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和怀左同学的相遇,让我开启高效读书写作之路

讲真,这个夏天,我和写作硬磕上了。

我先是在6月9号加入了《第一期怀左30天写作蜕变营》,开始了一个月的写作练习之旅。

课程结束后,深感时间太短,功力尚浅,又以小班长的身份在《第二期怀左21天写作训练营》里继续学习下去。

有多拼?

放弃了工作后的第一个暑假宝贵的休息时间,每天按照早八晚七的形式固定上下班,只为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写作练习与交流反馈。甚至,连周末也没放过。

很长一段的时间里,我都在埋头工作,回头时发现自己已经丢掉了之前的很多爱好和习惯。这次我就想努力培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业余时间想让自己过得更充实一些。

所以对待写作,我想这次我是认真的。

一、不会有效输入,写作时我遇到的最大问题

在第一期的课程中,对我来说,学的最不好或者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打造自己的素材库,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我有很多想法,但一下笔就全部消失了。问学长时,他说我的想法都是零散的,还需要平时多整合,才能更有效地应用。

然后我就开始埋头做了,做了一段时间就发现写作素材库,对于写作确实大有裨益,它可以把我们源源不断的、七零八碎的信息输入,记录下来,以免转瞬即逝。

并且,我们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建立素材库可以帮助我们把自己看过的好文章、好句子、好事例等分门别类地整理起来,当我们写作需要借鉴的时候,只要大脑知道去哪里找就行了。

所以建立素材库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有效输入。

可是对我来讲,从零开始打造素材库也确实很艰难啊。

每天有大量的信息涌入,好文、好图、好视频,多的数不过来。我有把它们一一收藏的勇气,却没有能把它们做好分类、标好标签的信心。可是如果不分门别类,时间一长,别说为我所用,开都是懒得开。

写文章的时候,想到在哪儿看到过一个好的例子,有回去翻收藏的时间,还不如直接在网上检索。所以,对于打造素材库,我一直放在心上却又缺少信心和行动。

而在第一期课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是学长在课上说的:“开始学习一样东西时,要先学习它的底层逻辑。”不要相信什么努力就有收获,在努力前先要找准方向。

所以,在写作上,我也不指望一步登天,一下子变成一个大作家。只希望,能踏踏实实的阅读输入,写作输出,让读书写作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第二期怀左21天写作训练营》开营前,我下定决心好好的利用暑假时间,多读书多写作,从掌握读书写作的底层逻辑开始学起。

当然,写作的重要底层逻辑之一就是——打造个人素材库,保持有效输入。

这是我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一本教我如何有效输入的书

在所有的信息输入方式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阅读了。

可是以往只是在阅读完整本书后做一个一两百字的简单点评,过不了多久,书中的精华就被我忘得差不多了。

这种低效的输入方式,也很难为接下来的写作输出提供帮助。

在意识到学习一样东西时要先掌握它的底层逻辑后,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让读过的内容真正为我所用呢?

在网上一检索,发现竟然有一本叫做《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书,网上评价还不错。于是,立刻下单买了回来。

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把它读完,发现,与其单独把它归到阅读方法类书籍中,还不如把它视为“阅读+写作”的结合,可以有效满足“输入+输出类”读者的需求。

我在反复阅读和思考之后,总结出了本书在读书写作上的三个价值。

首先,它强调通过做读书笔记,来加强理解、记忆和对原创思考的积累。

其次,通过重读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在整合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原创输出。

最后,可以通过建立读书笔记索引,打造个人写作素材库。

这个夏天,和怀左同学的相遇,让我开启高效读书写作之路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思维导图

因为最近在写作群里,看到同学们在作业中反思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输入太少或不知道该怎么输入。

所以,在对本书进行实践之后,我总结出了利用读书笔记进行有效输入的3个步骤,分享给大家。

1.摘抄加评论,撰写读书笔记

在阅读方面,它非常强调在读完整本书之后,做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摘抄+评论摘抄是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

评论是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摘抄内容的感想。

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两个方面的读书笔记呢?

