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流韋氏族譜(韋高公房)的研究


廣西北流韋氏族譜(韋高公房)的研究


在官方的地方誌裡,清光緒二十三年易紹德修、封祝唐篡的《容縣誌》中有桂西狼兵頭目韋高的記載,作者並說是調查了容縣人的“手錄”、“ 文牒底冊”等資料而得以“考其始末 ”,故其歷史真實性不容置疑。《容縣誌》曰:

容邑本無狼。明正統四年(1439年),兩粵諸猺叛亂,而容邑之石羊山、燈盞、肚村、大南、榕木,四荒諸處,盤踞巢穴,剽掠尤甚。文武會議,兩省御軍,標土官,蠲免狼田一半,與其承食。狼兵滅寇,田業與開墾、奏聞報可。隨檄歸德州各寨撥兵於信地。安插時,興業、北流、陸川俱有狼總統領。容縣水陸鄉甘垌狼總黃勝鳳,頭目則張芳也。九年(1444年),復因辛圩招賢人,陰通羅面六居村賊首鄧盤記,連結岑溪三十六山趙家從賊,攻劫村堡,檄土司黃高撥其族黃海,頭目梁榮等帶妻兵九十三家來容縣住插,護兵耕種。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駕幸土木,大藤峽賊首通行出沒各堡,狼目與賊戰殺,獲從賊八十有七,狼兵陣亡亦三十一名,地方以次漸爾寧息。天順四年(1460年),大藤峽賊首侯大狗、鄭昂、鄭哉曉等行劫掠,潯梧一帶皆受其害。時藤縣民胡趙成遺戌宥回,造妖搆亂,侯大狗等遂與結黨,攻陷諸縣,殺擄官民,掠去竇家寨巡檢印。六年(1462年),毀博白城。七年(1463年),陷梧州府城蒼梧,致佈政宋欽死之。閏七月,梧州府玉林州以軍門檄仰容縣、北流,支帑金四十七兩,馬五匹,行賚文牒,委官季秉招主胡孟堅,耆民李仕秀,給榜至歸德州撥狼官族黃平、黃剩、黃忠、黃員、韋副、韋高等率狼兵九百六十三家妻子前來容縣、北流,委曲史鄧免送入北流小勞一二里立營鎮守石門、相思、古羅、六朗、西山等處,隨殺獲賊首李扶光等三十七名,解赴潯州府。復撥目兵黃白、阮英、甘應、莫顯等二十四年同招主前去北流羅卞、三里、白米、文油等處耕守。成化元年(1465年)冬,撥兵小甲黃欽、黃錦等帶兵二十家同招主前往扶來兼界廣東合水寨鎮守,容縣石羊山、大凹等處。萬曆六年(1573年),本州知州調回原兵,其不願回者聽狼目,惟黃典長留容縣。此蓋以狼攻猺,護民耕種,出於一時權宜之計也。然今狼人亦漸化而為民矣。邑人食狼田,有手錄,當日前後,文牒底冊,因前得考其始末。

原始資料“手錄”、“ 文牒底冊”等是否保留至今,尚未見記載。我在2014年秋刊印的北流、陸川、容縣、化州《韋氏族譜——山濤支系遠公分冊》也尋找到韋高,其後裔主要分佈在廣西北流市扶新鎮、平政鎮、六麻鎮、民安鎮、石窩鎮、隆盛鎮、新豐鎮,陸川縣沙坡鎮、米場鎮,玉林城,廣東化州市文樓鎮等地,包括韋高的世系圖如下:

廣西北流韋氏族譜(韋高公房)的研究

近日信宜方榮兄弟聯繫到廣西北流的高公後裔承志兄弟,獲知他有兩部手抄舊族譜,他為方便保存都拍攝下來存放於QQ空間。其中光緒年間那部舊譜已缺損,頁碼順序已調亂,我把序言部分在Word輯錄下來並進行初步整理,限於本人的文言文水平,難以做到斷句及段落重組的完全正確,有待繼續修正。

我的關注點仍然是東遷狼兵的歷史。族譜編撰者之一韋樹芬在序言中說:“我太始祖遠公,自泗城州調任田州府正堂,期間繼世承調,功勳赫奕,炳耀人寰,故高皇帝獎以世襲土官,以旌忠孝。至明天順七年(注:1463年)十月初七日給榜調徵,榜文至今現存。”另一位編撰者之一韋樹綱則說:“故自予受書而後睹殘薄之僅存,每撫膺太息者也。茲值丙戍歲在蘇家振鐸當習讀之餘,恭承祖命,謹集庚薄,兼受教於列尊,遂以橫圖直紀編次成書。”可以知道在光緒年間,明朝徵調歸德州狼兵的榜文仍然保留著,修新譜也承繼了舊日殘存“庚薄”之記錄,說明北流《韋氏族譜》內容有一定的客觀依據,其史料價值值得重視。

其中一本《京兆郡族譜》保存十分完整,不過序言價值不大。世系以韋高為一世祖,序言有“道光元年辛已歲三月八日十二世孫章公謹錄”字樣,族譜應該成書於這個時間。我把有價值的內容整理輯錄於下:

……祖宗系出泗城,創基圭水……(祭詞)

……

韋氏歷代科甲十學選舉仕宦跋:

