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追”火车!北京90后迷上百年老铁路

手脚并用,沿着拼搭的木梯,一个头戴铁路帽、挎着相机的小伙子,艰难爬上一间破旧的棚屋。蹲在屋顶,相邻的火车老站房淡黄色山墙触手可及,小心翼翼地用刮刀剥掉墙面厚实的涂料,小伙子的心跳越来越快,一度被掩藏的“秘密”露了出来——阴刻的“竇店”二字以及威妥玛音标出现在眼前。

“找到了!”小伙子难掩激动。繁体字站名、配以威妥玛音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老站房的点睛之笔!这次回访,再次为这间121岁的老站房“验明正身”。

也就在春节前的一个冬日,小伙子拿到了两张《不可移动文物认定表》,经过他近一年的努力,京汉铁路的建筑遗存——窦店、周口店两座百年老站房,终于获得文物身份。

小伙子名叫王嵬,1990年生于北京,从小在京张铁路西直门站附近长大的他,自有记忆开始就喜欢火车,小时候画火车、拍火车,长大后研究铁路文化、保护铁路遗产。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嵬渐渐发现,曾经拍过的很多老铁路正在一条条消失,镜头中的站房、车库、水塔等建筑也在被拆除。他开始思考,如何留住铁路上的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文物建筑。

2015年左右,当京张高铁要开工建设时,王嵬看到清河车站工程图没把老站房给预留出来,心急如焚。他查到国家文物局颁布的文件规定,每个公民都可以向文物所在地政府,递交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于是,他迅速向海淀区文委递交了一份申请。

等待回复的日子里,王嵬心里总不踏实。百年京张铁路,沿线存有多少文物建筑?从北京出发,王嵬沿着铁路,徒步到张家口,将沿线所有的桥梁、隧道、曲线、坡道标等都记录下来,并对老车站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采访当地人、口述历史的方式,尽量还原文物原本面貌。

2017年,王嵬将十余年间拍摄的照片、研究考察成果著成《我的京张铁路》一书。在其整理出的《京张铁路建筑物清单》上,全线25座老站房,其中11座已无存,多数是在1949年以后被拆除。当时幸存的14座老站房,有的已经看不出老站房模样,有的被改作他用。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年,清河站老站房获得文物认定,同年启动平移保护工程。

因修建京张高铁,清河车站老站台改造升级。王嵬赶到施工现场,发现三十多块历经百年风雨的站台帽石被拆除。100多年前,这些都是石匠们用錾子、锤子手工雕凿而成,每块石材均独一无二。通过联系媒体呼吁保护,这些帽石被挪至中国铁道博物馆进行收藏。而后,王嵬希望它们“物归其主”,这些石头不能仅仅躺在博物馆里,与清河站的文脉相分离。所以,王嵬在西直门-清河段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保护行动中,希望这些帽石能回归清河站,与老站房一同延续清河站的文脉。

一心“追”火车!北京90后迷上百年老铁路

抢救铁路文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五年来,王嵬多次向文物部门递交“文物认定申请”,先后为昌平车站老站房、下花园蒸汽机车水塔、康庄车站建筑群、西拨子车站建筑群、龙潭沟44号桥争取到法定文物身份,抢救下一批珍贵的京张铁路老建筑。

文物认定之路,也有许多波折。去年初,王嵬向房山区文委(现文旅局)递交申请,为京汉铁路遗产窦店、周口店两座百年站房认定文物身份。然而,第一次申请却因“历史资料不全”未能通过。

王嵬没灰心,据他考证,京汉铁路主要由比利时人承建,窦店车站所在的京汉铁路卢保段(卢沟桥-保定),由英籍铁路工程师金达主持修造,因此老站房接近英国、比利时的建筑风格。

于是,他辗转联系到一位研究铁路遗产的英国朋友,终于找到一份1901年京汉铁路通车初期的英文记载。光文字记载不够,但窦店站没有遗存老照片,王嵬找来已经被拆除的沿线老站房图纸,通过比对证明其年代身份。反复考证、补遗后,王嵬重新递交了材料,向北京市文物局申请文物认定仲裁。这一次,两座老站房迎来了新命运。

王嵬很执着。曾经为了选一个拍摄角度,他夜里在山路上连续奔走15公里;为了拍摄星辰下的青藏铁路,他克服高原反应,原地守了五夜。

这股拼劲儿,同样用在了保护铁路遗产上。2015年,在内蒙乌兰察布的卓资山考察时,戈壁地貌尖锐的耐旱植物刺穿王嵬鞋底,血流不止,只好就近找医院包扎。但当他得知,正在修建的高铁工程可能会破坏一座清末的里志牌时,还是放心不下。他忍着脚伤,让父亲载着他找了过去,将这座二三百斤的石碑装车运送至文保单位。如今,这座石碑在京张铁路青龙桥站展出,人们可以读到老一辈铁路人用古代“苏州码子”标记的里程。

抢救文物的路上,王嵬也有无力的时候。2017年8月,京张铁路111岁的南沙河桥因新建京张高铁而全部拆除,这座老桥由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我国自主修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又失去了一处历史见证。此后,比其规模更大的北沙河铁路桥也被拆除了。王嵬更加感觉到,自己在跟时间赛跑。

选择这份“事业”,需要决心和勇气。大学毕业后,学习传媒艺术专业的王嵬也按部就班地找到一份摄影师工作。但“坐班”俩月,就选择了辞职,因为“除了火车不想拍别的”。起初并不完全理解的父母选择支持儿子,让他做喜欢的事。王嵬成了一名追火车的自由职业者。随着找他约稿、合作的人慢慢变多,王嵬不再需要靠兼职赚钱支撑自己的“事业”。

让他最有成就感的其实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铁路。近两年,王嵬坐着火车经由内蒙古、俄罗斯,前往欧洲十余个国家考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铁路在东西方文化上的交流碰撞,为自己第五本书积攒素材。

一心“追”火车!北京90后迷上百年老铁路

“这些珍贵的老站房、铁路建筑,才是活生生的第一历史,对后代来说更有价值。我最不愿意看到,铁路文物只遗存在照片上、文献里,只成为一段记忆。”王嵬认为,有必要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并学以致用,对铁路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让更多人领略到它们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价值。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宏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