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旭:智能科技、應用、基建將成為剛需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給半導體行業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再加上覆雜的中美貿易形勢,嚴峻的市場環境考驗著美國科技企業的應變能力。

“在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英特爾便採取了很多措施,並且在成都和大連的工廠探索出很多經驗。當疫情在全世界擴展後,我們在中國的抗疫經驗已經分享給全球製造體系,包括馬來西亞和愛爾蘭等地區。”在4月9日舉行的年度戰略溝通會上,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說道。

天風證券在做疫情影響推演時指出,即使在極端情況下,假設全球疫情的控制不及預期,半導體行業需求恢復將延遲到今年下半年。不過,對於疫情帶來的影響,楊旭表示可控,“因為我們擁有全球體系,可以根據疫情的嚴重程度動態調控產能,保證英特爾90%以上的產品出貨率用於滿足所有客戶”。

疫情雖然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但同時也帶來了經濟結構的調整,AI、5G、雲計算、大數據等創新技術正加速投入到抗擊疫情的關鍵應用中,如何把握機遇,開創新格局成為當下企業思考的重點。

對此,英特爾首次提出數據時代“智能X效應”。楊旭表示:“我們看到,經濟結構調整正在發生和加速。智能科技、智能應用、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剛需’。‘智能X效應’將在廣泛的產業和經濟領域發生。”

當談及“新基建”帶來的機遇時,楊旭認為,“新基建”不僅僅是基建本身,更重要的是開展基建後,它對整個經濟結構轉型起到的推動作用。“數字經濟的形成和規模化對整個中國經濟未來創新、升級、轉型等結構性改變非常重要,但改變主要依賴於5G、AI、大數據等核心技術。

楊旭進一步分析稱:“以5G為例,它解決的不是人上網的問題,而是要解決物上網的問題。數字經濟的騰飛,要基於更多的物連在網上,而且是智能的物、智能的網,萬物互聯才可以產生大量的數據。而數據要高速傳輸,很多未來數據所形成的增值業務也依賴於高速傳輸的網進行增值。比如說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等,這些都是需要實時的,更高傳輸速度的,像5G這樣的技術,來實現萬物互聯之後產生的大量數據所搭建起來的增值業務。”

另外,基於近年來數據規模的指數級增長,數據形態的日趨多樣化,英特爾早在2018年底便發佈了驅動未來指數級創新的“六大技術支柱”戰略。對於外界關注的六大技術支柱的最新進展,英特爾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公司新一輪10納米產品正陸續問世,7納米產品進展良好,預計2021年首發新品;最近英特爾還推出了截至目前最大規模的神經擬態計算系統Pohoiki Springs,能夠提供1億個神經元的計算能力。記者注意到,英特爾2019年研發投入達134億美元,佔營收的比例是19%。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