韋遠,侯伯議永為特授田州府正堂,子孫世襲

韋慶,特授武靜州正堂

韋金,特授茂名縣正堂

韋安,特授容縣正堂

韋進,化州把總

韋高,特授北流縣正堂,子孫世襲

韋副,特授北流縣正堂

韋寧,特授陸川縣正堂

韋慶權,欽命梧州參將

韋道,特授陽春縣正堂

……

初世開基祖欽命北流縣正堂諱高公號君立,祖妣林氏

二世祖考欽命梧州參將諱慶權號國柱,祖妣梁氏,生下一子諱法明

祖考諱雲起號虎臣,祖妣林氏

三世祖考諱法明,祖妣呂氏

乃法明口口也,廣,開籍玉林

四世祖考諱子義,開籍北流

慶,開籍容縣

五世祖考諱黃珍,武庠生黃趙……

關於“韋氏歷代科甲十學選舉仕宦跋”中人物的關係,在上面《韋氏族譜——山濤支系遠公分冊》的世系圖中已列明。明清兩代稱府縣的長官為正堂,一般為流官所充任,族譜關於朝廷任命韋氏土官為“正堂”的記載,我暫時沒有找到更多的史料來輔證。這個所謂“正堂”,一者是族譜編撰人的誤解,二者是土官在轄區內確實擁有不小的行政、軍事權力而已。而土司官中確有土把總職官,為封建王朝戍邊駐軍職銜,任用土著首領或民族頭人為軍隊長官,在其轄區內,土把總集行政、軍權於一身,為最高統治者,與長官一樣俗稱“土司”。參將,為明代鎮守邊區的統兵官,無定員,位次於總兵、副總兵的中高級軍官,分守各路。上面輯錄的部分世系內容不實,即插進韋雲起號虎臣、韋廣、韋慶等三個非世系內人物。韋雲起是唐朝的大將;韋虎臣為明朝中期的東蘭土司,曾經率領狼兵打過倭寇,而東蘭土司有韋起雲,是韋虎臣之子,相信韋雲起是編者的筆誤;韋慶在《韋氏族譜——山濤支系遠公分冊》中記載為韋遠的侄子,特授武靜州正堂,武靜州應為武靖州,在今日之桂平,為明朝中葉狼兵的大本營。這部分人物不是韋高子孫,在北流《京兆郡族譜》中無世系傳承,不知為何記載於此!

族譜另一本殘缺,頁碼調亂。七位族人撰寫了序言,時間都是光緒年間。我把整理過的有歷史研究價值的部分內容輯錄於下(注:口口為殘缺字段):

(一)

口口史,無以知歷代之盛衰,家口口者,百世之親疏,則譜之不可少也,明矣。且口口興仁,觀譜益以興孝,君民賢愚有同然者。

粵稽豪姓氏,系出顓頊,大彭之後,夏封於豕韋,以國為氏,憑其後子孫繼繼繩繩,類多卓犖之英,遞傳而居京兆者為尤最,由京兆而散處四方。自泗城州奉調,而初入北邑而卜居扶陽者,不知歷數百年於茲矣。今雖播遷靡定,舊譜雲亡,本本源源難已盡稽,而肇是鄉,之後能勿追紀也哉。

我太始祖遠公,自泗城州調任田州府正堂,期間繼世承調,功勳赫奕,炳耀人寰,故高皇帝獎以世襲土官,以旌忠孝。至明天順七年(注:1463年)十月初七日給榜調徵,榜文至今現存。我始祖高公奉命征剿北流寇賊,果能殲厥渠魁,眾匪殄滅,四境蕩平,功績屢紀,遂由把總欽加六品銜頂戴口口翎口口北流縣正堂,保障護民,威鎮邊疆。

口口誼者,更由茲光大,則譜之者固無愧於善,後人亦須勉為孝子慈孫,而善繼善述,無墜先人燕翼之良謀,憑則又譜之者之所厚望也,因率管見以為之序。

光緒十年歲次丙戍菊月望日穀旦十五世孫樹芬字渭川盥手敬撰

(七)

嘗思夏禹口口初奠山川,伏波徵西東始通閩粵,豐功偉業,自古而昭,宏勳殊猷,於今為烈矣。客歲冬月,我北邑卞三里東瓜侄邑庠生爵元,由東瓜上良埇言啟承叔曰:高公、副公、寧公、安公、道公,同胞伯仲五人並兄弟叔侄十餘人,奉調整戎,征剿西東,鎮守州縣,高公、副公嗣孫開籍北流,寧公嗣孫開籍陸川,安公嗣孫開籍容縣,道公嗣孫開籍陽春,五昆立業,數世於茲,風土人情亦熟悉矣。

但思由北陸容陽上泗城州口口雲遙,山川阻隔,我姓等上下禮祭往來艱難,可奈何?叔曰:侄何其愚也!昔遠公敕封忠孝,世襲官祿,四世孫高公、副公等,自天順七年(注:1463年)又七月初七日,奉調備辦軍務,除寇有功,建宏猷,樹偉績,功炳史策,勳載盟府。至正德六年(注:1513年)十二月初六日,榜示給付官旗,炤身撥兵,保障地方,護民耕守,收炤事平,留鎮守,務耕讀,因家憑,迄今又數數傳矣。生長於斯,口口族於斯,昔在泗城州族口口繁口口北陸容陽口口州土官黃為給付官旗,炤身撥兵,保障地方,護民耕守。事祖奉高皇帝敕旨韋、黃二姓,祿優忠孝之家,禮倍好生之德,京兆、江夏二郡侯伯,議送泗城州韋遠為田州府土官,護黃金滿為歸德州土官,職事傳授子孫,世代相襲,祖宗系汗馬功勞相襲土官,為此欽遵敕定,軍有月糧,民有稅產,狼總殺賊口口命傳土刀耕斧務。