摘抄一是可以促进、加深记忆,二是可以加深理解。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吧,在写句子的时候,思绪不由得慢了下来,在一字一句间,细细品味让自己心动的语句。

评论则是通过记录读书时获得的当下想法积累原创思考的源泉。很多时候,我们读完书后,过不了多久就会把书中的精华忘掉,那是因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味贪快,根本没给自己反思的机会。

所以,放慢速度撰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记忆书中内容,加强深度思考。

既然读书笔记这么有价值,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摘抄和评论?遇到一本好书时,难道所有的内容都要摘抄下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具体的做法,接下来我就结合书中的做法和自己的经验,跟大家介绍一下。

在开始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在书本上做上不同标记,为撰写读书笔记提前做好准备。

具体而言,在第一遍读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触动自己的句子或内容旁打个√,暗示这个部分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当天的阅读结束后,我们回到自己刚才做过标记的部分,多读几遍,如果仍然觉得好,就在相应的句子下面划条横线

。这样经过反复阅读和筛选,保留下来的内容就不会太多了。

在整本书都读完之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阅读所有划过线的内容。这次阅读之后,保留那些反复阅读仍有价值的部分,用粗棒荧光笔在文字上划线。

最后做读书笔记时,只摘抄荧光笔标记过的部分就可以了。

通过反复阅读和对比,保留下最精华的内容,进行摘抄。这样做既达到了积累素材的目的,又在反复阅读和思考中,加深对文章精华的理解。

另外,在做读书笔记时,摘抄和评论是交替进行的,在每个摘抄内容下面写下自己的评论,并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把摘抄和评论区分开来。

(在下图的例子中,“圆圈”表示摘抄,“五角星”表示评论。)

这个夏天,和怀左同学的相遇,让我开启高效读书写作之路

图片来自《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交替进行的目的是保持对摘抄内容的鲜明感想,如果等整本书的内容都摘抄完了再去写感想,可能当时的触动早已经遗忘。

还需要注意的是,感想不一定是成形的东西。简单的表达一下自己读到这句话的心情也是可以的。如果一心想写的完美,只会让自己难以下笔。

所以,在写评论时,先完成再完美,从简单的点评开始,慢慢养成写评论的习惯。

以上就是撰写读书笔记的大致流程,相信看完这些,你一定对如何做读书笔记有了清晰的了解。

赶快行动起来,在阅读的时候做摘抄、写评论,以书为媒,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舞台。

在本书中,作者还很强调重读读书笔记。通过重温过去的读书体验,让之前的读书内容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有些时候,在相隔一段时间后,当再拿起之前的读书笔记时,你会发现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慢慢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成长,会让你对同样的内容产生新的体验和感悟。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利用读书笔记进行原创输出了。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杨在《创意的生成》中曾经说到:“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儿时的体验、父母和老师的教导、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我提高时获取的信息、最近读过的书里写到的东西、朋友说过的话、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学到的知识……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再加上临时集中收集的信息,能组合出别人意想不到的独特创意。”

——《大脑与心情的整理》

所以,通过对读书笔记的信息整合,我们可以进行原创写作。

当选定一个主题之后,我们首先思考在这个主题下自己最关注的几个问题。通过阅读过去的读书笔记,重温自己过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们可能读过不止一本相关书籍,通过对不同读书笔记的整合,进而得到全面而又深刻的观点。当然,读书笔记里的摘抄和评论,可以作为创意素材灵活使用。

就比如,我现在,就是在对摘抄和评论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观点输出。

3.建立笔记索引,打造写作素材库

既然每本书都要做读书笔记,时间一长,无数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可能又会回到刚才讲的无力翻看的状态。

所幸,作者非常贴心的介绍了一种制作读书笔记索引的方法——电子读书笔记索引。

打开word文档或excel表格,按照“笔记本编号”“阅读日期”“笔记类型”“书名”“作者”“出版社”的顺序,记录每本书籍的读书笔记索引信息。

如[190]130905/读书笔记/《黑心企业》/今野情贵/文艺春秋,表示的是“第190册笔记2019年9月5日那一页是读书笔记,对象图书是《黑心企业》”。

这样一来,当我们想要查找某本书或某个主题的读书笔记时,直接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立马就可以找到。

