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外资券商在我国,较长时期内都不会有太大作为?

技术支持:放牛塘投资者保护研究院


上月13日,中国证监会通过官方微信发布消息:

按照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统一部署,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要求,经统筹研究,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可根据法律法规、证监会有关规定和相关服务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设立证券公司或变更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申请。

4月1日已过,外资独资券商在我国已经合法。

金融,涉及国民经济安全,我国持循序渐进的开放态度。

我国证券行业对外资的开放时间很早,1995年,摩根士丹利参与创建了中金公司。

但在早期,我们对合资券商中外资比例的限制比较严格,后面进行了逐步放开。

2002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规定外资持股比例最高不得超过1/3。

十年之后,2012年10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的决定》,规定外资持股比例最高不得超过49%。

2018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

本月,中国证监会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100%。

可见,外资最高持股比例经历了从1/3到49%、到51%、再到100%的三次变化。

虽然在我国100家券商中有十余家是外资券商,但我们要从实际主导权角度对外资券商进行分类,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中方本来就是主导方,引进外资只是为了锦上添花,比如中金公司、东方花旗、光大证券、中银国际证券;另一种为外资是实际主导方,包括因为外资比例限制未当上控股股东但实际运作的券商,比如瑞银证券、高华证券 ,也包括在允许外资控股后新设立的券商,比如野村东方证券、摩根大通证券。

中方本来就是主导方的合资券商,他们与本土券商拥有一样的优势、采用一样的玩法,他们想给外资的股份就那么多,而不是因为政策限制被压制了,所以外资持股比例并不会因政策而变化,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将其作为外资券商看待,也不是本文标题所指的外资券商。

本文标题中的外资券商,仅指外资是实际主导方的券商。

媒体所说的外资券商在政策发布后进行外资持股比例变更,实际上,只有外资是实际主导方的券商才存在这个情况,包括原设立的,外资从参股变为控股、再变为100%控股,也包括新设立的,外资从控股变为100%控股。

比如,在2018年4月我国允许外资持股51%后,瑞银证券在2018年12月完成股权变更,瑞士银行当上了持股51%的控股股东;上个月,中国证监会批准高盛对高盛高华证券的持股比例由33%增至51%,批准摩根士丹利在华鑫证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至51%。

应该可以这么说,在现有合资券商中,由外资实际主导能变为外资控股券商的,基本都已完成了变更,因为外资如果早就想控股,在允许控股的政策都满1年的情况下,不可能还不行动。

未来,我国外资控股的券商,主要将通过新设产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市场,第二大的股票、债券、保险市场,在已经放开外资持股限制的情况下,国外知名券商不太可能会放弃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好的机会,所以未来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控股券商。

放牛塘之前对外资券商的冲击曾持悲观的态度,但在我们写作完成《券商生存法则》、并对我国券商行业进行系统性分析之后,态度有所转变,我们认为外资券商在我国较长时期内都不会有太大作为。

我们首先得搞清楚我国证券行业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2019年度经营数据,所有证券公司201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604.83亿元,具体构成如下:

为什么说外资券商在我国,较长时期内都不会有太大作为?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券商已经过渡到了靠资金赚钱的模式,自营和融资都是典型的依赖资金的业务,融资业务主要包括为股民提供融资融券和为股东提供股权质押借款。

券商依靠资金赚钱的自营和融资业务,2019年收入占比达到51.6%,而在十年前的2009年,这一占比只有11.3%。

曾经,券商仰仗的是经纪业务,在2009年,经纪业务收入占比达78%,经纪业务躺着赚钱的特质随着佣金率的断崖式下跌而不复存在,A股平均净佣金率从2008年的千分之1.7下降到了2019年的万分之3,目前还在进一步下降中,未来有望向万分之1靠近。

为什么说外资券商在我国,较长时期内都不会有太大作为?