皇佑元年(注:1049年)賊口口靜江口口所差口口眾志侵佔口口熙熙垌,熙定(寧)八年(注:1075年)征剿,至熙定(寧)九年,各賊向歸德狼總奏準御馬前,該賞銀牌工(二)顆。洪武三年(注:1370年)設立歸德州各衙門。永樂元年(注:1403年)有潯州府帖文,所差老人黃勝廣、楊善政、林清、陳政等領目兵三百餘家,隨同招主前去潯州府貴平縣思隆鄉武平裡立堡耕守,大藤唊(峽)、羅緣(祿)垌口、龍古、崗頭、閉滑石、大坑、口(土+並)垌、何元垌等處耕口口內印一顆口口韋安招兵造冊,剿賊奪田,護民耕種,事口口族孫黃楊前去護功解報。京(景)泰四年(注:1453年),上司明文選統土官黃林口口及韋安管令。天順柒年(注:1463年)又柒月初七日,梧州府鬱林州奉軍門關文,仰北容二縣庫銀肆拾柒兩上馬五疋,賞文牌委官李東,招主胡孟堅老人,十冬李仕進、陳滿懷,給榜到州職,撥官旂黃平男、黃盛、黃忠、黃員、韋高、韋副,兵九百六十二家並妻子,前去北容二縣關文口口,支給各里備牛隻,賞告各縣要御口口典史爺鄧兌、李秉鄉口口行李送入小勞二洞尾立堡鎮守石門、相思、古羅、六郎等山各賊李扶光等,殺賊三十名解赴潯州府總爺乞。分目兵黃喜、白元英、甘應、莫顯等二十家,招主李秉前去卞一二里白米、文油洞等處立柱耕守雲羅、大柱,獲賊莫公墳、莫臺三十功顯,解潯州府參將去乞。成化(注:1465~1487年)口口二月十八日,撥目兵口口裡兼界合水寨鎮守石羊口口,都爺明文口口把截寧息田糧即納各縣,目兵本州撥出聽候,所調上年有期,十年存造狼丁口冊部,投遞每年各縣,田土存收本州馬料。祖系汗馬之功,世襲土官,各兵守田業,各縣田土賊分路要立寨,隨鄉出設,委兵同殺功報各甲里民,不得生事,反騙官田地,侵凌目兵,取陷財物,恐後年遠土官,榜付給憑右帖,兵火失後,歷代口口記狼炤祖炤非為須至出給榜者,右仰炤說謊口口六品銜欽賞戴藍翎口口委錢陳口口、甘志通領口口岑白樛,帶目兵三百餘家口口化廣塘、高登、落山等鄉土官立營鎮守,剿殺殘賊盤萬柒拾伍口口赴解上司,請(都)爺去守息,撥田耕守。成化十六年(注:1480年)奉兩廣都爺抱明示,著落廣州府合浦縣各管乞,撥入新平、風寨、太平、永平等處立寨守木頭洞賊首黎通天、黎忠亮、廖公廣,獲賊百三十功,解廉州府太爺準案去乞。成化柒年(注:1470年)五月,內蒙司蕭都爺行文,著落東西二水各立寨耕守,口口隍、莫持、把總覃法男國惠容縣水口口鳳北流縣卞一里合水,把總黃典帶兵,土官黃平六縣帶兵,土官韋寧、梧州參府韋慶權、把總伍仕進東安縣帶兵,黃應科、把總羅安陽春縣三十六寨,把總韋道、立山頭目羅光、茂名縣土官雙花狼目韋金、化州狼目韋進、黃華,歸德右榜在黃用收羅定舊治龍水二三地方各安永業。萬曆元年(注:1573年),賊復猖扎,奉州縣撥兵陽春縣,狼目黃口口、狼目黃口口官容縣五屯所,為炤口口

口口前垂後口口分唐述公所貽也,口口雖然可考譜帙略而弗詳,何不從此修之,以口口也,相與序於叔叔不獲,已聊為草創討論之言,特口修飾潤色之筆,維緬高公、副公等同胞五人立業四縣,蒸嘗各積,伯仲異居,譜帙不由是而修美,何以彰盛,何以傳乎!自此修之後,有可稽一經相業家聲,五世儒宗,世澤燎然也。所難已者,今昔山川之間,彼此上下口口,不獲與泗城州諸父昆弟一敘家口口之歡,僅修譜帙以啟後人,炎便亦庶可稍慰矣。異日者高公、副公、寧公、安公、道公等孫子,果能繼一經相業家聲,繩五世儒宗世澤,與漢賢公、唐述公,今昔交輝,後先相映,即述公、綬公累續石渠,閣中抱藏,山之秘蜚,聲翰苑蜀,袍邀覆錦之榮,亦可媲美矣,豈不懿哉。侄曰如叔所言,可信筆直書矣,侄亦無庸詳序矣,爰為之序。口口

……

光緒庚子年(注:二十六年)臘月上浣十五世孫我大昌號口口追錄尚友

對於以上序言,我圍繞韋遠家族的來源地,即始祖韋遠自泗城州調任田州府,其子孫又充任歸德州的狼兵頭目,對此進行延伸性研究。

一、在2014年重修的《韋氏族譜——山濤支系遠公分冊》對韋遠也有記載:

陸川、北流等多處韋氏家譜、族譜或手抄記錄都有始祖或太始祖是明·仁宗帝(洪熙1425年)從泗城州(注:凌雲縣)調任田州(注:田陽縣)當正堂官的侯伯議韋遠等類似內容。

……

韋遠公系我地韋族上祖,明·仁宗帝(洪熙公元1425年)欽命由泗城州(凌雲縣)調任田州(田陽縣)正堂之職。

泗城州,《明史》“土司五”記載:

泗城府:古百粵地。宋置泗城州。元屬田州路。明隸思恩府。洪武初,以岑善忠為知府,世襲。傳至岑繼祿,清順治十五年,歸附,隨徵滇、黔有功,改為泗城軍民府。繼祿死,子齊岱襲。齊岱傳子映宸。雍正五年,映宸以罪參革,改設流官。

向志文《岑氏土司與泗城古州府》記載更為詳盡:

宋皇佑五年(1053年)始置泗城州,屬廣南西路邕州右江道;元代仍稱泗城州;明代泗城州岑氏土司把勢力介入黔界,轄羅甸、望謨、貞豐、冊亨以及利州、唐興、歸樂、上林峒、安隆、古勘峒、程縣、龍川。明洪武六年(1373年)土司岑氏將泗城州治移於古勘峒(今凌雲縣城),泗城州成為明代廣西最大的直隸州,在當時,泗城州有“百粵榷尊,兩江上郡”之美譽。

