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 他鄉的童年:教育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正確方向的分析題

看了電影《少年的你》,比我預期的還要容易掉淚。

少年的你 他鄉的童年:教育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正確方向的分析題

這部以探討“校園霸凌”為主題的電影,截止現在票房已逾7億。

過去的週末我沒有去看,其實,是不敢一個人去看。終於到了工作日,趕快約了同事一起,現在剛剛看完電影回到家。

雖然現在我早已不再是當初青春期纖細敏感的樣子,也早已練就了鋼筋水泥森林裡一顆堅硬的心。但是我的內心深處,對關於“霸凌”、“冷漠”、“無能為力”這樣的詞還是不敢正面面對。

感覺自己就是一個矛盾結合體。有的時候非常理性,別人說什麼都不為所動。而有的時候又極其感性,內心情緒豐富多彩,又哭又笑也是常有。

看《少年的你》的時候尤其明顯,我幾乎從頭哭到尾。

尤其結尾,周冬雨飾演的陳念給學生分析完“was”和“used to be”的區別後,一遍遍念出“It was our playground ”和“It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這兩句話。我的眼淚真的是止也止不住。

“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這是電影裡的臺詞,也是赤裸裸的現實。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少年的你 他鄉的童年:教育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正確方向的分析題

在《少年的你》電影裡,除了周冬雨飾演的女主陳念,易烊千璽飾演的男主小北,也同時刻畫了其他一些和他們年齡相仿的少年。

好學生陳念,日常身邊是高三的同學們。小混混小北,日常身邊是混跡街頭的兄弟們。

當好學生和小混混有了交集,圍繞著他們身邊的人也隔空存在了同一個故事裡。

高三學生也好,街頭小混混也好。導演圍繞主角著重刻畫的另外幾個少年們,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她)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家庭,導演寥寥幾個鏡頭,反射出了他(她)們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也表現出了這些少年在其家庭下的性格影響。

少年的你 他鄉的童年:教育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正確方向的分析題

陳唸的同學魏萊,是“校園霸凌”事件的始作俑者。可是魏萊為什麼會這樣呢?

導演刻畫魏萊時,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魏萊因為被舉報,校方和警方請了她她爸爸媽媽來了解情況。他爸爸聽說女兒的情況後,失望透頂深嫌丟人差點掉頭就走,而媽媽則拿出她從小到大獲得的各種獎項為她展開了辯護。旁邊配上魏萊故作青純無辜實則自私冷漠的臉,讓我渾身都起了雞皮疙瘩,只覺一股寒意直達心頭。

透過魏萊父母的話,讓觀眾一下子明白了魏萊欺辱霸凌同學的源頭。

魏萊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魏萊冷血選擇校園暴力的最大原因!

少年的冷邪,本質上是父母的冷血。少年不懂如何正確療愈在家庭中所遭受的創傷,便以同樣的方式向這個世界報復回去。只有經歷過青春迷惘的跌跌撞撞,在這個世界滿布傷痕之後,少年們才能擺脫過往,學會治癒自己,學會同情別人。

《他鄉的童年》,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

少年的你 他鄉的童年:教育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正確方向的分析題

最近,也看了幾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童年與成長,是關於每個人的話題。知名記者、主持人周軼君將以兩位孩子的母親與教育從業者的身份,走進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等國家的課堂、校園、家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切身交流,最後回到中國,探尋中國人自己對於成長的認知與追求。回到童年,遇見他鄉的另一個你。

-----摘自優酷《他鄉的童年》紀錄片簡介

透過記者周軼君的走訪,世界各國有代表性的教育理念一一展現在鏡頭前,讓我們看到了現代教育更多的可能性。看完《少年的你》,再回頭審視《他鄉的童年》裡所呈現的教育理念,我內心有了更多感悟和思考。

我今天想討論一下第一集“日本集體式教育從小做起”和最後一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藏”。

選擇這兩集,是由於我國和日本自古以來就淵源頗深,千百年來兩國有過文化傳輸和文化交融,相對產生的教育理論也會有更多相似相通之處。

果不其然,看到第一集裡日本不同幼兒園的幼兒教育,我一下子就產生了很多共鳴。日本的大多數幼兒教育裡,“集體感”和“規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孩子們奉行著學校的規則,很早就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別人,凡事做到最後一步,不給別人添麻煩,大家一起維護好整個集體。

這樣的教育,形成了日本人做事一絲不苟的“日本文化”。大家印象中的日本人從小就很有集體感,注意秩序,做事絕不隨意僭越上級。

除了最明顯的注重集體注重秩序,現在的日本人也開始探索“集體秩序”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不同的幼兒園,教育理念發展雖然不同,但它們共同促進了優秀教育的實踐,使得幼兒教育發展有了更多可能。

少年的你 他鄉的童年:教育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正確方向的分析題

我國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現狀

我國開展素質教育已經很多年,老師和家長都希望減輕孩子的負擔,希望孩子們都能夠做到各項能力均衡發展。

可是事實上,在校園中,不斷的升學壓力,讓孩子們根本無瑕顧及許多,幾乎所有的精力都要撲在學習上。相對的,學校對於德育美育體育就分不出太多時間來進行教導了。就算教導,很多學生態度也是敷衍了事根本不放在心上。學校做不到“教育”,更多地是在給孩子們做“訓練”。

這是學校教育最大的痛:顧此不及彼。

在家庭中,要供養一個孩子讀書學習長大成人,花費是不菲的。所以大部分家長們就要奮鬥拼搏,努力去工作賺錢養家。但是如果去工作,加班工作是常態,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就顧不上。如果迴歸家庭,日常開支又無法維持。最後為了生活,還是選擇工作吧,那孩子的教育就只好被犧牲。

“忙”和“沒時間”,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最重要原因。

少年的你 他鄉的童年:教育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正確方向的分析題

因為家長的忙碌無法陪伴,孩子就會變得野蠻生長。因為學校教育的力所不能及,孩子們的發展變得單一。

這是殘酷真實的現實。

所幸,《他鄉的童年》關於中國教育那一集裡,記錄了中國當下有別於普通學校的一些特別的教育。這些教育理念有別於傳統教育,又和傳統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讓孩子們繼承傳統又兼具世界眼光,多姿多彩的開展人生。

這些新穎的教育理念,雖然很少,做得也不一定很好。但是這些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讓我們普通人看到了教育的不同發展可能性。

期待未來教育的發展

《少年的你》講述的故事,不是個例。究其原因,學校、家庭、社會因素兼具,讓人痛過哭過,開始思考這其中的意義。

《他鄉的童年》裡面的很多教育理念,是有別於我國現行的普通教育的。這些新的教育實踐者們,專注當下,無論未來發展如何,盡力開拓新的教育模式嘗試更多教育的可能性。

不管是電影也好,紀錄片也好,它們都是折射顯示的一部分。從這其中,我們也許可以明白:

教育不是標準答案,只要有正確方向引導,不同種類的教育都能發展出精彩的人生。

少年的你 他鄉的童年:教育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正確方向的分析題

希望我們的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能再努力前進一點,讓《少年的你》的悲劇不再重演,讓《他鄉的童年》的美好屬於每一個成長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