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沙漠之水天上來!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且水資源在國土全境的分佈極不均勻。在黃河、海河、淮河流域所在的我國西北部地區,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總量的7.2%,卻承載了全國人口和GDP的約35%。

君不見,沙漠之水天上來!

水資源的貧乏往往帶來地區乾旱化,阻礙地區經濟發展。而在西部大部分地區,土地荒漠化尤為嚴重,已經慢慢成為我國目前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而就在不久之前閉幕的珠海航展上,由青海大學、航天八院等單位提出實施的”天河工程”試圖通過空中的水汽輸運實現水資源的另一種跨區調配途徑,被一些媒體解讀為“空中南水北調”。

早在2016年,我國學者在《中國科學》上發表論文,提出了“天空河流”的概念。天空河流關注的仍然是大氣中的水汽輸運帶,但與之前無法捕捉水汽輸運帶行蹤的研究和概念所不同的是,我國學者提出使用統計系綜的方法,找出水汽輸運帶的分佈概率。也就是說,他們試圖掌握天空河流出現和變化的規律。通過探測和研究,搞清最有可能出現水汽輸運帶的天空河流位置,以及天空河流中的水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輸運強度是多少的問題。而完成這些任務,需要天氣學、氣象學、水文學、河流動力學等學科的交叉與合作。

君不見,沙漠之水天上來!

(我國學者初步給出的天空河流在全球的分佈情況)

而天河工程並不謀求通過人類的能力在天空中“搬雨”,而是用人工增雨截斷已經存在的天空河流。當研究者們搞清天空河流的出現和演化規律後,就能在水汽傳輸的路徑上實施人工降雨,部分截流天空中的水汽輸運,使他們以降雨的形式轉化為可利用的水資源。據該工程的科研工作者計算,三江源地區的水汽含量約6000億噸,在水汽在其區域內轉化為降水的效率不高,大部分水汽都被輸運到了區域之外,因此具有較強的應用潛力。

工程發起人王光謙院士所主張的,實際上就是在中國的三江源地區實現空中調水,尤其是向黃河流域中補水。黃河流域處於中國西北方半乾旱區,年僅370億m的可用水量要支撐沿途9省超過1億人口的社會經濟發展,水量時常捉襟見肘,有時甚至會發生斷流。實際上,黃河源區每年空中水汽輸入量約為8 700億m3,其中約3 700億m3為空中水資源,區域降水量約為 680億m3,空中水資源的降水轉化率約為 16.3%,這一轉化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合理適度地利用空中水資源來補充黃河流域的水量是完全可行的。

君不見,沙漠之水天上來!

(天河工程衛星系統概況)

由於技術難度較大、預計投資較高,南水北調工程規劃中的西線工程仍處於論證截斷。如果天河工程的構想能夠取得成功,通過截流“天空河流”來增加西部地區黃河流域的降雨,則可極大的緩解西北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會給西北部地區帶來巨大的福祉。同時,還能使土地荒漠化的問題得到緩解,有效解決多項環境資源問題,帶動西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現如今,國家都在積極部署有關西部環境問題治理的工程,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像中沙基業這樣的企業和群體也都紛紛加入,為西北部環境建設做貢獻。中沙基業,一家立志從事荒漠化生態治理與開發、沙漠種植技術應用和再生資源開發、荒漠治理與研發管理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機構整合國內外諸多核心戰略伙伴支撐形成產業矩陣,共同推動“沙之源荒漠治理生態大農業”項目。該項目充分運用現代思維構建商業模式,打造“生態農業+分享經濟+大眾公益”的產融結合新典範。自2018年起,通過在西部戈壁沙漠地區種植耐旱樹種,進行分階段有計劃種植,把沙漠轉化成收益,為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而努力。

西部生態環境治理並不可怕,未來在時代浪潮之下,建設美麗綠色的中國夢必將得以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