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馬列主義 不發達和發達(under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我的馬列主義 不發達和發達(under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關於不發達的理論的許多觀點,儘管在馬克思主義關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早期爭論中就已存在,然而這種理論最早卻是在本世紀50年代才出現,作為對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學派後殖民社會的經濟發展問題上所採取的研究方法的批判。這種理論的主要概念是由保羅·巴蘭制定的,後來又被許多作者(主要是謝爾索·富爾塔多和安德列·龔德爾·弗蘭克)加以擴展。這種理論是以關於經濟剩餘以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內對這種剩餘的生產和吸收的觀點為基礎的。巴蘭把經濟剩餘定義為“社會當前的實際產出與當前的實際消費之間的差額”。剩餘可以用於生產性的投資以增加產出,可以用來進行投機活動,可以投放到生產出它的經濟以外的地方,也可以把它囤積起來。巴蘭認為,工業的資本主義經濟所產生的剩餘不斷增加,但同時卻未能提供為吸收這種剩餘所需要的消費和投資的出路,這是自相矛盾的。而這種缺乏有效的需求的情況據說可以通過許多政治的和經濟的機制來應付:國防生產,國家支出,計劃收縮,技術革新,以及最重要的是通過對殖民和後殖民社會的經濟統治,即由這些社會提供消費和投資的出路來緩和生產過剩的潛在危害。不過,採取最後那種辦法的話,工業化的經濟就把一種特殊的發展形式強加給後殖民社會,從而使生產出來的經濟剩餘為外國財團和本國的精英所佔有,使當地居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可見,工業化的經濟的問題在於生產過多的經濟剩餘,而對於後殖民社會來說,問題則在於無法取得這種剩餘來發展自身的經濟。

巴蘭斷言,在後殖民社會里,發展大致上只限於那些為工業經濟或當地的精英生產或加工商品的部門,至於那些為國內的消費(包括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的)生產基本商品的部門則停滯不前,因為在前一種部門內生產出來的剩餘,是不會投入本國的經濟的。因此,問題不在於發展不足,而是在於本國的經濟不發展,這是由於可以形成並維持這種經濟發展的可供投資的剩餘被佔用了,從而阻礙了它的發展能力。巴蘭曾把以下兩種情況作了對比:一種情況是所設想的剩餘現在實際上被利用的典型途徑,另一種是在國內經濟不受當前利用剩餘的不正常要求的束縛的情況下而使剩餘可能被利用的途徑。他根據本國居民目前和未來的需要提出剩餘的“合理配置”的狀況。這種配置奠立在以下基礎這上之:(1)通過對國內外資本家和地主的剝奪把大量的剩餘動用起來,同時杜絕由於過度消費和資本外流而造成的現有收入枯竭的狀況;(2)對非生產性勞動進行重新配置;(3)在以新的方式對剩餘進行動用的基礎上使國內的農業和工業實行有計劃的發展。巴蘭企圖說明,通過把目前的剩餘利用方式改變為一種奠基於本國經濟需要之上的對剩餘的有計劃的合理配置,就能夠克服工業化經濟的再生產要求所強加的不發達的型式,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發展。

巴蘭的這些觀點被弗蘭克進一步擴充。弗蘭克把吸收和利用剩餘的概念同一種奠立在“宗主國”和“衛星國”經濟基礎上的世界經濟模式結合在一起。工業的宗主國統治著不發達的衛星國,其手段是通過確立一種以出口為方向的資本主義發展方式來攫取後者的剩餘。這種宗主國──衛星國的模式也同樣被用來說明不發達的經濟之間或內部的一些關係。弗蘭克認為,只有在工業資本主義經濟撤退或撤離的時期內,不發達的情況才能減輕。不發達始終主要是工業資本主義浸透的結果。“因此,只要不從這種資本主義的結構中解放出來,或者只要整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不解體,資本主義的衛星的國家、地區、地方和部門,就註定要處於不發達狀態”。

不發達理論的主要信條是: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再生產要求強行造成一種部門之間不平衡的資本主義發展,從而限制了本國經濟的有力增長。這個信條是同薩米爾·阿明和伊曼努爾·華勒斯坦所倡導的依附論以及資本主義邊緣地區和世界體系的理論一脈相通的。它還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政治學的論戰中找到自己的先驅者,這包括從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俄國村社的作品一直到列寧對民粹主義的批判,以及第三國際在印度和殖民地問題上的激烈辯論。

馬克思主義對這種理論的批判可主要概括如下:

(1)不發達理論過分強調殖民和後殖民經濟對於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這是錯誤的。例如,布倫納就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積累和工業化的一切階段中,這種經濟所提供的市場和投資的出路只起了次要的作用。這些批評家們還著重指出這種理論所依據的消費不足論的原則是不恰當的,因為它把重點放在分配形式而不是放在生產結構上,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則認為後者是最終地決定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消費、分配和交換的。

(2)認為特別對於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比較不發達的經濟來說,並不存在一種資本主義發展的一般形式。通過啟發式的研究往往可以發現,這些被列入不發達理論之中的經濟,它們跟工業化經濟的相似之處要比它們之間的共同特徵更為重要;除了這點以外,這種理論還不能夠對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在比較不發達的經濟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各種有力形式的出現作出恰當的解釋。人們認為,在許多比較不發達的經濟中,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工業製造和機器生產都擴大到為國內消費進行生產的部門,這也就推翻了這樣一種結論,即認為這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要持續發展的話,就必需適應工業資本主義國家的要求和少數買辦精英的固有利益的需要,把這種發展局限在為數不多的部門之中。

(3)認為不發達理論是無中生有地在所謂國內部門和以出口為方向的部門之間設置一道屏障,而其實前者的發展並不一定會破壞後者發展的潛力,反而能夠促進它的發展。這是通過投放到本地工業中的資本積累、農業的級差、國內市場的形成、以及工業的發展適應該市場的情況等等方式來實現的。強調這種觀點的作家,例如沃倫,其所參照的基準論點是列寧對俄國民粹派的論斷所進行的批判,後者認為在一個以資本主義生產和非資本主義生產相結合為特點併為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再生產要求所主宰的國家裡,資本主義是沒有能力成功地發展起一個國內市場來的。

(4)如果認為不發達理論的方法普遍可行的話,那就要求有許多補充的臆斷,從而嚴重地限制對不發達經濟的歷史方面和當代方面的分析。這包括: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要先於資本主義進入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各個階段而存在;這些經濟中有許多像西歐所發生的情況那樣開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使那種沿著與西歐所類似的軌跡行進的工業化道路遭到扭曲;資本主義可以被定義為通過在市場上銷售商品來追求利潤,從而無法識別不發達經濟的持續性的特點,因為在這種經濟中資本主義形式和非資本主義形式同時存在,而兩者都顯示了上述特徵;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和工業資本主義進入非資本主義經濟都被納入生產過剩這一無所不包的影響之中──追求市場和投資的出路;剩餘和吸收剩餘這些概念的使用導致一種經濟簡化論,在這種理論的支配下,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現象都被分析為用以阻礙或實現剩餘的手段,而不存在其獨立的發展;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作為基本經濟單位的民族國家上,便忽略了同樣可以決定民族發展的世界經濟的國際方面。後面的這些批判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這樣一些問題上:在所有制和生產監督方面的跨國和多國的形式;在國際上進行協作的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集團的活動對民族國家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利潤率在世界經濟範圍的平均化。

我的馬列主義 不發達和發達(under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我的馬列主義 不發達和發達(under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我的馬列主義 不發達和發達(under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我的馬列主義 不發達和發達(under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我的馬列主義 不發達和發達(under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