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攀登者”:沒有腳步到不了的地方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由吳京等主演的《攀登者》正在各大院線熱播,這部取材於中國兩代人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影片,以震撼人心的畫面,艱難曲折的故事,賺足了觀眾的掌聲和淚水。

事實上,那些衝頂珠峰的真實故事,往往比電影更打動人心。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的隊員,就是《攀登者》的真人版。1975年,8名國測一大隊隊員,同軍測、登山隊員一起,成功測得珠峰高程為8848.13米。

或許很少有人知道,首測珠峰後,測繪隊員又對珠峰進行了5次測量。他們還兩下南極,37次進駐內蒙荒原,48次深入西藏無人區,49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600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1500多圈。在這個過程中,共有46名隊員在野外犧牲。

201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九部委公佈了22支集體獲得“最美奮鬥者”稱號,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就是其中之一。本系列紀錄片通過追尋普通測繪隊員走過的腳步,折射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的變化與成就。

首測珠峰

上世紀七十年代,珠穆朗瑪峰科考由國外壟斷,1975年,中國決定進行珠穆朗瑪峰的高程測量。經過層層選拔,鬱期青、邵世坤、薛璋、梁保根、張志林、陸福仁、楊春和、吳泉源等國測一大隊的八名測繪隊員,參與執行這一艱鉅的任務。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隊員出發前往珠峰大本營

1975年4月底,測繪隊員鬱期青、張志林等人在各個交會點位準備完畢,等待登山隊員把覘標插上峰頂。然而,登山隊員在朝頂峰進發途中,遭遇驟風暴雪,大家不得不全部撤回大本營。

一週後,登山測量隊員再次向頂峰進發。隊員薛璋在6120米的地方等待登頂的訊息,已經連續待命五天。第六天,他收到了大本營送來的一封信,而這封信,帶來的卻是一個噩耗。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薛璋講述1975年測量珠峰時的情形

登山隊員和測繪隊員歷經艱難險阻,四退四進。1975年的5月27號下午兩點半,登山隊員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將覘標插上峰頂,測繪隊員們爭分奪秒進行測量。

在這次珠峰測量中,測繪隊員在生命禁區奮戰了80多天,最終測量出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程。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登山隊員在珠峰頂上插上覘標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隊員在交會點位測量

1975年7月23號,中國向世界宣佈珠峰海拔高度為8848.13米,這個精確的高度迅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全世界的承認。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隊員鬱期青、張志林回憶首測珠峰時的情形

再測珠峰

自1975年用經典測量方法對珠穆朗瑪峰高程進行測量以後,測繪科技取得了巨大的進步。2005年,為了研究珠峰和臨近地區地殼運動和氣候變化情況,決定用新的測繪技術再次測量珠峰高程。2004年12月17日,由40多人組成的登山測量隊正式組建。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測量隊員從西安出發,奔赴西藏

2005年3月,青藏高原仍處於冰凍期,測量隊員開始執行青藏板塊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監測網的觀測任務。

第一次進藏的韓超斌,高原反應極其嚴重,每天吐得昏天暗地。但測量任務一天也不能耽擱。在完成西藏阿里地區洞措鄉一個觀測點的測量任務後,韓超斌同大部隊失去了聯繫。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韓超斌講述複測珠峰時遭遇的困難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測量隊員進駐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

為準確測出珠峰高程,測量隊在珠峰腳下設了六個交會點位。為了便於和1975年珠峰高程測量相比較,這六個點都是1975年曾經使用過的交會測量點。

張建華擔任峰頂交會組組長,負責尋找海拔5900米的西絨布交會點。這是所有交會點位中最艱險的一個,需要穿過一片冰塔林,跨過數不清的冰裂縫。張建華和隊友經過多次艱難的尋找,找到了西絨布點位。然而,暴風雪卻不期而至,他們經歷了一段死裡逃生的驚魂瞬間。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張建華在西絨布交會點測量

2005年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大年”,天氣變幻莫測。按照計劃,第一次登頂時間應為5月5日,但持續的暴風雪,讓登頂行動無法實施,日期一推再推。

任秀波作為衝頂組成員之一,在行至海拔7500米左右時,遇到了特大暴風雪。為了測得這一地區的重力數據,他冒險摘下了手套。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任秀波和柏華崗在海拔7790米

2005年5月22日11時08分,登山測量隊員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將覘標牢牢樹立在珠峰的最高處。經過科學嚴密的測量和計算,最終得出了珠穆朗瑪峰的新高程為海拔8844.43米。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登山測量隊員在珠峰頂上插上覘標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隊員在交會點位測量

消失的測繪者

1960年夏天,新疆南湖沙漠發生了一件大事。消息從新疆哈密市緊急傳來,震驚了整個國家測繪局測量隊,也就是如今的國測一大隊,一名叫吳昭璞的測繪隊員在南湖沙漠,作業時犧牲了。這一年,吳昭璞年僅35歲。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吳昭璞

1960年4月,吳昭璞一行六個人從新疆哈密出發,來到新疆南湖沙漠無人區進行水準測量工作,來填補中國大地控制網西部無人區的空白,這對於國家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吳昭璞