……

泗城岑氏是桂西的名門望族,岑氏土司自宋皇祐年間開始統治泗城長達674年。

……

《粵西叢載》引《百粵風土記》記述:“諸土司惟田州、泗城最強,南丹次之。田州臨大江,地勢平銜,沃野方數百里,精兵萬人,一呼即應;土酋桀驁反惻,時與諸土司為難,故未瞰窺我內地。泗城方千餘里,兵勝田州,散居巖洞,石城險絕,芭蕉關尤峻而固。”《明史廣西土司》傳也記述:“泗城延袤頗廣,兵力亦勁,與慶遠諸州互相雄長。”兩則資料都介紹明代泗城土州地廣、人多、兵強,恰恰給岑雲漢的“百粵榷尊,兩江上郡”作了貼切的表述。

明代廣西泗城州是土直隸州,視同府級。岑氏每一代土司要遵照朝廷規定辦理承襲手續。襲職以後,每三年向朝廷進獻上等馬十六匹,每匹折銀二十四兩;銀香爐全付;年交納糧一千六百四十六石九鬥,起運賓州常平倉,每石折銀七錢。這樣承襲的土司就在自己的統治範圍“自行其法”,“世其土,也世其民”,成為為所欲為的專制者。

岑氏土司作為泗城州最大的世襲領主,岑怒木罕攻克古勘峒後,就給他下屬頭目管轄各地。據《泗城州黃氏宗譜》記載:“怒木罕統領粵西等處兵馬三軍號令,戌守古勘,管轄儂苗。命我祖戌守鞋裡,轄十有三亭,羅耶(樂業)七亭、央裡三亭。二處田糧山糧,每亭三兩出賦於古勘,鞋裡三亭歸於我祖。個蘭、谷防、駝屋、百愛四村為內役,以上者為養膳之田。每亭設士兵五十名,以防出敵。請旨分甲設亭自此始矣。”

明朝洪武以後,泗城岑氏土司勢力已經涉越紅水河北岸,轄境擴大,再劃甲分亭,由所屬頭目世襲土職。如黃氏遷襯江北羅斛八甲三亭,王氏守桑即長雹十甲,覃氏、楊氏分守上林八甲,潘氏、許氏分守潞城八甲、李氏分守天峨二甲。各頭目“世襲土職,各招佃戶,各撫其民,而總聽制於土州”,形成了泗城州從土知州,到頭目、甲目、亭目的政治與經濟相結合的具有民族特性的封建領主經濟之上的政治制度。

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為逐步、適時地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重大事務實行干預,實施了土司制度,土司實行封建農奴制(亦稱領主制)統治。這是一種政治妥協的產物。土司既指少數民族地區的土著人在其勢力範圍內獨立建造的且被國家法律允許的治所土司府,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土司承襲由中央政府稽核、批准和任命,自身卻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力,土司府亦如流官地區設衙署、學校、基層政權,但可由土司任命職官,擁有自己軍事武裝土兵。

但為了更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土司地區事務,中央政府在土司地區官員的任命上,也推行土流兼用的政策。在廣西各土屬地方普遍委派過流官吏目,諸如流官州同、流官州判、流官吏目和流官典史等,統稱為流官佐雜。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中就有歸德州“洪武二年,黃隍城歸附,授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的記載。

廣西土司地區實行人身等級制度。一等土官和官族,土官集經濟、軍事、司法權力於一身;二等是土官下屬的土目、師爺等,有一定的統治權力;三等是自由農民和商人,有人身自由,不服勞役,可參加科舉;四等是農奴,世襲耕種土官的劃給的勞役田,收穫歸已,但要服勞役,不能自由遷徙,不能參加科舉;五等是家奴,地位最低,“生殺予奪,盡出其酋”。

從族譜的記載來看,韋遠原在泗城州應是具有一定地位等級的土目,其後調任“田州府正堂”,原因是“高皇帝獎以世襲土官,以旌忠孝”,根據他及其子孫事蹟推測,他們應該屬於土司屬下土兵的頭目,而這種土司軍隊的職官應該不可能由中央王朝任命。不過,被徵調的狼兵確是由中央政府管理了,其調動權力在兵部,統率權則在五軍都督府及屬下的都督、都指揮史司,還有總督、提督、總兵、都指揮等。雖然狼兵名義仍然屬於桂西土司的私人部隊,但山長水遠,土司已難以遙控。戍守各地的狼兵也具有一定的土司性質,蘇建靈在《明清時期壯族歷史研究》中就認為桂東流官州縣下存在一百多土司,其中包括部分狼兵系統,這是明朝政府有意為之,是“以夷制夷”、 “以夷攻夷”的需要,而捨棄部分基層流官治理的方法,但規模都較小,與桂西土司不能同日而語。

關於田州,《明史》“土司五”記載:

田州土州,在府西四百五十里。唐天寶元年,橫山郡。乾元元年,改為田州。宋屬橫山寨。元置田州路軍民總管府。明改田州府,尋復為州。嘉靖九年,以岑芝主田州。傳至岑漢貴,清順治初,歸附,仍準世襲。近改百色直隸廳,置流官。

田州府是另外一個岑氏世襲土司的勢力範圍,北流《韋氏族譜》對此事這樣說,“祖奉高皇帝敕旨韋、黃二姓,祿優忠孝之家,禮倍好生之德,京兆、江夏二郡侯伯,議送泗城州韋遠為田州府土官,護黃金滿為歸德州土官,職事傳授子孫,世代相襲”,意思是中央王朝敕封泗城州韋遠為田州府世襲土官的。我認為韋遠家族只不過是土司屬下權力不大的眾多土官之一,而且是土兵系統的,不是流官的官職,並無中央王朝的“敕旨”和“欽命”的可能性。廣西壯族土官族譜中經常強調中央政府敕封賦予的正統性,至於是否,許多並不可證。當然,狼兵的徵調出自中央政府的命令除外。

