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2018年新国家标准背后的小猫腻

点击上方“粮食帝国”关注我们 ↑

食用油2018年新国家标准背后的小猫腻

(余盛新作《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大陆版188元,香港版268港币,如需作者签名本,请联系微信号eyu2007或QQ804374797)

2018年,已执行了长达15年的《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和《葵花籽油》等国家标准在完成修订后相继出台。这可是食用油行业的一件大事。要知道,2003年的那一拨食用油国家标准出来后,天下大乱,转基因原料食用油成众矢之的,浸出加工工艺成过街老鼠(详见本人新作《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中的相关描述)。所谓“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能通过影响国家标准来参与制定游戏规则,那可是企业竞争力的最高体现。每次国家标准的修订,背后都是各厂家在明枪暗刀、真金白银的激烈较量。果不其然,细看这一拨新出台的国家标准,其中亦大有猫腻。

早在两年前的2016年6月18日,花生油葵花籽油系列国家标准制修订研讨会在山东烟台召开,就已开始了相关国家标准的讨论、起草和修订工作。在那次会议上,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授予鲁花集团为花生油和葵花籽油系列国家标准制修订基地。鲁花获得了这两个油种的国家标准修订主导权,曾经长期主导和参与中国花生油标准制定的青岛花生油生产厂家未免失落。

鲁花做为中国花生油第一品牌,参与制定花生油国家标准的制订还说得过去。值得注意的是,鲁花并非葵花籽油的领导品牌,它的葵花籽油销量低过多力和金龙鱼这两个隶属于外资的品牌。葵花籽油是全球第四大植物油,年产量高达1800多万吨,超过花生油产量的3倍。所以,葵花籽油是鲁花市场拓展的重要方向。鲁花主导了葵花籽油的国家标准修订工作,就掌握了制定葵花籽油市场竞争游戏规划的权力。

鲁花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这一轮的食用油国家标准修订工作中,压榨花生油和压榨葵花籽油受到了特别优待,详见下表中各油种各等级的酸值标准可知。同样是一级油,压榨花生油和压榨葵花籽油的品质可不如其它的食用油产品。

食用油2018年新国家标准背后的小猫腻

同时,对各油品的酸值要求,与2003年版国标相比普遍下降。以压榨一级花生油为例,原来的酸值要求是<=1.0mg/g,如今下降到<=1.5mg/g。据说是因为气候条件差异,导致各地花生仁酸值差异较大。新的花生油国家标准调整了相应的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可以充分利用花生资源,适应我国植物油加工技术的发展。

另外,制订国标的专家是这么解释的。“目前食用植物油产业普遍存在过度加工现象,导致了植物油营养伴随物中的植物甾醇流失约为35%-40%,生育酚被去除70%,角鲨烯被去除80%。在过度加工过程中不仅会损失营养伴随物,也可能引入或产生新的污染物,如反式脂肪酸、多环芳烃等危害物。3项植物油产品国家标准修订从我国油料、油脂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考虑了国内油料生产和植物油加工业水平的实际情况,又借鉴国际标准;特别要符合我国适度加工、节能减排、最大化保留营养成分、减少加工过程危害物产生等新要求。”

简单地说,食用油的精炼工艺是柄双刃剑。它既能提高食用油的品质,降低食用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等对健康不利的物质,又把食用油中的一些营养物质给去掉了。

近年来,粮油产品的“适度加工”已成行业主流意见,这几项食用油产品的国家标准修订,则是顺应了这一潮流。

但是,如此一来,消费者的知情权其实是受到伤害的。笔者倾向于食用油产品需告诉消费者是否经过精炼工艺。喜欢营养多的消费者可选择未精炼的食用油,喜欢健康多的消费者可选择精炼过的食用油。这才是真正给予消费者知情权。至于压榨法和浸出法,其实都是安全可靠的食用油加工方法。浸出法是主流也是趋势。所谓要让消费者获得食用油是否采用浸出加工工艺的知情权,其实是伪科学,除了对消费者造成困扰并败坏食用油行业声誉外,并无好处。

