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尚教育 爭議語文閱讀理解“標準答案”

  語文“閱讀理解”考試是否一定要設置標準答案?針對這個爭議已久的話題,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常委谷振春提交了一份提案,認為“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評判方式違背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規律”,有關部門應在教育改革中重視這個問題。

  經媒體報道後,此事迅速引起熱議。有網友認為,“標準答案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文化是多元的,只要符合邏輯和常識,就應該是對的答案。也有人提出疑問,“沒有標準答案,那怎麼判分?”

  對此,安徽師範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授何更生3月5日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就閱讀理解類題目而言,比如文學作品賞析,可以適當放寬要求,允許學生多元解讀,但不代表可以“胡亂解讀”,因此理應設置一個科學合理的“參考答案”。

龍尚教育 爭議語文閱讀理解“標準答案”

  華中科大中文系副教授李軍均也認為,當前“閱讀理解”這一考察方式相對合理,“就方式而言沒有改變的必要”,但具體的命題設計和標準答案的確定,卻需要有宏闊的視野和匯通的思維。

  委員建言:“標準答案”選不出多樣化人才

  未來網報道稱,谷振春委員在調研中發現,語文閱讀題過於強調標準答案的評判方式在不少學生、家長中爭議較大。在他看來,有關部門應在教育改革中對這些爭議引起重視,更加科學的設計閱讀題答案。

  “多答案、多標準、更加科學的答案設計才能倡導學生髮表獨特見解,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谷振春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目前來看,一些學生應試學習思維還沒有完全擺脫,如果考試中經常出現所謂的標準答案,就會讓學生在學習備考時依靠死記硬背的慣性思維。

  對於“選拔性考試應該需要一個標準答案”的聲音,谷振春認為,既然是選拔考試,就應該用多樣性標準選拔各類人才。“作家周國平之前寫過一篇叫‘對標準答案說不’的文章,也是反映這個問題。”

  澎湃新聞注意到,周國平在2017年4月出版的《對標準答案說不:試卷中的周國平》中,收錄了55份各級語文試卷中有關其本人作品的現代文閱讀題,其中附有參考答案及自己對這些答案的再分析。

  對於這些試題,周國平在書中常常感慨,“自己決不會想這個問題”“給不出答案”。周國平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測試對文本的理解,我主張用兩種方式,一是寫評論或讀後感,二是設計出能夠激發獨立思考的試題,這樣的試題就不可能有標準答案。”

  閱卷專家:多元解讀不等於“胡亂解讀”,參考答案有其必要

  對於谷振春委員“多答案、多標準、更加科學的答案設計”的建議,安徽師範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授何更生表示認同。同時,何更生認為,平時測驗可以允許多種解讀,但選拔性考試應該設置統一的標準,才能最大程度保證公平公正。

  “評判標準要依據試題類型而定,基礎知識類的試題,如作者名字、作品題材、年代等問題,必須要設置標準答案。而閱讀理解類題目,如文學作品賞析,可以適當放寬要求,學生可以多元解讀,但不代表可以胡亂解讀,所以還是要設置一個科學合理的參考答案。”何更生說。

  那麼答案如何設置才是最科學的?何更生認為,選拔性考試中,語文閱讀設置答案要依據三項標準:其一,遵循文本解讀自身的規律,前提是不能違背基本的文學規範;其二,要依據課程考核標準、考試大綱;其三,要依據高校選拔人才的標準。

  作為連續多年參與安徽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的教師,何更生對閱卷標準有更深刻的理解。“中考、高考這種選拔性考試必須要有統一的評分標準,這樣才能保證評分更公平。即使語文閱讀理解也要有一個參考答案,能給批卷老師一個參考,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答才是最合理的。”

  在“標準答案”爭議較大的當下,更需要“科學合理評判試卷”。對此,何更生建議,首先,選拔的批卷教師應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尤其要了解高考測量學知識;其次,閱卷組要組織批卷老師進行培訓,讓老師瞭解評分細則;同時,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提供高質量目標導向性教學,既要鼓勵學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也要依據中考、高考的標準培養學生,將這一標準轉化為教學目標,再依據這一目標開展針對性教學。

  中文系副教授:大學生思維有閱讀理解套路答題的痕跡

  華中科大中文系副教授李軍均也認為,當前“閱讀理解”這一考察方式相對最為合理,“就方式而言沒有改變的必要”,但具體的命題設計和標準答案的確定,卻需要有宏闊的視野和匯通的思維。

  “命題者應儘可能地摒棄因生活經歷和知識結構所形成的文化立場,避免因這種可能單一化的立場所帶來的命題設計和標準答案的偏頗。譬如城鄉視野,近年來的高考語文命題,城市文化越來越鮮明,顯然對農村和邊遠地區的考生是不公平的。”李軍均稱。

