部組織細胞內的酪氨酸等酚類物質,在酶促氧化作用下變為暗褐色或黑色,影響塊莖外觀,降低塊莖商品屬性。重者傷及薯肉後,塊莖內部液體滲出(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當粘附到致病菌並遇有適宜外界環境條件,病菌孢子被激活,即從傷口處侵入塊莖引起多種病害,如馬鈴薯幹腐病、溼腐病、軟腐病、黑脛病等,在貯藏期間造成爛窖。嚴重時塊莖窖藏腐爛率達60%以上,以致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作為種薯生產企業,如將帶病種薯出售,會不可避免地招致客戶索賠,對企業形象和聲譽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三、塊莖機械傷產生原因

(一)生理性原因

1、生育期不足

由於播種較晚,未達到本品種所要求的生育天數,塊莖生理成熟度較差,薯皮幼嫩,不耐外力碰撞。

2、停水、殺秧偏晚

馬鈴薯收穫前停水晚,田間溼度大,塊莖含水量高;殺秧偏晚,塊莖周皮沒有足夠的硬化時間。

3、氮營養過剩

馬鈴薯生育後期氮素肥料施用偏多,導致莖葉徒長,地上部莖葉與地下部塊莖生長失衡,塊莖幹物質積累少,薯塊幼嫩。

4、施肥失衡

鈣是構成植物細胞壁的重要元素之一,對塊莖的色澤、薯形及周皮木栓化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馬鈴薯是需肥量大的高產作物,無論經濟產量還是生物產量在各種農作物中首列前茅。種植馬鈴薯每年從土壤中帶走大量礦物質營養,加之多年連作,同種養分消耗更大。每生產一噸馬鈴薯塊莖需純鈣約0.64公斤,居馬鈴薯所需中量元素的首位。但我們在以往的施肥習慣中,對鈣肥的施入很少或沒有,以致土壤缺鈣。