在桂東南的韋氏宗族裡,又有韋遠“在明代被賊殺害,葬在容縣松山至桂平線十八公里峽口站丫小路八百公尺水圳邊天葬墳,附近人說叫做韋祖神”的說法。但北流《韋氏族譜》又這樣說:“所難已者,今昔山川之間,彼此上下口口,不獲與泗城州諸父昆弟一敘家口口之歡”、“但思由北陸容陽上泗城州口口雲遙,山川阻隔,我姓等上下禮祭往來艱難,可奈何?”如此說來,韋遠祖墳怎會在容縣呢?他來桂東南參與狼兵早期的軍事行動了嗎?這些我仍然需要尋找更多的資料。

根據“議送泗城州韋遠為田州府土官,護黃金滿為歸德州土官”的記載,韋遠在田州府,其子孫如何又從田州府來到了歸德州呢?我認為,或者受到歸德州土司的聘請,或者由田州岑氏土司的派遣,成為歸德州世襲的土兵頭目。歸德州土司府地域範圍比諸泗城州、田州小得多,屬於黃氏世襲土司,而且歸德州曾經長時間隸屬田州府。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十”記載:

唐羈縻蠻地。宋熙寧中,置歸德州,隸邕州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明初,屬田州府。洪武二年(注:1369年),黃隍城歸附,授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為田州所侵鑠,請隸南寧府。從之,仍以黃氏世其職。弘治十八年(注:1505年),改今屬編戶一里,秋米一百十石。

1996年《平果縣誌》即說歸德州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弘治十八年改屬南寧府。歸德州雖然“為田州所侵鑠”,黃氏土司還是具有較為獨立的權力。清道光元年的高州《韋氏族譜》有韋遠四世孫茂名縣(今高州)狼總韋昊這樣的記載:

始祖韋諱昊公,本貫西粵田州府歸德州之狼籍人也。有明之季,高涼草寇猖獗,諸屬官軍屢銼,莫敢攖其鋒。成化二年(注:1466年),特旨調用我祖來於高郡,南征北剿,疊建大勳,名垂竹帛,草寇聞風鼠竄,不敢更生覬覦。

韋昊是明朝中期茂名縣的狼總(狼兵首領),據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初來茂名縣狼兵839名,相當於當時衛所千戶的兵力,至於其他兄弟叔伯韋慶、韋安、韋進、韋高、韋副(富)、韋寧、韋道等皆為桂平、容縣、化州、北流、陽春各縣之狼兵頭目,也從中窺見歸德州韋氏家族一定的勢力。《韋氏族譜——山濤支系遠公分冊》也有韋遠子孫各族來自於歸德州的說法:

陸川平樂三安族譜、容縣靈山鎮中彩村族譜、高州黃塘雙花村族譜、茂名縣誌等都載有我族來祖是從廣西歸德州大村榕木屯,以狼目、狼兵形式來到粵西及桂東南各州、縣護民耕守,留在各地發展後裔。

1990年重修高州黃塘《韋氏族譜》則說:

廣西田州府歸德州韋族之始居也遠祖,世襲田州府官,而康公、明公、庭公、金公、進公、平公、副公、寧公、安公、道公是遠祖之子孫也,兄弟叔侄十多人,奉旨調整從戎,征剿東西土寇,鎮守州縣,護民耕守,殺賊有功,各安永業,散居兩省各地縣市。

半封建半奴隸社會的明清時期西南地區土司的奴隸處在殘酷的統治之下,而各土司內外激烈的權力爭鬥,土司的特權不利於國家的統一、中央集權的統治,是中央政府最終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徵調狼兵不僅是國家的軍事上的需求,也是削弱了土司軍事實力的一種手段。

二、茂名縣土官雙花狼目韋金。

在高州黃塘《韋氏族譜》中,以韋昊為一世祖,而不是以韋昊父親韋金為一世祖,也沒有韋昊以上世系記載,但是在北流《韋氏族譜》中記載的卻是“茂名縣土官雙花狼目韋金”,這種高州族譜記載的缺失,有一定原因。我認為是狼兵軍制造成。狼兵並非國家體制內的軍制,狼兵原先是土司的私人軍隊,朝廷徵調狼兵,軍事行動完成後,狼兵應該返回土司府。但是實際上東遷桂東南、粵西的狼兵,到達目的地之後,軍事行動往往曠日持久,形成與衛所一樣屯田駐守的事實,歷經幾代之後逐漸定居下來,以致無以再返回桂西土司治下。而狼目韋金則有可能是返回了桂西土司府,或者調遣到其他地方,比如武靖州(今桂平)這個狼兵的大本營,韋金沒有埋葬在高州,故以韋昊為一世祖。

北流《韋氏族譜》記載了“茂名縣土官雙花狼目韋金”,而清光緒十四年鄭業崇《茂名縣誌》卷八“經政·兵事”記載:

(乙酉順治)二年秋九月,狼賊韋翅鳴犯府城署,知府方象乾、參將孫維翰破走之。翅鳴雙花狼賊也,率眾千餘逼犯東城,象乾與維翰率兵拒之。會賊諜鄧義和為南城鄉勇所擒,遂連夜奔竄,象乾等乘勢追擊,斬獲以千計。翅鳴西遁,十一月擒獲,解府誅之。《亂離見聞錄》:是時各鄉練總捉賊甚嚴,茂名藍溪之張百袋、吳川芷寮之陳長腳二俱授首,惟信宜狼總韋飛狗因朱姓佔其狼田,告於方海防,憤方枉法,率黨數千犯府城,屯紮於枕頭嶺。