  作為高校“語文教師”,李軍均能夠感受到“經歷大小考試的大學生們會留下閱讀理解套路答題的痕跡”。

  “這既屬於應試教育的印記,也是大學生們不能正確認知能力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面對問題時缺少主觀能動性,惰性化地運用中學生思維模式來解決問題。這並不是中學語文教學單一因素形成的,而是成長教育過程中多方位因素決定的。”李軍均對澎湃新聞說,他經常提醒學生想想自己最真實的生命體驗、最直接的常識認知,提醒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去認知文學。

  在他看來,語文閱讀理解題目是檢驗學生知識積累、運用和思維能力的一種題型。“如果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並能運用相關知識去進行文學的閱讀理解,就不存在文學解讀自由和應試教育之間的矛盾了。”李軍均稱,但現實生活中,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尤其是中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大多數僅僅靠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傳授。

  被“選中”的考題作者:文章離開作者,它就是讀者的

  事實上,語文閱讀理解標準答案之爭近年來持續不斷。2017年6月,因為被高考語文卷閱讀理解中一道“評析‘詭異的光’”的題目“逼瘋”,不少浙江考生到原文作者鞏高峰的微博下吐槽,並求解答案。鞏高峰則回應稱:“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麼知道我想表達什麼”。此事迅速登上微博熱搜,鞏高峰微博粉絲一夜之間漲了十多萬。

  “高考閱讀打敗了原作者”的案例2019年1月再次上演。《瀟湘晨報》報道稱,蘇州高二語文統考閱讀理解摘錄了作家王亞的一篇文章。有意思的是,這位原作者參與答題後,20分的題只拿到了6分。消息一出,同樣引來熱議。

  “沒想到引發這麼大的關注,我一開始當作一個玩笑,覺得很好玩,但現在覺得不好玩了。”王亞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認為,此事引發了社會對於語文教學乃至應試教育的集體思考,觸及了大家對於“閱讀理解標準答案”的複雜情緒。

  王亞解釋,有蘇州學生在考試結束後到其微博“訴苦”並請她做題,同時也有校長提出,希望王亞“把答案做一下”,和該校老師、學生的答案做個對比,據此辦一次語文教研活動,探討一下標準答案、學生答題答案與作家答案三方的異同。最後,20分的考題,王亞拿了6分。

  “實際上這個(分數)是由學生批的,大家都覺得好玩,如果我給自己批改,至少可以得15~16分。”王亞認為,標準答案更像是一個參考,不要求老師閱卷完全套用。“真正的語文老師不會刻板地按照標準答案批卷,而會酌情給分。”

  王亞自稱曾在語文教學一線工作多年,面對“標準答案”不合理的情況,她也會結合學生的答案和自己的理解去判分。

  “閱讀理解每次上熱搜,話題和形式都很類似。而且評論裡出現最多的,是作者都拿不了高分,你拿來考我們?出題老師和文章作者誰最有資格來給閱讀理解評分?”與王亞經歷類似的鞏高峰近日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文章是作者的沒錯,但是當文章離開作者,它就是讀者的。

  “出題老師也是讀者,只要出的題目和答案與作者的初衷不是誤差很大,都沒問題,畢竟誤讀也是允許的。更多考生其實不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拿來質疑,而是儘快找到閱讀理解的答題和拿分規律。”鞏高峰說,“當然,閱讀理解總上熱搜,說明大家對目前的考察記分方式有不滿,個人想法,當然希望(考察)更開放一點,因為孩子的思維方式跟成年人、作者、出題老師還是不一樣。”

  閱讀理解設置標準答案是否有必要?鞏高峰認為,目前似乎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大語文越來越傾向於閱讀和寫作,對學生的相關能力要求更明確。同時,閱卷老師需要在短時間內給眾多答題者評分,不可避免地用到“標準答案和給分規則”。

龍尚教育 爭議語文閱讀理解“標準答案”

  “標準答案的說法當然不是很合理,但一篇文章即使允許誤讀的存在,也是有個大方向的一致,不可能所有人的解讀都正確。”鞏高峰建議,“標準答案”應改叫“參考答案”,老師酌情儘量給分。“等到時機成熟,更希望閱讀理解以考學生的原創能力為主,給文章和方向,讓學生以閱讀為基礎來進行文字表達,只要有新意,不偏離,都可以用分數鼓勵。”

  “閱讀理解標準答案的制定沒辦法參考作者的意見,還是應該由語文老師們站在語文思維的角度去設置題目和答案,他們是更專業的人。”王亞表示,考試需要“統一評分標準”,這恐怕是在目前的情況下無法改變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