如此之低的佣金率,再扣除高额的网点和人力成本,经纪本身已经是微利甚至亏损。

在这样的情况下,券商依然对经纪业务进行白热化争夺,不断下调佣金率,这是因为行业已经有了流量思维,采用超低收费甚至亏本也要获取经纪业务流量,然后对流量进行变现。

而流量变现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融资融券,为股民炒股提供资金,然后获得利息价差收入。

提供融资需要有庞大资金做支撑,按照年化2%的净息差,2亿利息净收入需要100亿资金。

可外资券商并不具备资金优势,大名鼎鼎的瑞银证券,其2018年总资产在我国98家券商中排名倒数第4,比瑞银证券资产还低的3家券商,都是外资控股券商,分别是华菁证券、东亚前海、汇丰前海。

2018年,我国有18家券商的总资产过千亿,其中扛把子中信证券的达5080.41亿元,瑞银证券的为33.41亿元,连人家零头都不到。

由此可见,外资券商是想靠自己专业来中国淘金,并不想投入庞大资金,而没有庞大的资金做支撑,自营和融资业务都开展不了,经纪业务开展起来也无意义。

自营、融资、经纪这三项业务,在2019年的收入占比达75.7%,相当于四分之三的业务,外资券商已经处于劣势。

本土券商庞大资产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政府投入、二是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三是发债,外资券商并不具备这些资源。

外资券商想靠专业赚钱,可问题是,A股是一个讲专业的地方吗?

我国券商六大业务中的另外三大,包括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和投行,其中资产管理里面约一半是通道业务,其他的,看似讲究专业,实际上外资券商很难进行突破。

我们都知道大A股有两大最主要特征,一是重投机、轻投资,二是高度散户化。

在这个高度投机的市场,通过预测上市公司未来业绩然后给出目标股价、每年能有10%收益就算不错的投资咨询方式,压根不适用,股民需要咨询服务的是推荐几只短时间内就能翻倍的大牛股。

本土券商们对投资咨询业务也是垂涎欲滴,但却开展不起来,最近十年投资咨询业务收入占比都未能突破2%。

为什么说外资券商在我国,较长时期内都不会有太大作为?

股民们会因为外资券商的到来就改变自己的习惯吗?

很明显不可能,再说外资券商的研究套路跟本土券商也差不了多少,比如这次瑞幸咖啡爆出造假丑闻之前,瑞信等一群外资券商也在力挺。

还是那句话,A股投资咨询的钱,都是留给骗子挣的,正规机构难以下手。

在高度散户化的A股市场,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把钱交给机构去管理,10多年以来,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股的比例呈现负增长,从2007年的28%降到了目前的5%。

反正大家都是在投机,不如自己搏杀,还能获得操纵快感。

目前想进入我国的都是擅长资产管理的券商,像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很大,是主要收入来源,但境外市场散户直接投资的比例很小,散户们有把钱交给机构去管理的传统。

散户之所以选择机构,肯定是因为机构更能赚钱,而机构的优势在于价值投资而非投机,进入A股这个投机氛围浓重的市场之后,他们的方法不一定奏效。

尽管如此,放牛塘依然认为资产管理是外资券商在中国唯一的大机会,前提是要坚持自己在境外成熟市场的一贯作风,坚持做价值投资,并能在A股证明这套方法能挣钱。

最后,我们来看下投行业务,放牛塘认为这是外资券商最不可能逆袭的业务。

投行业务本是外资券商的主流业务,但A股与境外市场的投行业务有本质区别,境外投行业务主要是定价和销售,而A股主要是协助企业获得发行资格,销售根本就不是个事,以前的核准制如此,现在的科创板也是如此。

即便A股投行业务未来重心转向销售,由于我国实行资本管制,外资券商并不能将境外的金主资源带到A股,本土金主资源还是掌握在本土金融机构手里。

协助企业获得发行资格,是另外一片江湖,外资券商根本就不擅长,很难承接到投行业务。

放牛塘在上月19日做了一个《最值得投资者信赖的券商投行排名》,91家科创板公司只有4家破发,其中1家是瑞银证券保荐的,关键,瑞银证券就只保荐了1家!似乎在投行业务的销售定价能力方面,外资券商也没有体现出优势。

有的人会说外资券商在境内企业境外投行业务领域有优势,我们想要纠正的是,在这个领域,他们一直都是以境外主体进行承接,跟在不在我国设立证券子公司没有关系。

综上,我国券商的六大业务中,收入占比超过75%的自营、融资、经纪这三项,都要以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外资并不具备,投资咨询业务谁都无法回天,投行业务又水土不服,资产管理业务虽有希望,但需要较长时间去自我证明。

因此,我们认为外资券商在较长时期内都不会有太大作为。

当然,放牛塘投资者保护研究院也要提醒,这并不代表本土中小券商就能高枕无忧,没有资金实力的本土中小券商将面临与外资券商一样的处境,而且无论外资券商是否进入,困境都已存在,相较而言,外资券商还披着国际大品牌这一外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