從族譜與地方誌的記載可以看到,茂名縣(今高州)狼總為韋姓,今高州平山鎮雙花村是明朝中葉茂名縣狼兵的行政中心,狼目(狼總)的駐地。

三、關於東蘭韋氏土司與韋遠的關係。

韋山高“東蘭縣土司文化研究會”博客有《廣西東蘭韋景岱宗支族譜》、《韋景岱公後裔分流》兩篇文章,都未見有韋遠的記載。《韋氏族譜——山濤支系遠公分冊》序言也如此說:

韋氏族譜景岱分冊第10頁有“14任金保(1344—1426),21任虎臣”記載;也有金保三妻共生12子萬字輩。又有萬紅住泗城州等記載。但生遠公之父和生韋慶之父之人是不是萬紅?沒有記載了。虎臣是韋爵的五世孫,韋爵也是山濤的十七世孫。然而沒有韋爵、韋遠和生韋慶之父是同胞兄弟的記述。

今次修譜,經討論決定,仍然以韋遠公為一世祖。我地(們)上祖韋遠是山濤後代。山濤至韋遠這段歷史難以理清,應接誰呢?總是說不清楚,由後人再作論證吧。

證明一件事情要有證據,沒有就暫時擱置,族譜編者的做法是正確的。事實上廣西韋姓在唐、宋朝已經聲名卓著,其分佈範圍已十分廣泛,並非只有東蘭一支。張聲震《壯族史》記載:“唐王朝在今廣西扶綏一帶建立西原羈縻州,把‘居廣、容之南,邕、桂之西’,北接道州武岡,西接南詔,‘綿地數千裡’這一廣大地區的僚人稱為‘西原蠻’。其首領有寧氏、黃氏、儂氏、韋氏、周氏等”,“至德元年(756年)二月,在以黃乾曜、真崇鬱為首的領導下,聯合陸州(今欽州地)、武陽(今羅城縣地)、朱蘭(今東蘭縣地)等地100餘峒區20萬人,首舉義旗,建立地方民族政權,推舉武承裴、韋敬簡為帥,號稱中越王……”上林唐碑《六合堅固大宅頌》和《智城碑》記載了上林韋厥、韋敬辨、韋敬一、韋守盈等韋氏土司家族。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蠻》雲:“西原蠻,居廣、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寧氏者,相承為豪,又有黃氏,居黃橙洞,其隸也。其地接南詔。……黃氏強,與韋氏、儂氏唇齒,為寇害,據十餘州,韋氏、周氏恥不肯附,黃氏攻之,逐於海濱。”

四、綜述

狼兵最早的正史記錄見於《明英宗實錄》正統二年(1437年)冬十月戊午曰:“廣西總兵官、都督山雲奏:‘潯州府平南等縣耆民赴臣處言,潯州切近大藤峽等山,猺寇不時出沒劫掠居民,阻截行旅,近山多荒田為賊佔耕。而左、右兩江土官地方,人多田少,其狼兵素勇,為賊所憚。若選委頭目,起領前來屯種一帶近山荒田,斷賊出沒之路,不過數年,賊徒坐困,地方寧靖矣。臣已會巡按御史三司等官計議,誠為長便,乞如所言,量撥田州等府族目土兵分界耕守,就委土官。”從山雲的奏摺來看,狼兵之前已有之。而北流《韋氏族譜》說:“至熙定(寧)九年(1076年),各賊向歸德狼總奏準御馬前,該賞銀牌二顆。洪武三年(注:1370年)設立歸德州各衙門。永樂元年(注:1403年)有潯州府帖文,所差老人黃勝廣、楊善政、林清、陳政等領目兵三百餘家,隨同招主前去潯州府貴平縣思隆鄉武平裡立堡耕守。”這裡有熙寧九年就存在狼兵的記載,由於無其他史料來輔證,可信度不高。而明朝時期的記載,則有較多的各種族譜資料以及地方誌來相互印證,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北流《韋氏族譜》以及光緒《容縣誌》關於明朝桂西歸德州狼兵東遷的記載非常翔實,除了韋氏,還有黃、楊、林、陳、白、岑、甘、莫、覃、伍、阮、張、梁等姓氏狼兵頭目的記載,而且時間跨度幾乎是整個明朝,從洪武三年(1370年)至萬曆元年(1573年),顯然我們不得不推測,這些系統性記載可能是來自於歸德州黃氏土司及其親族,特別是歸德州黃氏狼兵頭目最多,地位也高;或者在桂東南、粵西存在一個歸德州狼兵的一個管理中心(或是在武靖州,或是在北流、容縣),它由黃氏土官主持,仍然溝通著各地歸德州狼兵,彙集信息,並記錄在容縣、北流等地的“手錄”、“文牒底冊”中。所以桂東南、粵西的歸德州狼兵在我心中還存在著許多謎團,我要繼續尋找資料去研究。

另可謹見我的博客文章《追尋粵西、桂東南韋氏狼兵的足跡》、《與高州黃塘〈韋氏族譜〉有關聯的各種韋氏族譜的梳理》、《信宜〈一經韋氏宗譜〉》、《信宜和氏狼兵》等。

2018年6月3日於茂名之桐廬


附:清《明史》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土司五

廣西為西南邊地。秦,桂林郡。漢,始安。唐,桂管。宋,靜江府。元,靜江路。明建廣西省。瑤、僮多於漢人十倍,盤萬山之中,踞三江之險。明時,因元之舊,多設土司,以資鎮壓。叛服不常,韓雍之定藤峽,王守仁之撫田州,沈希儀、俞大猷之戰功,殷正茂、翁萬達之成績,僅得勘定。清朝,廣西莠民四起,土司獨安靖無事。鄂爾泰經略三省,革泗城土府岑映宸職,割江北地隸貴州。雍正六年八月,首討思陵州之八達寨,扼其餉道,屯兵二三里外,量大炮所能及,漸轟進偪。賊窘急,斬土目顏光色兄弟以獻,尚閉寨不出,遂為官兵所毀。八年,復檄討思明土府所屬之鄧橫寨,三路進攻,一鼓而克。於是遠近土目爭繳軍器二萬餘。巡邊所至,迎扈千里,三省邊防皆定。