5、陰雨天偏多

馬鈴薯生育後期,陰雨天偏多,日照時間不足,光合產物積累少,塊莖含水多,稚嫩。

(二)物理性原因

1、石塊撞擊

種植地塊石頭多,在機械收穫過程中,石塊和薯塊在傳送鏈條上多次碰撞,進而產生機械傷。特別是稜角尖銳的石塊,對塊莖傷害更大。

2、田間坷垃多

土層缺水乾硬,收穫作業時產生大量的坷垃,與塊莖相互摩擦、碰撞,產生機械傷。在粘性偏大的地塊,更容易發生此現象。

3、裝卸撞擊

使用自卸車裝運馬鈴薯,由於裝卸車時落差較大,塊莖與塊莖、石頭、土塊相互撞擊,產生機械傷。

4、掘土鏟切割

馬鈴薯收穫時掘薯深度不夠,掘土鏟切割薯塊。

5、塊莖與鏈條撞擊

收穫機傳送帶鏈條振動控制調節失當,傳送帶上的土墊提前漏掉,造成塊莖與鏈條直接滾動與撞擊,形成機械傷。

6、鏈條缺乏緩衝

收穫機傳送鏈條外部無橡膠層包裹,彈性小,缺乏緩衝作用,塊莖與之撞擊造成機械傷。

7、凍土與塊莖撞擊

收穫期偏晚或收穫進度慢,遭遇冰凍天氣,表層土壤凍結,如土壤未及消融就進行收穫作業,則凍結土塊與塊莖在收穫過稱中相互撞擊,產生傷痕。

8、包裝袋中摩擦

人工撿拾裝袋時,裝袋不滿,薯塊在裝卸堆垛過程中,相互摩擦幾率增大,造成蹭皮。

9、野蠻裝卸

裝卸工野蠻裝卸或在薯袋、薯堆上踏踩,產生機械傷。

10、傳送機械撞擊

薯塊入庫時傳送機械終端落差大,造成塊莖相互撞擊。

11、重壓致傷

薯塊在儲庫內堆積過高,在重力作用下,薯塊受壓產生裂縫或壓傷。

12、收穫機零部件破損

收穫機本身零部件破(磨)損,產生翹裂,當種薯通過時,蹭傷或切割塊莖。

13、殺秧傷薯

殺秧時,殺秧機刀片過低,傷及表面土層的塊莖。

四、防止塊莖機械傷的措施

(一)、針對生理性機械傷的應對措施

1、促進塊莖生理成熟

在馬鈴薯播種時期內儘量早播,並在短期內完成播種任務,使馬鈴薯在收穫時達到塊莖生理成熟。

2、播前困種、曬種或催芽

種薯在播前15-40天出窖,作困種、曬種或催芽處理,可縮短出苗時間,延長生育期,以提高塊莖生理成熟度(此措施對晚熟品種更有必要)。

3、適度控水、適期殺秧

在馬鈴薯生育後期(澱粉積累期),田間最大持水量控制在60%左右,殺秧時控制在50%。一旦收穫期確定,由此前推10天殺秧;沙性土由此前推20天停水;粘性土前推25天停水,不得灌溉。

4、後期慎用氮素化肥

生育後期不可過量使用氮素化肥,以免莖葉徒長。此期使用鉀肥應選擇硫酸鉀,避免使用硝酸鉀,因其含氮13.5%。

5、增施鈣肥

平衡施肥,增施含鈣肥料,如過磷酸鈣、硝酸鈣鎂或含鈣葉面肥。

(二)、針對物理性機械傷的應對措施

1、撿淨石塊

凡是石頭多的地塊,用撿石頭機或人工撿拾,務必撿淨石塊。

2、避免產生坷垃

如收穫時土層過幹,收穫前可用80%的速度噴灌田塊一次,使結薯土層達到松、散、細、潤的狀態,如此收穫時不致產生坷垃。

3、晾曬塊莖

將挖出的薯塊先晾曬1-2小時左右,晾乾塊莖表面水分後再裝袋。

4、調整收穫機掘薯深度

收穫前先測量馬鈴薯結薯層的平均深度,在此基礎上再增加3-5釐米即為適宜的挖掘深度。收穫時檢查塊莖是否全部挖出或產生破損,適時調整挖掘深度。

5、調整收穫機傳送鏈

檢查傳送鏈上留有土墊的厚度,厚度以不造成塊莖直接碰撞傳送鏈條造成破皮,也不由於過厚造成挖掘後的塊莖被土掩蓋為準。可以通過調整牽引車的車速、液壓調節杆及收穫機的振動裝置等以達到最佳的收穫效果。

6、鏈條包裹橡膠

選購傳送鏈條為橡膠包裹的收穫機,或將傳送鏈條改裝為橡膠層包裹的鏈條。

7、及時收穫

力爭在土地夜凍日消之前完成收穫,如遇土地表層凍結,必須等到土地凍結層消融之後方可收穫作業。

8、裝袋飽滿

人工撿拾裝袋必須要求工人裝滿並繫緊口袋,以減少袋內馬鈴薯塊莖相互摩擦損傷表皮。

9、嚴禁野蠻裝卸

加強工人職業道德教育,嚴禁野蠻裝卸,儘量避免在薯塊和薯袋上踏踩,如必須在薯堆上行走,應在上面加蓋棉被。

10、減少入庫傳送機塊莖落差

薯塊入庫時,傳送機械終端及各部件連接處的塊莖落差高度應小於30釐米,傳送帶運行速度不超過30米/分鐘。

11、儲跺高度要適宜

薯塊在庫不可堆積過高。散裝種薯貯藏堆積高度不超過3米, 袋裝種薯貯藏堆積高度不宜超過2.5米。

12、檢修收穫機

收穫機作業前應仔細檢修各部件,特別是塊莖通過的部位不能有尖銳的毛刺、破裂和突起等現象。

13、分揀傷薯

入庫前應組織工人儘量將機傷薯撿出作澱粉薯銷售,以減少爛窖。

14、預儲

有條件的在種薯入庫前先進行5-7天的預儲,有利於塊莖機械傷的癒合。

15、殺秧留茬高度要適宜

殺秧時,調節殺秧機刀片到適宜高度,以避免接近土壤表面的塊莖受到傷害,特別是壟臺形狀與碎刀輪廓不一致時更應注意。一般殺秧後留茬高度5釐米左右為宜。

運營/小海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