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初夏,傍晚,辦公樓下,和好友偶遇兩棵桑椹樹。這是一種怎樣的邂逅和驚喜啊!兩眼放光,包,手機,鑰匙隨手一扔,拽著樹枝,像小鳥啄食般將烏黑烏黑的桑椹兒洗劫一空。你一顆,我一顆,吃得不亦樂乎。汁液飽滿的桑椹兒酸酸甜甜,甜略多於酸。

原來,幸福如此簡單。一捧桑椹就能讓我快樂得像個孩子。

一度,我以為幸福就是萬事如意,心想事成,是努力就有收穫,是想要的都得到,得不到的都釋懷,是遇到的都美好,是厄運都繞道。

可是,漸漸地,我發覺,其實,幸福是一種自愈力。人生底色越蒼涼,越要自我治癒。

金嶽霖戀了林徽因大半生,終身未娶。90多歲時,一位編輯編了林徽因文集,請金嶽霖作序,他說了這麼一句話:我這輩子,所有的話,都只對她一個人說;所有的字,都只寫給她一個人讀。她現在不在人世了,所以我不想說,也不想寫。

就這樣,金嶽霖把編輯拒絕了,拒絕的理由,美得讓人心痛,又讓人心安。

原來,世上還有這樣一份愛,我愛你,與你無關。

有時候,幸福,是自己的一份自持,是自己的一份堅守,是自己的一份執著,是自己的一份痴迷。

我是一個念舊的人,對於有些年頭的物件總是格外珍惜。十年前的連衣裙,我還會拿出來穿,十五年前的同學錄我還保留著,二十年前的書信我還小心珍藏著……

小心摩挲著柔軟的棉布衣裙,泛黃的紙頁,記憶裡那些甜蜜和幸福的片段,在歲月的長河裡栩栩如生,歷歷在目,給塵土飛揚的煙火生活平添了一抹亮色和一份慰籍。

我們懷舊,懷念的不是老物件本身,而是他們承載的青春和記憶。換一個角度看,懷舊,其實是一種自愈力,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總是走得太快,太急,物件舊了、破了、壞了就扔,買新的,朋友淡了、遠了就斷,結交新的。看似一片蔥鬱繁茂,一片欣欣向榮,一片熱鬧喧囂,內裡卻是一片孤單寂寥,一片憂傷枯燥,一片空虛無奈。

陪你夜夜笙歌,喝永遠喝不完的酒的人不少,可是,陪你走過午夜長長的無人的街的人,能有幾個?沒有經過時間沉澱的東西,來得快,去得也快。

什麼時候,我們能停下來,走得慢一點,等一等我們的心。

曾經,有一段時間,孤獨像一條冰冷的蛇將我緊緊纏繞,企圖吞噬我的內心、摧毀我的意志,我感覺天地之間,彷彿只有我一個人,孤零零的,彷徨無助。日子像被調成了深灰色,看不到盡頭。

一天,和朋友聊天。他說起,自己曾經一度抑鬱。那是幾年前,他寫網絡小說一個月收入已有好幾萬塊。可是,因為感情問題,他將近兩年時間,寫不出任何東西,停止了小說更新。

我問他,那你最後是怎麼走出來的呢?

他笑笑說:“我睡不著,也做不了事,就滿大街轉悠,觀察路上的行人。我發現,很多人吃的沒我好,穿的沒我好,收入也沒我高,長得還沒我帥,可是他們很開心,很快樂!既然他們都這麼開心,我有什麼理由不開心呢?我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寫小說上,寫著寫著就不抑鬱了,寫著寫著就幸福了。”

原來,是他自己治癒了自己。很多時候,抑鬱和孤獨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的障礙和限制,是我們想的太多,想要的太多,而做的太少。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決定一個人幸福與否的,往往不是外界因素,而是自己的內心。一個人,只有向內求,自己取悅自己,才能一步步自我治癒,才能重塑和強大自己。

從此,我不再害怕孤單,不再害怕獨處,不管遭遇什麼,我都不憚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測他人,努力學會苦中作樂,自娛自樂,自得其樂。

有句話說,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不願意醒來的人。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始於學會與自己獨處,始於和自己握手言和。人生短暫,眾生皆苦,何不給我們的人生加點糖呢?

自助者天助。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醫生,自己可以隨時給自己的心靈望聞問切,開方抓藥,隨時隨地悉心調理,小心看顧。

《聖經》上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願愛如五月的陽光,明媚溫暖,普照大地,潤澤你我。幸福是一種自愈力,願我們都擁有這種能力。

李三清簡介:

80後,湖北紅安人,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毛澤東文學院第十七期中青年作家研討班學員。微信公眾號:李三清的紫竹林(lisanqing2015)。散文《爸爸,為什麼我們這麼辛苦卻還是很窮》被人民日報、洞見等4000餘家微信公眾號轉載,累計閱讀量1億+。已出版散文集《漫步紫竹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