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出现“枯斑”“花叶”,多是病毒病惹的祸,早防蚜虫是关键

病毒病是一种对油菜生产威胁较大的重要病害,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病。感染病毒病的油菜植株容易出现缺籽瘪粒的情况,导致油菜的结籽率和含油量会下降。病毒病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防治药剂,以“预防”为主。今天就带大家仔细了解油菜病毒病的发病症状、规律和防治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油菜出现“枯斑”“花叶”,多是病毒病惹的祸,早防蚜虫是关键

一、油菜病毒病的症状表现

病毒病可发生于油菜种植的整个生育期,从苗期至角果期,最容易感病的阶段是子叶至5叶期,植株整株都有可能被病原菌侵染。油菜病毒病的病原主要是芜菁花叶病毒,其次是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等等。

感病症状根据油菜品种类型有所不同。白菜型芥菜型油菜感染病毒病的症状表现为“花叶”,一般是先从新叶、嫩叶开始发病;染病后先是心叶的叶脉呈透明状开始,然后逐渐褪绿以及皱缩,植株的生长发育更加缓慢。甘蓝型油菜感病症状的表现以“枯斑型”为主,偶尔会出现“黄斑型”“花叶型”;油菜植株感病后,叶片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黄斑,然后逐渐在中心处出现黑褐色枯点;一般是植株老叶发病,然后向新叶扩散。

不管是哪个品种的油菜,在感染病毒病后,一般会出现植株矮化的现象。越冬茬油菜会在开春后随着气温上升逐渐显症。植株茎秆短缩出现点畸形,发病程度轻的可能会出现“早衰”现象,发病严重时难以开花结果,或者是出现角果畸形、缺粒瘪粒甚至是整株死亡的情况。另外,感染病毒病的油菜植株抵抗力会下降,从而对其他病害易感。

油菜出现“枯斑”“花叶”,多是病毒病惹的祸,早防蚜虫是关键


二、油菜病毒病的传播规律

油菜病毒病主要依靠种子、部分十字花科作物和杂草携带病毒,主要传播媒介是蚜虫和农事操作。有翅蚜虫在刺吸有菜叶片汁液后带着病毒,通过迁移在田内扩散。

油菜病毒病的流行与病源、油菜品种、播种、蚜虫和气候环境都有密切关系。一般在秋冬气温高降雨少的天气下,适合蚜虫生长繁殖,就容易造成流行。而早春逐渐上升温度,蚜虫会再次危害,将病毒从病株带向健康株进行扩散。此外,甘蓝型油菜一般比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发生程度稍轻。

油菜出现“枯斑”“花叶”,多是病毒病惹的祸,早防蚜虫是关键

油菜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

上面也提到,甘蓝型油菜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所以大家在选择栽培品种时可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蚜虫发生程度等因素考虑。一般来说,冬季栽培油菜选择双低甘蓝型油菜较多,譬如沣油682、赣油杂7号等品种。栽培种子也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一般通过种子包衣或者是磷酸三钠浸种,可有效防治油菜苗期易发生的病毒病、菌核病等病害。

2、适期播种

油菜病毒病主要依靠蚜虫传播扩散,以2019年为例,秋冬时节的气温较高且雨水少,对蚜虫的繁殖十分有利,从而加快了病毒病的流行。因此适期播种十分重要,譬如早熟的油菜品种不宜早播,而中晚期品种就可以及适量早播,以减少蚜虫传播。至于种植地块的选择,应尽量远离十字花科作物种植田,避免其他作物上的蚜虫通过迁移将病毒带到油菜田。

3、加强田间管理

强壮的油菜苗才能就具备较强的抗病能力,所以不管是直播还是育苗移栽,都需要培育壮苗。施肥需要根据油菜长势施用,早施苗肥,且用肥适宜控氮增磷钾肥等等。需要提醒的是,双低油菜必须要施用硼肥,一般在抽薹至开花初期喷施硼肥。另外,还需要注意清理田间的病残株等等工作。

4、早防蚜虫的是关键

一般而言,油菜植株长至3-6叶期阶段,就需要特别关注蚜虫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现蚜虫就要及时使用化学药剂或者是物理诱杀手段防治。当观察到油菜植株已经感染病毒病后,发病初期一般使用病毒抑制剂进行缓解,可以考虑选择盐酸吗啉胍、宁南霉素、阿泰灵、氨基寡糖素等病毒抑制剂进行防治。

油菜出现“枯斑”“花叶”,多是病毒病惹的祸,早防蚜虫是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