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地名如人名,

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

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

地名,

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

歷史緩緩向前,

流傳中,許多地名已非原意。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歷下區

來歷名稱 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立濟南市,歷下為濟南市第一、二、三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濟南市區行政區劃調整,第一區與第二區合併,稱濟南市城區。1951年1月,城區改稱第二區,第三區改稱第一區。1955年1月, 第一區與第二區合併,稱第一區,同年9月,第一區改稱歷下區。因在歷山之下而得名。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市中區

來歷名稱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全市設立11個行政區。今市中區為濟南市第五區,1954年改稱第四區,1955年9月,濟南市設五個大行政區,因其地處市區中心定名為市中區。1959年市中區撤銷,分屬槐蔭、歷下兩區管轄,1960年恢復市中區建制,1967年改名紅旗區,1973年複稱市中區。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槐蔭區

來歷名稱 1955年,濟南市第六區改稱為槐蔭區,因轄區內以槐樹命名的街巷較多而得名。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天橋區

來歷名稱 1955年9月8日,第四區更名為天橋區,因轄區內橫跨膠濟、津浦兩鐵路的天橋而得名。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歷城區

來歷名稱 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年)設歷城縣,因地處歷山(千佛山)下而得名。1987年4月11日,撤銷濟南市郊區、歷城縣,設立濟南市歷城區。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長清區

來歷名稱 隋開皇五年(585年),廢太原縣,於太原縣治所升城(今稱盧城窪)置長清鎮。隋開皇十四年(594年),以長清鎮置長清縣,因境內齊長城和清水而得名。2001年6月26日,撤銷長清縣,設立濟南市長清區。2002年5月8日,長清區正式成立。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章丘區

來歷名稱 北齊天寶元年(550年)廢朝陽縣,而置高唐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博洲亦有高唐,改為章丘縣",取縣北山章丘為名。1992年8月,撤銷章丘縣,設立章丘市(縣級)。據《三齊記》:章亥妾溺死葬此。所葬之地即章丘山(現女郎山),於是縣以山為名曰章邱。另據《爾雅》:謂邱頂上平正者名章邱,章亦平也。

大章和豎亥,古代傳說中善走的人。《淮南子》:“ 禹乃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里。”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濟陽區

來歷名稱 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南宋濟南府知府劉豫降金,濟南府遂為金國地。是年11月20日(農曆十月七日),割章丘、臨邑二縣各一部境域置濟陽縣,因置縣時位於古濟水(今黃河)之北而得名。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萊蕪區

來歷名稱 齊靈公十五年(前567年)12月,齊侯滅萊,遷萊民於郳,因此地荒蕪,又為萊民所居,故名。《水經注》引舊說雲:“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曰萊蕪”。

此外還有三說:其一,舊時傳說,今萊蕪城附近,從空中落下一塊石頭,莫測來源,按道家觀點謂此石來自於“無”,為此縣名萊蕪。山名取目說。

其二,《水經注·淄水》:“泰無、萊柞並山名也,郡縣取目焉,漢高祖置。”

其三,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萊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唇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鋼城區

來歷名稱 1992年11月22日,萊蕪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同時設立鋼城區,因境內有國家大型鋼鐵企業——萊蕪鋼鐵廠而得名。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平陰縣

來歷名稱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縣,大業二年(606年)改稱平陰縣,因春秋平陰邑而得名,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因境內地處古東原地平,又位於濟水之陰而得名。據《禹貢》:“大野既渚,東原底[zhi]平,而邑在東原之陰”,故名平陰。


山東省劃分為10區2縣的新2線城市,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


商河縣

來歷名稱 商河,是河流名稱,之所以叫商河,又因漢朝河堤都尉許商開鑿而得名。正因為它是河流,所以南北朝後期(540年)前後,在“商”字加了水旁成為“滳河”。隋置滳河縣,因有滳河水流經得名。為手寫方便,且古代“滳”、“商”通用,至北宋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均寫作商河縣,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