吳昭璞一組,配備了兩頭駱駝,馱了四個鐵皮桶的水。六個人,兩匹駱駝,走進了茫茫沙漠之中。八百里黃沙,炎熱難耐,而吳昭璞沒有料到,他再也走不出南湖沙漠。

當時,吳昭璞任組長。在高溫炎熱的沙漠中,他和隊員一步一步進行水準測量。即使乾渴難耐,他們都不輕易多喝一口水。因為在沙漠中,水是那樣的寶貴。然而,意外發生了,有一個鐵皮桶的水漏了。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吳昭璞和隊友在沙漠中測量

生死關頭,吳昭璞做出了令家人心碎的抉擇:自己留下來守護儀器和測繪資料。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吳昭璞的兒子吳永安講述父親的事蹟

國測一大隊成立以來,共有46位隊員在野外犧牲。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國測一大隊採取各種安全生產措施,保障了測繪隊員的生命安全。從1991年至今,再也沒有發生過測繪隊員遇難的情況。

重大工程“先驅者”

近年來,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神舟飛天、高速鐵路等,每一項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在奠基的第一鍬土之前,最先的保障就是測繪。

李保峰是國測一大隊第三中隊的一名作業組長,在隊裡已經工作了13年。每年,李保峰和隊員要在野外工作10個月以上。而這些作業點通常在人跡罕至的戈壁、沙漠、高山和荒原。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李保峰帶領小組成員在新疆進行埋設測量標石作業

埋設測量標石是國測一大隊的基本作業內容之一,是為了給大地測量建設一個穩固的永久標識點。而這些標識點是國家大地控制網衛星定位B級點中的組成部分。

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項目,國測一大隊承擔了最為困難的區域。在西藏的國土三調中,程小凱帶領20多人的外業隊伍,在最冷的冬季,來到中國平均海拔最高的那曲市雙湖縣作業,平均每個隊員需要負責6000平方公里圖斑的調查。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程小凱帶領隊員在那曲市雙湖縣作業

世界最長的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中,也有測繪隊員們的身影。早在2008年,港珠澳大橋正式施工之前,尚小琦作為精密工程測量隊隊長,和隊友一起開始在粵港澳三地,為大橋的建設施工做測繪基準的測量。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尚小琦和薛貴東在觀看港珠澳大橋通車新聞

國測一大隊隊員曾兩次到達極寒之地南極進行測量。2004年,何志堂和隊友一起,成功在南極地區實施了相對重力和絕對重力測量,首次建立了中國南極重力基準。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何志堂進行重力測量

飛越地平線

國測一大隊自1954年成立以來,從事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和維護座標體系等測繪基準建設工作。隨著測繪服務需求日益多元化,國測一大隊也加快了轉型升級的步伐。2015年前後,技術研究開發部、應急測繪中心、新技術應用部等新部門相繼成立,使得測繪人的身影出現在眾多領域。

在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航空攝影測量技術也在多領域被廣泛應用和推廣,機載激光雷達,是國測一大隊近年來引進的高新技術設備,其三維地理信息和影像資料數字攝影測量,為我國地形勘探、城市道路測量、地質災害等提供了數據信息支持和技術參考。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王宏宇參加2014年機載激光雷達航攝任務

航空攝影測量,聽上去比傳統的測量方法輕鬆多了。但由於作業需要,航攝飛機機艙內部和外界是連通的,飛行高度接近四千米高度時,因機上沒有加壓艙,沒有吸氧裝置,遇氣流顛簸,再加上低溫,惡劣的作業環境讓測繪隊員承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王宏宇參加2014年機載激光雷達航攝任務

應急救災,測繪先行。2015年8月12日,陝西山陽發生特大滑坡災害,國測一大隊第一時間成立了應急監測分隊,火速奔赴現場。面對搖搖欲墜的山體,應急測繪隊員們冒雨穿過滑坡腹地,利用微形變技術對滑坡山體進行變形監測。在此次災害救援測繪保障工作中,國測一大隊現場進行了兩次高危預警,用客觀、準確的監測數據確保了整個救援隊伍的生命安全。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應急演練

測繪不僅在經濟建設中突顯“尖兵”作用,在文物保護上也是功不可沒。地處十三朝古都西安,國測一大隊不斷探索測繪服務與文物保護的結合。經過千年洗禮的大雁塔經歷了70多次地震,再加上歷史上頻繁的戰爭等原因,塔身出現了傾斜。為了保護好這座千年古塔,從1984年開始,國測一大隊承擔起了大雁塔變形監測任務。35年來,國測一大隊隊員憑藉著精準的測量技術,為大雁塔建立了全面、系統、詳實的“健康檔案”。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隊員對大雁塔進行變形監測

“遠看像討飯的,近看像逃難的,仔細一看是搞測繪的。”這是測繪隊員們自嘲時常說的一句話。在外人眼中,測繪是一項苦不堪言的危險工作,但在測繪隊員們的心中,這是一份可以拿生命去交換的事業。當問到隊員們是否想過換一份職業時,他們的回答很堅決,也很簡單:從來沒有想過。既然這件事總要有人去做,為什麼不是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