食用油2018年新国家标准背后的小猫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的葵花籽油国标中增加了对葵花仁油的定义:“全部剥壳脱皮、色选的葵花仁经焙炒、蒸炒等处理后,采用压榨法制取的油品可称为葵花仁油。”然而国标中并未对葵花仁油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单列。也就是说,葵花仁油的品质与葵花籽油是一样的,两者并无区别。实际上,葵花壳并不含油,葵花籽都要经过剥壳这一工序后才能拿去压榨。将葵花壳百分之百去除,在技术上很难做到,也没有必要。所以,葵花仁油和葵花籽油的区别仅在于前者的剥壳率要高一些。“色选”是去除杂质的工艺之一,并无特殊之处。“脱皮”或指去掉壳内那层类似花生仁衣的种皮?

如果葵花籽油可以有葵花仁油,那花生油能否分花生仁油、核桃油能否分为核桃仁油、棉籽油能否分为棉籽仁油?

鲁花是目前市场上几大主要品牌中,独家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葵花仁油的销售推广,如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葵花仁油从此名正言顺,自然对鲁花葵花仁油的销售有很大的好处。在京东商城上,鲁花5L装葵花籽油售价75.9元,葵花仁油售价却高达89.9元。由于新国标规定“应标识产品的原产国”,不再要求“注明产品原料的生产国名”,我们也无从知道鲁花葵花仁油用的是国产原料,还是和鲁花葵花籽油一样用的是欧洲进口原料?总之,

一字之差,每桶油就差了14元的价格(5L装),全国销量累计起来是个不小的数字,真可谓“一字千金”。

旧国标要求“注明产品原料的生产国名”,是为了让中国的消费者知道产品原料是否国产,从而支持使用国产原料的产品。新国标很奇怪地更改成了“应标识产品的原产国”,除非是原装进口,其它所有葵花籽油自然都是在中国生产,消费者也很容易从产品标签上的厂家信息知道是否国产,这一规定对消费者来说纯属画蛇添足,但有利于那些将国产原料更改为进口原料的食用油品牌和厂家。

在葵花籽油新国标出台后,金龙鱼也从中觅得商机,快马加鞭于2019年3月推出“阳光葵花仁油”,在京东商城上的售价高达99.9元(5L装),比同等容量的金龙鱼葵花籽油足足高出30元。

食用油2018年新国家标准背后的小猫腻

食用油行业对转基因说法的转变,也反映到了国家标准的修订上。

早些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等专家还是称:“食用油脂中是几乎不含转基因成分的。”科学家说话严谨,亿分之一也是有的啊,不能“绝对用语”不是?但消费者不明白什么是“几乎不含”,只知道那还是有的,对转基因原料食用油唯恐避之不及。事态的发展越来越严重,以至于近年来,食用油行业专家对转基因的说法已经变成了“由于转基因大豆中的转基因成分是以蛋白质为载体的,不与脂肪相结合,所以用转基因油料生产的食用油中是不含转基因成分的。”

于是,在2018年版的大豆油新国标中,删去了老国标中类似“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玉米油”之类的提法,仅有一句“采用转基因原料生产的大豆油/玉米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标识”。

由于食用油及以它为原料的产品(如罐头),几乎是超市里唯一可见的进行了转基因标识的食品。所以中国老百姓对转基因的认识主要是从食用油产品上得来的,既不科学、也很片面。中国老百姓对转基因的负面认知不仅影响了食用油行业的声誉,还影响到中国农业未来的科技竞争力,极不利于中国的国家粮食安全。这个话题很大,另文详述,就不在本文展开了。

参考文献:

《3项植物油国家标准7月1日正式实施》,2018年7月2日,《中国消费者报》。

《请教:葵花仁油是怎样的油?》,“油脂工程师之家”公众号,2018-06-07。

《食用油基本不含转基因》,2011年11月02日,新华网。

《油脂业泰斗王瑞元解食用油疑惑,号召行业自律》,2015年1月17日,光明网。

【更多分享】更多有料、有趣的干货文章,以及更多直接交流,可订阅“粮食帝国”头条号。

【合伙人招募】“粮食帝国”头条号为开放平台,欢迎原创作者加入并成为合伙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