慶遠府:秦,象郡。漢,交阯、日南二郡界。唐置粵州,天寶初,改龍水郡;乾元中,更宜州。宋升慶遠軍節度,鹹淳初,改慶遠府。元為慶遠路。明仍改慶遠府。清因之。

東蘭土州,在府西南。宋置蘭州,以韋氏世襲。元改東蘭州。明因之。傳至韋光祚,清順治初,歸附,予舊職,雍正七年,改設流官知州。

忻城土縣,在府南。宋慶曆間,隸宜州。元以莫保為八仙屯千戶。明洪武初,設流官。後仍任土官,以莫氏世襲。傳至莫猛,清順治九年,歸附,仍準襲職。

南丹土州,在府西北。宋開寶初,土官莫洪<土比>內附;元豐三年,置州,管轄諸蠻。明洪武初,莫金納土。金叛被誅,以金子祿襲。傳至莫自乾,清順治九年,歸附,仍準襲職。

那地土州,在府西。宋熙寧初,土人羅世念來降;崇寧間,遂置地、那二州,以羅氏世知地州。元仍之。明洪武元年,土官羅黃貌附,詔並那、地為一州,予印授,黃貌世襲,以流官吏目佐之。傳至羅德壽,清順治九年,歸附,仍準世襲。

永順正土司,在府西南。明設土司,弘治間,以鄧文茂為之。傳至鄧世廣,清順治九年,歸附,仍準世襲。副土司。彭希聖,同。

永定土司,在府西南。明成化十二年,設土司,以韋萬秀為之。傳至韋盛春,清順治九年,歸附,仍準世襲。

思恩府:古百粵。漢屬交阯。唐天寶元年,改為橫山郡。元置田州路軍民總管府。明正統五年,升為思恩府。弘治末,改流官,清因之。

上林土縣,在府西南二百七里。宋置,隸橫山寨。元屬田州。明洪武二年,以黃嵩為土知縣,仍屬田州;嘉靖初,改隸思恩軍民府,佐以流官典史。傳至黃國安,清初,歸附,仍襲舊職。

白山土司,在府東北。宋皇祐間,隨狄青有功,世襲土舍。明嘉靖七年,以王受明為白山土巡檢。傳至王如綸,清初,歸附,仍襲舊職。

興隆土司,在府東北八十里。明嘉靖七年,以韋貴為土巡檢。傳至韋萬安,清順治十七年,歸附,仍準世襲。

那馬土司,在府西北九十里。明嘉靖七年,以黃理為土巡檢。傳至黃天倫,清初,歸附,仍準世襲。

定羅土司,在府西一百四十里。明嘉靖七年,以徐伍為土巡檢。傳至徐朝佐,清初,歸附,仍準世襲。

舊城土司,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明嘉靖七年,以黃集為土巡檢。傳至黃世勳,清初,歸附,仍準世襲。

下旺土司,在府西二百十里。明嘉靖七年,以韋良保為土巡檢。傳至韋際弦,清初,歸附,仍準世襲。

安定土司,在府北。明嘉靖七年,以潘良為土巡檢。傳至潘應璧,清初,歸附,仍準世襲。

都陽土司,在府西北六百里。明嘉靖七年,以黃留為土巡檢。傳至黃宏會,清初,歸附,仍準世襲。

古零土司,在府東。明嘉靖七年,以覃益為土巡檢。子文顯,徵大藤峽有功,加千總。傳至覃恩錫,清初,歸附,仍準世襲。

田州土州,在府西四百五十里。唐天寶元年,橫山郡。乾元元年,改為田州。宋屬橫山寨。元置田州路軍民總管府。明改田州府,尋復為州。嘉靖九年,以岑芝主田州。傳至岑漢貴,清順治初,歸附,仍準世襲。近改百色直隸廳,置流官。

歸順州,舊為峒。元隸鎮安路。明因之。弘治年間,升為州,以岑瑛為知州,世襲,改隸思恩府。傳至岑繼綱,清順治初,歸附,仍予舊職。雍正七年,改隸鎮安府。八年,巡撫金鉷以土司岑佐不法狀題參,革職改流。

泗城府:古百粵地。宋置泗城州。元屬田州路。明隸思恩府。洪武初,以岑 善忠為知府,世襲。傳至岑繼祿,清順治十五年,歸附,隨徵滇、黔有功,改為泗城軍民府。繼祿死,子齊岱襲。齊岱傳子映宸。雍正五年,映宸以罪參革,改設流官。

下雷州。元屬鎮安路。明初,降為峒。萬曆三十二年,許應珪以軍功復職。傳至許文明,清順治初,歸附,仍襲舊職。

向武州。宋置,隸橫山寨。元隸田州路。明初,以黃世威為知州。傳至黃嘉正,清順治初,歸附,仍襲舊職。

都康州。宋置,隸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明隸思恩府,以馮斌為知州。傳至馮太乙,清順治九年,歸附,仍襲舊職。

南寧府:唐邕州也。元,邕州路,泰定中,改南寧路。明置南寧衛,後改府。清因之。

果化土州。宋置。元屬田州路。明洪武二年,授土官趙榮為知州。弘治中,改隸南寧。傳至趙國鼎,清初,率眾歸附,仍襲舊職。

歸德土州,在府西。其先黃氏。宋徵交阯有功,建歸德州。明洪武二年,以黃隍城為知州。傳至黃道,清初,歸附,仍襲世職。

忠州土州,在府西南一百九十里。宋置。明洪武二年,以黃威慶為土知州。傳至黃光聖,清順治初,歸附,仍予世職。遷隆峒,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明洪武元年,以黃威鋆為土官,以失印廢為峒,降巡檢。傳至黃元吉,清初,歸附,仍予世職。