这个夏天,和怀左同学的相遇,让我开启高效读书写作之路

图片来自《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当然,这样的检索方式,需要我们在笔记本上也制作相应的检索标签。

首先,如果你有很多本读书笔记的话,需要按照记录的时间顺序,给笔记本编好序号,并标明这本笔记本记录的起始时间。

其次,如果一个笔记本上有许多本书的读书笔记,可以在该笔记本扉页上添加一个目录,以右对齐的方式从上往下标明书名,再在相应的书页边缘涂一个小色块儿,或直接在书名所在的那一行贴上标签纸。

这样需要查阅这本书的时候,直接就可以翻阅到了。

这个夏天,和怀左同学的相遇,让我开启高效读书写作之路

图片来自《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这大概就是建立一个纸质版写作素材库的全部过程,看完之后,是不是信心满满。

建造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素材库,读书+写作,一举多得。


03 认识怀左学长,是这个夏天最幸运的事

前面花了很多篇幅介绍了自己在写作方法上学到的一些经验,最后,想花一点时间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踏进写作圈这两个月以来的心路历程。

昨天收到了学长送给自己做过笔记的书,并且得到了学长亲自指导半年的机会,很是激动。

我把这一天郑重的记录在了自己的日记本里,以纪念这个“最贵的免费”机会。

这个夏天,和怀左同学的相遇,让我开启高效读书写作之路

来自的怀左学长赠书和赠言

你可能以为这不算什么,反正我跟学长已经认识很久了。可是,回过头来一算,其实我跟学长认识的时间也就2个月。

5月份开始关注怀左学长的公众号,6月份加入学长的写作训练营,之后才开始真正认识学长和他的那群小伙伴。

那我为什么能够快速打入训练营内部,跟这群牛牛的人一起学习写作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跟大家讲讲我这段时间的“辉煌”经历。

第一期写作营,遇到了一个好助教,鼓励我一直坚持到课程最后,并拿到优秀学员。

在助教和优秀学员组成的“写作江群”群里,因为在仅有一次的“写作群殴会”中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文章点评,获得好评,最后得到了学长一对一指导2个月的机会。

嗯,再然后,这个福利现在被升级为5个月。

这就是我这一段时间的写作经历,精不精彩,幸不幸运。连我自己都在想,我怕不是锦鲤附体哟。

然而,玩笑归玩笑,在我内心深处,我清楚的知道:机会稍纵即逝,这些幸运都是被自己创造出来的。

从刚开始只是想加入一个陪伴式成长社群一起学习,到真正爱上写作,再到投入的参与到别人的写作学习中,不管中间我的目标和身份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在写作这条路上,我是发自内心的投入进去了。

前期,踏踏实实的听课、写作业,从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搭建写作的底层逻辑。

加入“写作江群”后,认真参与每一次与写作有关的活动。

尽管我的水平可能很低,点评可能也不到位,但我确实在用心阅读每一篇文章,并给出自己真诚的反馈。

再到现在,大部分的时候用于跟同学们交流,可能听课的时间少了,但是在对同学们的每一次作业反馈中,也在不断巩固写作基础。

这些经历,让我感受到,尽管自己不是一直在埋头苦写,但是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成长,都是在进步,都不是无用功。

由此看来,目前,获得的一切幸运,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但行好事,无问西东”的态度,又怎会有后面“杨超越式”运气爆棚呢。

所以,想必问题的答案,大家已经清楚了。提前做好准备,等待机会的降临;把握住机会,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幸运。

最后,夸奖自己其实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但是我想通过这段经历告诉大家:你要永远相信,幸运的事情即将发生。也需始终记得,幸运绝非偶然。

认真,你就对了。

这个夏天,和怀左同学的相遇,让我开启高效读书写作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