太平府:漢屬交阯。唐為羈縻州。宋平嶺南,置五寨,一曰太平,領州縣。元置太平路。明洪武二年,改為太平府。清因之。

太平州,在府西北。明洪武二年,以李以忠為知州。傳至李開錦,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職。

鎮遠州,在府東北。舊名古隴。宋置州。元隸太平路。明亦屬太平路。明初,以趙昂升為知州。傳至趙秉義,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職。

茗盈州,在府北。宋置。元屬太平路。明初,以李鐵釘為知州。傳至李應芳,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職。

安平州,舊名安山,在府西北。唐置波州。宋設安平州。元隸太平路。明洪武初,以李郭祐為知州,使守交阯各隘。傳至李長亨,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準世襲。

萬承州,在府東北,舊名萬陽。唐置萬承、萬形二州。宋省萬形隸太平寨。元屬太平路。明洪武初,以許郭安為知州。傳至許嘉鎮,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職。

全茗州,在府北,舊名連岡。宋置,隸邕州。元屬太平路。明洪武初,以許添慶為知州,給印。傳至許家麟,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職。

結安州,在府東北,舊名營周。宋置結安峒。元改州,屬太平路。明洪武元年,以張仕榮為知州。傳至張邦興,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職。

龍英州,在府北,舊名英山。宋為峒。元改州,屬太平路。明洪武二十二年,以趙世賢為知州,給印。傳至趙蔭昌,為族人繼祖所殺。清順治十六年,歸附,誅繼祖。蔭昌無子,以邦顯子廷耀襲。

佶倫州,在府東北,舊名邦兜。宋置安峒,隸太平寨。元改州,屬太平路。明洪武二年,以馮萬傑為知州。傳至馮嘉猷,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襲。

都結州,在府東北。元屬太平路。明洪武三年,以農武高為知州。傳至農廷封,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襲。

上下凍州,在府西。宋置凍州。元分凍州為上凍、下凍二州。明隸太平府,洪武元年,以趙帖從為知州。傳至趙長亨,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襲。

恩城州,在府西北。唐置。宋分上下恩城二州。元屬太平路。至正間併為一。明洪武元年,以趙雄傑為知州。傳至趙貴炫,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襲。

羅陽土縣,在府東,舊名福利。宋置,隸遷隆寨。元屬太平路。明隸太平府,明初,以黃宣為知縣。傳至黃啟祥,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襲。

思陵州。宋置州,隸永平寨。元屬思明路。明初,省入思明府,後復建,仍隸太平府;洪武二十一年,以韋延壽為知州。傳至韋懋選,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襲。

思明州。唐置,屬邕州。宋隸太平寨。元改思明路。明為府,洪武元年,以黃忽都為知府。傳至黃戴乾,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舊職。黃觀珠襲。以安馬、洞郎等五十村改流,隸南寧。明降府為州,移治伯江哨。雍正十年,五十村目怨觀珠,殺觀珠嬖人,欲因以謀不靖。太平知府屠嘉正、新太協副將崔善元安定之。觀珠以罪參革,改流。又思明州與思明府本兩地,土官亦黃姓,於康熙五 十八年改流。

下石西州,在府西二百十里。宋閉鴻為知州。明初,仍給世襲。傳至閉承恩,清初,歸附,仍襲舊職。

上石西州。明崇禎間,併入本府。清雍正十二年,改隸明江同知。

上龍司。漢屬交阯。唐置龍州。宋隸邕州。元大德中,改為萬戶府。明初,屬太平。洪武八年,改直隸州,尋改隸太平。以土官趙帖堅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其後事具明史。傳至趙有涇,為庶兄有濤所殺。有涇子國樑愬父冤,有濤逃入交阯。清平廣西,更名趙祿奇,自交阯逃回歸附,仍予舊職。死,傳子廷楠。時國樑父冤既白,應襲,而廷楠拒之;國樑復出奔,適雲南煽動,遂率賊兵破州城,殺廷楠。未幾撲滅。而廷楠無子,乃以庶支趙元基孫國桓襲。傳子殿灴,雍正三年,以貪殘參革,析其地為上龍司、下龍司;改設兩巡檢,平通判兼攝。後改龍州廳。

憑祥州。宋為憑祥峒,屬永平寨。元隸思明路。明洪武初,李升內附,置憑祥鎮。永樂二年,置縣;成化八年,升州,以升孫李廣寧為知州。時又屬安南,仍歸明,屬太平府。傳至李維藩,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襲。

江州。宋置,屬古萬寨。元隸思明路。明因之,洪武初,以黃威慶為知州。傳至黃廷傑,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襲舊職。

鎮安府:在省西。宋時於鎮安峒建右江軍民宣撫司。元改鎮安路。明洪武元年,改府,授土官岑天保為知府。清順治間,土官故絕,沈文崇叛據其地;十八年,發兵撲滅之。康熙二年,改置流官通判。雍正十年,改知府。

都康州。宋置,隸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明洪武三十二年,復置州。永樂初,以馮斌為知州,隸思恩府。傳至馮太一,清順治九年,歸附,襲舊職。雍正七年,鎮安設府,改隸鎮安。

上映峒。宋置州。明初,廢為峒,以許尚爵襲。傳至許國泰,清順治初,歸附,仍予舊職。

湖潤寨。宋時置州。明初,廢州為寨,降巡檢司。傳至宗熙,清順治九年,歸附,仍給巡檢司印,世襲。

《中國民族百科全書10》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香港源流出版社

韋順莉《榮耀與追求:廣西壯族土司民族認同之考察》

蘇建靈《明清時期壯族歷史研究》

覃兆福、陳慕貞《壯族歷代史料薈萃》

張聲震《壯族史》

向志文《岑氏土司與泗城古州府》

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

《明史》

2014年秋《韋氏族譜——山濤支系遠公分冊》

清道光元年高州黃塘《韋氏族譜》

1990年高州黃塘《韋氏族譜》

韋家人轉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